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821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教师用书:模块高考热点透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高考热点透视神经调节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神经调节的核心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考到,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T4、T30、山东高考T25、上海高考T24、海南高考T15,2011年广东高考T4、上海高考T7、浙江高考T3、海南高考T8,2010年广东高考T6、新课标全国高考T5、安徽高考T30。2针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进行实验设计等实验分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热点。(2012新课标全国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

2、气,引起呼气。图(a)图(b)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b是_,c是_,d是_。(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的调控。(3)图(a)中神经元和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的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解析】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分级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

3、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答案】(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大脑皮层(3)轴突细胞体1(2012上海高考)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解析】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

4、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答案】A2(2012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功能。骨骼肌细胞一般较长,但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细胞质体积的制约,一个细胞内常有上百个细胞核同时存在,A项错误;神经和肌肉接点构成突触,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B项正确;突触后膜的功能是接受神经递质,使肌肉

5、收缩,与此功能相适应的是突触后膜向内部凹陷,以扩大与突触前膜的接触面积,C项错误;要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需要对其的刺激超过某一最小值,并非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即可实现,D项错误。【答案】B3(2011浙江高考)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在神经纤维膜上有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ac

6、段)。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离子通道又重新关闭,钾离子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流出膜外(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的状态(ce段)。【答案】C4(2011上海高考节选)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1)下表是哺乳动物神经元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和_。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维持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分布的机制是_。离子神经元内神经元外a515 mmol/L145 mmol/Lb140 mmol/L5 mmol/L(2)某些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当这类药物作用时,图中_内的神经递质因不被分解而浓度持续升高,并与_持续结合,导

7、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方框内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3)若在离肌肉5 mm和50 mm的神经纤维上分别给予电刺激,肌肉将分别在3.5 ms和5.0 ms后收缩,则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_mm/ms。【解析】(1)神经元外Na浓度高于神经元内,而神经元内的K浓度高于神经元外,所以a为Na、b为K,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的状态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Na、K是通过细胞膜上的Na、K运输载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的。(2)当药物特异性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时,会使突触间隙内的神经递质不被分解导致浓度持续升高,并与后膜上的受体持续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等于30

8、 mm/ms。【答案】(1)NaKNa、K通过细胞膜上的Na、K运输载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2)2突触间隙6受体(3)30体液调节(血糖、体温、水盐)1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是激素调节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高考多次考到,如2012年安徽高考T30,2011年江苏高考T27;血糖平衡及调节是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重要内容且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考到且多为非选择题,如2012年山东高考T24,2010年福建高考T4、广东高考T27、江苏高考T31、天津高考T8。体温调节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考到,如2011年海南高考T7,2010年上海高考T12,2009年北京高考T31。水盐

9、平衡调节也多次考到,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T3,2011年北京高考T5,2010年上海高考T8,2009年广东高考T17、海南高考T7。2对本知识的考查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识图和实验能力。(2012安徽高考)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_。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_。另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后

10、,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_部位发生了病变。(2)下丘脑的_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释放激素,从而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TH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刺激作用_、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TH能进入垂体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_接受信息。【解析】(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直接进入内环境,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分级调节的过程,同时又存在反馈调节,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可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又促使甲状腺分泌甲

11、状腺激素(TH),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甲状腺激素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若甲状腺细胞上的TSH受体被其抗体作用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反过来又会促进垂体分泌TSH,使得TSH含量升高。若下丘脑功能正常,而TSH和TH减少,静脉注射TSH后,TH含量升高,说明垂体发生病变,无法分泌相应的TSH,作用于甲状腺的程度减弱,使得甲状腺分泌的TH也随之减少。(2)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具有分泌功能,其神经分泌细胞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过多

12、又会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此时,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甲状腺激素可在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依靠的是细胞内的受体。【答案】(1)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高(腺)垂体(2)神经分泌细胞相互拮抗细胞内受体1(2012山东高考)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右图所示。(1)图中X物质为_。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_中进行。(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_,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_以储存能量。(3)胰腺中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

13、_的功能。(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准确识记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1)由图示可知,物质X由葡萄糖转化而来,进入线粒体,可判定X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2)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并可促进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以储存能量。(3)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

14、节细胞内的糖代谢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4)由图示可知,葡萄糖可转化为丙氨酸,用14C标记葡萄糖,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氨基酸中也会出现放射性。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内质网折叠加工、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包装,通过囊泡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的。因此,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题干要求填细胞器,不能答细胞膜和囊泡)。【答案】(1)丙酮酸线粒体基质(2)肝糖原(或肝糖元)脂肪(3)胰岛A细胞细胞间信息传递(或细胞间信息交流)(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2011安徽高考)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1)某人一次性饮1 00

15、0 mL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分解,抑制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解析】(1)饮水后,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

16、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使水重吸收减少;图中a所示为负反馈调节机制。(2)剧烈运动状态下,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性负反馈(2)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肝糖原胰岛素3(2010广东高考)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分泌增多,促进了

17、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分泌减少。(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和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直接提供。【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血糖浓度调节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如下:(1)低血糖状态下,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本题中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因而是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2)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即血糖浓度不能下降,而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主要

18、是胰岛素,胰岛素分泌的场所是胰岛B细胞,则该机体胰岛B细胞可能受损,体内胰岛素含量偏低。(3)调控血糖浓度的激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上进行加工、折叠、组装以及加糖基团等,在高尔基体上再进行加工,整个过程需要能量,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答案】(1)胰高血糖素肝糖原(2)B胰岛素(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TP免疫调节1从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考点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考到,如2012年上海高考T19、广东高考T5,2011年浙江高考T4、上海高考T18,2010年上海高考T五。(2)“免疫

19、有关的细胞及相关实验设计”在高考中比较活跃,如2012年福建高考T4、北京高考T4、上海高考T13,2011年北京高考T29,2010年江苏高考T5、福建高考T1、浙江高考T1、新课标全国高考T29。2以人类面临的比较严重的免疫疾病为情景,结合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等命制综合的非选择题,考查与本部分有关的知识,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吞噬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人体营养、健康与疾病预防等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2012北京高考)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解

20、析】LCM病毒相当于抗原。通过图解可知:给小鼠注射LCM病毒,可使小鼠体内出现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将相应淋巴细胞和被LCM病毒感染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的目的是测定上清液中51Cr的释放量,而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51Cr只能来自于破裂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所以该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效应T淋巴细胞能使相应的靶细胞裂解。【答案】D1(2012福建高考)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

21、体液免疫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解析】注入小鼠B细胞后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说明小鼠的B细胞可以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产生使小鼠T细胞凝集的抗体。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说明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答案】C2(2012上海高考)以绵羊红细胞刺激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后者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克隆群,由此筛选出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A能识别绵羊整个红细胞B只识别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C能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D只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解析】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只能针对特定

22、的抗原。本题中的抗原是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并非整个红细胞,也非其他体细胞,故B选项正确。【答案】B3(2012四川高考)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处理方式检测结果实验组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

23、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解析】用经肺癌细胞抗原处理的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会使胸腺淋巴细胞具有杀伤肺癌细胞的作用,由此可知,M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处理肺癌细胞的抗原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因此,A、B、C三项均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在实验组中具有杀伤肺癌细胞作用的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抗体,因此D项错误。【答案】D植物的激素调节1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生长素的运输、顶端优

24、势,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T5,2011年海南高考T13、江苏高考T30,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T30、北京高考T29。(2)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应用及实验探究,如2012年山东高考T1、浙江高考T3、江苏高考T7,2011年浙江高考T30,2010年江苏高考T23等。2以实验、图表、曲线等形式考查运用植物激素的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以及以植物激素知识为背景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将是2013、2014年高考的热点。(2012安徽高考)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喷施

25、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从图示中分析各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同时联系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由图示知,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树枝落果率较低,说明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落果,A项正确;单独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防止落果的效果更好,说明二者在防止落果上具有协同作用,B项正确;由图可知,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使果实中

26、脱落酸含量降低,C项正确;由落果率和脱落酸含量变化曲线可知,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降低脱落酸含量,而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故赤霉素、2,4D与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项错误。【答案】D1(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D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解析】脱落酸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项正确;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侧芽不能为顶芽提供生长素,B项错

27、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可以保花保果,也可以疏花疏果,C项错误;密封贮藏能使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含量增加,但生长素等激素的含量减少,D项错误。【答案】A2.图1(2012北京高考)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图2(1) 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作用的_有机物。(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_。(4)在实验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_。该实验的

28、对照处理是_。(5)实验、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_。(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_(填选项前的符号)。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解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细胞分裂素一般产生于根尖,分布在分裂旺

29、盛的部位,如幼芽等。该实验通过用植物激素处理叶片来研究激素的作用,为了避免内源激素的干扰,制备插条时要除去根系和幼芽。同时为了避免营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把插条插在蒸馏水中。(3)通过对图2的分析可知:实验用细胞分裂素对A叶进行了处理,而实验、对叶片B进行了处理;实验、的区别在于A叶数量的多少。(4)在实验中,实验组的处理为对A叶喷洒细胞分裂素,作为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从而使两组之间形成对照;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知:对A叶进行处理的实验组中B叶面积相对值比对照组要小,所以可推导出喷洒细胞分裂素会使B叶的生长受到抑制。(5)通过对实验、的比较可知,A叶越多,B叶的生

30、长越快;反之亦然。(6)在A2叶上涂抹14C氨基酸,在A1叶上涂抹细胞分裂素,如果在A1叶上检测到放射性即可证明假设成立。【答案】(1)产生调节微量的(2)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3)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4)生长受抑制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5)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6)a、e、g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增长1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考到,如2012年山东高考T26,2011年海南高考T2,2010年江苏高考T26,2009年广东高考T15、江苏高考T19都直接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2010年

31、山东高考T8、浙江高考T3、福建高考T26,2009年江苏高考T27、安徽高考T3考查了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及实践应用。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多以曲线坐标图为背景考查对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理解及在实践中的应用。(2012山东高考)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

32、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所表示的三种情况,曲线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

33、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

34、息传递功能。(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N0是人口的起始数量,Nt是t年后人口数量,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就会缓解。【答案】(1)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2)增加(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1(2010山东高考)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

35、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因此捕捞应在高于K/2时进行。【答案】C2(2010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

36、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此题以坐标曲线为载体,综合考查种群的“S”型增长模型。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项错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项正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

37、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A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在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中考查的次数较多,如2012年福建高考T3、海南高考T17,2011年海南高考T24、安徽高考T6、江苏高考T17,2010年海南高考T19。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是生物群落的核心内容,2013、2014年的高考中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考查。(2012福建高考)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

38、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纯茶园内的物种丰富度较小,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三种茶园中最低,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项错误。物种丰富度与种群数量无关;据图可知,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据图可知,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其营养结构也最为复杂,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所以人类的活动可以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答案】C1(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

39、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答案】D2(2010海南高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木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

40、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40年间,物种数量增加,灌木和乔木的出现使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难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12年海南高考T19,2011年山东高考T26、天津高考T9、广东高考T24、海南高考T21、福建高考T4,2010年江苏高考T11、山东高考T6、大纲全国高考T5、广东高考T26、海南高考T23都考到了本内容,特别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的次数较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和维持是社会高

41、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近几年的高考多次考到本考点,如2012年海南高考T20、浙江高考T5,2011年广东高考T28、山东高考T26、海南高考T22、江苏高考T20、T29,2010年江苏高考T15。2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2013、2014年高考可能结合生态实例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理解。(2012江苏高考)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调查结果2007年(养殖前)2010年(养殖后)水生高等植物物种数1

42、35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56020浮游藻类物种数1120生物量(干重g/m3)210鱼类物种数158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30750虾、贝等小型动物物种数258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5513(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植食

43、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解析】(1)紧扣“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这一解题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该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后,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有的生物类群种数增加,有的减少,这是由于捕食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因而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鱼类的生物量由30增加到750,其中包括水生高等植物的捕食者植食性鱼类,且增加的鱼类均不捕食

44、浮游藻类,增加了高等水生植物的被捕食压力;二是两种鱼类不捕食浮游藻类,降低了浮游藻类的被捕食压力,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竞争压力。(3)分析表格调查结果的数据可知,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总能量增加,是因为投入饵料输入大量能量,使得养殖的鱼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4)若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则其营养级级别增高,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散失增多,故推测在同样条件下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减少,而植食性鱼类会因食物更丰富而总量增加。(5)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也能起到与藻类竞争阳光,从而起到抑制藻

45、类繁殖的作用。【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光照1(2012浙江高考)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数量增加,旅鼠和旅鼠的天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可推知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项正

46、确;分析已知条件,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可知这些生物的数量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均围绕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项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受食物及天敌数量的影响,C项正确;旅鼠的天敌增多,使旅鼠数量减少,又影响其天敌数量并导致天敌数量减少,这种负反馈调节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项错误。【答案】D2(2009天津高考)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BCD【解析】 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乙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及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在S点后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