1、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内容的是 ( )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2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造影剂,俗称“钡餐”,碳酸钡却不能作钡餐,这是因为( ) A .硫酸钡不溶于水,碳酸钡能溶于水 B. 硫酸钡是强酸盐,碳酸钡是弱酸盐 C. 硫酸钡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碳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D. 硫酸钡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碳酸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3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SO2气体,最好选用的试
2、剂是 ( )A.澄清石灰水 B.品红溶液C.NaOH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4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二氧化硫、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5下列各微粒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6下列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 过氧化钠 次氯酸 二氧化硫 活性炭 臭氧 A B C D7吸进人体内的O2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副产物,如等,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我国科学家尝试用含硒化合物Na2SeO
3、3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在消除活性氧时,Na2SeO3的作用是 ( )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以上均不是8氮的固定是指: ( )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D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 9在2A + B 3C + 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A. v(A)=0.5mol/(L s) B. v(B)=0.5mol/(L s) C. v(C)=0.8mol/(L s) D. v(D)=1mol/(L s)10.常温下能用铁罐或铝罐贮存的是 ( )A.浓H2SO4 B.浓H
4、Cl C.稀H2SO4 D.稀HCl11.只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NH4Cl、(NH4)2SO4、NaCl、Na2CO3四种溶液,该试剂是( )A.NaOH B.AgNO3 C.BaCl2 D.Ba(OH)212在1mol/L的氨水1L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H3H2O为1mol ,溶质质量为35g BNH4+为1mol ,溶质质量为18gC溶解状态的NH3分子为1mol,溶质质量为17gD氨水中NH3、NH3H2O、NH4+三种微粒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 。13取四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9%的硝酸、98.3%的硫酸、新制氯水、浓氨水,四张试纸最后呈现的
5、颜色是 ( )A白、红、白、蓝 B白、黑、白、蓝C白、白、白、蓝 D红、黑、红、蓝14盛有氯化钡稀溶液甲乙两试管分别通入SO2至饱和,若向甲试管中加入足量硝酸,乙试管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B甲、乙两试管都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C甲试管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有 D甲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没有15已知98%的 硫酸的浓度为18.4 mol/L,则 49% 的硫酸溶液的浓度为 ( )A等于9.2 mol/L B大于9.2 mol/L C小于9.2 mol/L D不能确定16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知NH4H与水反应有H2生
6、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NH4H是离子化合物 BNH4H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显碱性 C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生成 DNH4H与水反应时,NH4H是氧化剂17将3.6克含杂质Al的金属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在标态下,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A4.48升 B3.36升 C3.36升V4.48升 D 2.98升V3.36升18一定条件下,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在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最终试管内的气体缩小为原体积的3/5,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体积比是 ( )A2:3 B3:2 C3:5 D5:3 19木炭与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分为两份,将第一份气体先
7、导入适量蒸馏水中再导入澄清石灰水中,将第二份气体直接导入澄清石灰水中 ,则石灰水的变化可能是 ( )A不变浑浊变浑浊 B变浑浊不变浑浊 C变浑浊变浑浊 D不变浑浊变浅黄色二、填空题21在 NH3、H2、N2、O2、SO2、NO2、Cl2等七种气体中:(1)有颜色的气体是 ;(2)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是 ;(3)能与水反应,且在反应中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的气体是 。22在下列用途或反应中,硫酸表现出的性质为:A高沸点;B酸性;C吸水性;D脱水性;E强氧化性。试用字母填空: (1)实验室制取氢气_;(2)干燥氢气 ;(3)浓硫酸溶解金属铜_;(4)浓硫酸可用钢瓶贮运 ;(5)硫酸使蔗糖变黑_;23燃
8、煤锅炉将排放大量SO2,污染大气造成公害,常采用两种方法消除燃煤SO2的污染。(1)使排放的烟气通过氨水洗涤,化学方程式是 (2)在煤中加适量生石灰,使SO2与生石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该生成物仍可被氧化,继而生成稳定的石膏,化学方程式为 。24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还有温度、浓度等外界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已知某反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X + Y Z ,2、Y + ZM + N +X,(1)此反应的总反应式为 ;(2)反应的催化剂是 ,催化剂 参与化学反应(填“是”或“否”),催化剂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填“能”、“不能”或“不影响”)。25NO分子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近年来,
9、发现少量NO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增强免疫及记忆的功能,因而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NO亦被称为“明星分子”。 NO来源于 。A汽车、飞机尾气 B工业制硝硝酸尾气 C电闪雷鸣 写出实验室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 。 工业上可采用碱液吸收和氨还原处理含NOc尾气。其中用碱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为: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O, NO2 + 2NaOH =NaNO2 + NaNO3 + H2O。根据上述原理,下列气体中被过量NaOH溶液吸收后有气体剩余的是 。A1mol O2 和4 mol NO2 B1mol NO 和4 mol NO2C1mol O2
10、 和4 mol NO D4mol NO 和4 mol NO226蛋白质在腐败时,常会产生氨气,写出氨气的电子式 。因氨气的 性质,故可做喷泉实验。下图为化学教学中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1)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A、 HCl和H2O B、 O2和H2O C、 NH3和H2O D、 CO2和NaOH溶液(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在右下图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 Cu与稀盐酸 B NaHCO3与NaOH溶液C CaCO3与稀硫酸 D NH4HCO3与稀盐酸在右下图
11、锥形瓶外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 浓硫酸 B 食盐 C 硝酸钾 D 硫酸铜27有一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溶液,取出10mL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9.32g的沉淀;滤液与4.0molL-1NaOH溶液反应,用去35mL碱液时恰好完全中和。(1)混合液中H2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 ; H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2)另取10mL原混合液,加入6.4g铜粉共热时,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气体 毫升。三实验题 28(1)实验室用碳酸钠晶体,配制100mL 0.1mol/L的碳酸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12、: (填序号)。计算所用碳酸钠晶体的质量为 g将称好的碳酸钠晶体放在小烧杯中,加30mL水搅拌溶解,并冷却至室温用天平称取所需碳酸钠晶体将溶液转入容量瓶中改用胶头滴管小心加水至刻度继续向容量瓶中加水至页面接近刻度线2-3厘米处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中盖上瓶塞,振荡摇匀。(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若称取的固体氢氧化钠潮解,则溶液的浓度 ;若烧杯没有洗涤,则溶液的浓度 ;若转移溶液时,有部分溶液溅出,则溶液的浓度 ;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则溶液的浓度 ,若仰视刻度线,则溶液的浓度 ;若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则溶液的浓度 。(填“偏大”、“偏小”、“不变”)
13、29资料:“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 ,碱石灰的作用是 。 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无水氯化钙的作用是 ;试管内气体变为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紫色石蕊的溶液中,则试液变为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a)两气体中,先通入的气体是 ,其理由是 。 (b)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四计算题30 在硝酸铵和硫酸铵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50mLNaOH溶液,充分加热反应,混合的质量与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1)求该NaOH溶液的pH值(2)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铵和硫酸铵的物质的量之比(3)该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上理工附中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期中考试答案二、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