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907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0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 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答案A解析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2 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

2、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导致了苏俄经济的凋敝D是苏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说明引入资本主义,结合列宁时期经济政策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故D正确。3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解读能力,关键信息: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面对

3、现实的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分别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项正确。4 有学者认为: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相比。这场革命()A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B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奠定了苏联未来六十年的社会结构D是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答案C解析联系教材我们可以得出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苏联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以重工业为中心。A选项错在全面两个字,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选项错在时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确立是在1936年。D选项说法错误,

4、1928年以后的内容恰是与新经济政策相反的。只有C项,斯大林模式逐渐在苏联形成,并成为其后几十年的模式。5 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科学的规划”“避免了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可知这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即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6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伟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

5、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时期的俄国()A成为世界一流强国B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所示从俄国只有木犁是个农业国到拥有核武器成为军事强国反映的是俄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故选A。7 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国家重视积累资金,工人工

6、资增长较低,忽视了民生水平是在斯大林体制时期的弊端。故选B。8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

7、制”,排除D。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答案A解析从材料“义务劳动”,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内容,可以判断是

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当时苏俄面临帝国主义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故A正确。B、C属于斯大林时期,D属于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10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 6207 8608 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即可知选择C项。11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柯西金(1

9、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应选C项。12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

10、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答案B解析从时间“1973”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

11、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对经济政策中的

12、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14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

14、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问题二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

15、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 850 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 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