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兀的大石头教学设计来源:学科网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与当时的心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
2、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并在发现中积极探索,教育学生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李四光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学难点】 学习李四光执著追求做事,持之以恒的的科学品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来源:来源:一、了解人物,揭示课题。1. (播放李四光头像) 生介绍搜集李四光资料。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的理论为我国的石油勘探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走进儿时的李四光。2.板书课题,理解“突兀”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引发了少年李四光怎样的思考?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陨石 冰川
3、秦岭 流域 第四纪 地质学 第四纪冰川2.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自读自悟,交流体会。1. 默读课文,相关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2. 整理梳理问题:李四光怎样弄明白石头来历的?3. 抓重点语段体会。体会19段。 “小仲揆又去问陈二爹。”(可以看出他非要把问题弄明白不可。) “小仲揆更不明白了,他又去问父亲。”(体会他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仲揆感到不满足了。”(说明他对父亲的解释不满意。) “整个少年时代,李四光也没有找到这问题的答案。”(说明他一直在找,找不到问题答案不罢休,这是他提出问题后的态度,从中体会他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指导朗读,感受小仲揆天真、好学。 体会10
4、14段,李四光是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从“故乡那块突兀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说明他学成归来,仍不忘儿时的疑虑,并进行大胆猜想。) 从“1933年,李四光再次回到故乡地质考察。”(说明他勇于探索,做事持之以恒。) 从“李四光发现进而发现了遗迹。”(说明李四光经过四分之一世纪后,终于找到了答案,体会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4、少年时的一个疑问,在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后终于找到了答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执著追求,终于弄明白了问题症结,你想对李四光说些什么?五、课文总结所有的人小时候都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但往往不了了之,而儿时
5、小仲揆却与众不同,他持之以恒地探索,终于揭开了谜底,是多么难能可贵。这再次体现了执著、坚韧、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希望同学们也遇事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我相信,第二个李四光就在你们中间。六、课后作业来源:ZXXK 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七、板书设计突兀的大石头学习 猜想 考察 得出结论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6、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书先生”恐怕
7、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来源:学#科#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