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2.自主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2.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2.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炼意志的意识。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1.导语:学习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们知道了对儿子写的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表
2、达了深深的爱。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2.板书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2.学生自主学习。3.汇报交流成果。(1)读课文中的词语。后 艰 拖埋责 冷 喋不休不安按图索焉 住 靠 入(2)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假磨 看觉(3)理解词语。打蔫:本文指精神不振。残忍:本
3、文是狠心的意思。艰涩: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4)全文共有27个自然段。过渡: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却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又是怎样想的呢?让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三精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1.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学生自主学习。3.集体交流、汇报。(1
4、)母亲作出决定。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突然怔住”及母亲下文所说的话,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上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母亲坚定的决心。(2)母亲犹豫。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5、”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此时的情感。(听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的话,母亲的心立刻软了,接着她对儿子说的话,能让我们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她的决心有些动摇。)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犹豫。(3)母亲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读句子,谈一谈母亲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儿子摇摇晃晃地走出门的那一刻,母亲很后悔自己让孩子独立看病,从“就是也该”能体会出母亲的自责,而“又何必
6、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更能突出母亲反思后对自己的责怪。)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后悔心理。(4)母亲担心。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母亲的情感。(母亲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涩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母亲的爱子深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看病的担心。(5)母亲自责。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母亲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我们知
7、道母亲开始谴责自己的做法,因为母亲是在担心后悔、自责中等待,从她的自责中,足见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6)母亲的勇气又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母亲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磨炼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4.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母亲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决定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然后犹豫、后悔、担心、自责,最后勇气又回到心里。)5.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学习
8、。(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指的是母亲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引申开来指的是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的应对办法,即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才是真正的爱。)6.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母亲的用心。四总结升华,赞母爱1.课文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2.“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感受到的“爱”是不一样的。请用诗、歌曲等形式赞美自己的母亲吧! 课后习题 1.选择关联词填空
9、。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
10、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与其不如既然就即使也虽然但是(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地教会他看病。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1、”。(2)(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是)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3)(即使)我们已有效地控制了“流感”,(也)不能掉以轻心。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4)(与其)在这边死等着,(不如)想办法自己趟过去。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吧。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