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16KB ,
资源ID:106956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6956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八 9-2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八 9-2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长沙模拟)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产量仅增长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A.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B.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D.仿效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解析】选A。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

2、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但材料反映当时我国农业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这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必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背景问题,所以无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模式问题,排除D。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B.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解析】选D

3、。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题干也与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无法解释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排除B;“一五”计划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不体现急切性,排除C。3.(2019汕头模拟)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项目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

4、基础C.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可以推断,“当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再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这些重大项目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且覆盖范围广泛,所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工业实力,有利于新中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国民党经济封锁的现象,排除A;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并没有提到农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无法看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否造成

5、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排除D。【加固训练】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动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解析】选C。由材料“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动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可知,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故选

6、C;改变农业落后面貌需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排除A;20世纪50年代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策略,排除B;“打破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4.1956年,周恩来指出:“1956年初,我们为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对1956年初制定的过度的生产计划进行反思,说明

7、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故选D;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仅体现了对1956年过度生产农业机器(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进行反思,未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状况,因而无法得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一五”计划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重心,且材料内容主要是对生产农业机器的工厂未协调发展进行反思,排除C。5.(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8、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解析】选C。从1952到1958年农机具的发展,是因为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6.(2019绵阳模拟)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A.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B.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C.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D.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解析】选B。1960年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引水上山抗旱生产,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故选B;工业化稳步前进不符合经济困难的史实和材料主旨,排除A;生产关系改革是在20世纪60

9、年代前期与水利无关,且20世纪60年代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间错误,排除D。7.(2019厦门模拟)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计算单位计划最终完成比计划增长%拖拉机标准台5 14612 000133.2机耕面积万亩7582 754 263.3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解析】选B。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比计划要增长若干倍,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

10、义改造同时进行可知,表中信息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题干提及了拖拉机的产量,这不是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C;在“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8.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D.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户籍制度的改革,

11、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的限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故选C;题干中的时间点“1958年”,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并且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引进外资和吸引人才,排除A;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排除B;城市规模日益庞大,不是由户籍制度改革导致的,排除D。9.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思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正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B.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试图逐步恢复市场经济D.鼓励私营

12、经济的独立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1956年9月,陈云提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我国积极探索经济管理的体制,故选A;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逐步恢复市场经济”与材料“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不符,排除C;三大改造是对私营经济的公有制改造,排除D。10.(2019三明模拟)1975年7月,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5月和6月,原油、原煤、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创造了历史上月产

13、的最高水平。”这说明()A.全面整顿工作成效明显B.“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C.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初步显现D.“一五”计划顺利开展【解析】选A。由材料“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得知经济好转,结合时间1975年,可以判断是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结果,故选A;1975年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不符合史实,排除B;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出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排除D。【加固训练】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

14、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该道路的特征是()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B.发挥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C.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D.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解析】选B。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二者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且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 B;三大改造是变革国内生产关系不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排除A;三大改造是建立计划经济,排除C;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不是“一边倒”,排除D。11.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主要经

15、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此政策的目的是()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调整是为了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答案为B。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就已经建立,排除;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表现,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材料中

16、的“调整”正是对上述“左”倾错误以及“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纠正,排除。12.1957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扩大企业负责人在管理企业方面的权限,并大幅度减少企业的指令性指标。这一规定()A.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B.增加了计划经济体制灵活性C.是政府推行市场经济的尝试D.旨在扩大私营企业的自主权【解析】选B。19561957年,党和政府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增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多样性,所以正确选项为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排除A;政府推行市场经济尝试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材料中针对的企业是国

17、营企业,排除D。【拓展延伸】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

18、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他们有内外号之分,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

19、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但要优先完成领织的劳役,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在常额之外增派“急缺段匹”,专供内府喜庆及皇帝颁赏之用,“其段有纶丝、纱罗、绫绸、绢锦;其色有大红、浅色;其花样有彩桩、织金、闪色、蟒、龙、飞鱼、斗牛缠身胸背,工甚烦琐”。摘编自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材料二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大部分丝织厂均系接受中国蚕丝公司的加工代织。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织绸业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保持了每

20、台丝织机年提供出口绸超万米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按定额完成率优劣给予合理分配,使生产厂不因品种安排难易和单位产品利润不合理而受到影响,从而使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上海国有丝织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与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相似之处。(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其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

21、沉重压迫;根据材料一“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得出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得出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等。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一“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得出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第(2)题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51年上海

22、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得出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根据材料二“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得出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二“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得出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第二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可得出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根据材料二“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可得出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根据材料一“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可得出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答案:(1)特点:工匠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

23、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6分)影响: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6分)(2)原因: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9分)相同之处: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4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以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

24、酒馆的老板。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本题为提取信息进行说明题。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结合中

25、国现代史知识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材料“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反映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材料“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反映了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答案:示例一:情节: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

26、了公私合营。(2分)历史现象: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2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起来,完成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但由于当时急于求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冒进性。(8分)示例二:情节: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2分)历史现象: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出现了全民炼钢的现象。(2分)评价:1958年,为了赶美超英,国家号召全民大炼钢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平衡;由于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跃进”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也导致了1959-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8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