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洛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观察下面两图,图一至图二的变化反映了A.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提高B. 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C.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D.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图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图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这种耕作方式的变化根
2、源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D符合题意;图一和图二都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图片反映不出农民的赋税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图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图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无法反映土地制度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2.观察下表中的信息。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材料文献 汉代设铁官的郡县有45处,设于河洛地区的有7处;弘农郡“有铁官,在黾池”;河东郡安邑、皮氏、平阳、绛等均“有铁官”汉书卷二地理志 “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累金数亿,家僮四百余人,以黄金为器,工冶之声,震于都鄙。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拾遗记卷六东汉A. 冶铸业较发达B. 冶炼工艺高超C.
3、 官府专营铁业D. 出现雇佣劳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铁官的郡县有45处” ”反映铁官分布广,“工冶之声,震于都鄙”反映冶金业规模大,两者说明当时冶铸业较发达,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冶炼工艺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郭况的冶金业并非属于官营手工业,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雇佣经营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3.北宋时,在政府许可下,由成都6家富户共同印造的“交子”铁钱在市场流通。后来还发行了会子,会子有三种:通行于东南各路的东南会子通行于两淮的淮交、在湖北通行后扩至京西和广南的直便会子。交子、会子的发行A. 取代了原有货币B. 规范了商业行为C. 推动了商业发展D. 增加了政府收入
4、【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交子会子的发行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推动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交子和会子的通行但是不能表示取代原有货币,A错误。交子会子是一种货币,它们不具备规范商业行为的功能,排除B。交子会子发行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D。4.明朝后期,张居正提出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厚商”政策。这一政策A.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意思是减轻市场商业税收,使商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张居正对农业和商业都较为重视,反映了商
5、品经济发展的现实,故B符合题意。张居正的“厚商”政策没有贯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我国轻贱商人的传统政策,故不可能通过对外贸易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故ACD不符合题意。5.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A. 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B. 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C. 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D. 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欧洲建立了与亚洲、美洲的直接
6、商业联系,传统商品交易量上升,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导致了传统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不能直接导致土耳其实力的削弱,也不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的原因;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但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D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但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人口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B. 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C. 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D. 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地区的,
7、人口分布中努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土著印第安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对于早期殖民扩张对土著进行屠杀,进行黑奴贸易所造成的,所以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符合这一特点,故D符合题意。A没有揭示黑奴贸易导致黑人涌入美洲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最早”“率先”的信息,故BC不符合题意。7.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A. 居住环境的改善B. 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C. 工业革命的完成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近代英
8、国人口不断增加的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加显著,和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工业化合城市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居住环境整体恶化,排除A;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殖民地充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英国不特意掠夺殖民地人口往英国,排除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实际中期,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8.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A. 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B. 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C. 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 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答案
9、】C【解析】【详解】材料“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C选项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A选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突出的是科学理论的重要性,B选项不符合题意。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更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9.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西方商品物美价廉B. 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C.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D. 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10、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攫取的在华特权,对华倾销商品,从而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故棉纺织业和制针等传统行业日益衰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又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因此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对中国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但不能说明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较快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排除。C项,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顽强抵抗能力,排除。10.1945年出版的一本书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一种现象:“这集团羽翼
11、丰满之后,不但更避免负担战费,而且还用囤积垄断等种种方法促使物价加速上涨,借以增加他们的财富。于是弄得物价更急速地上涨,通货更急速地膨胀,而他们的势力更为加大。”由此可知,该书作者A. 抨击官僚资本B. 主张稳定物价C. 担忧国民生活D. 揭露日寇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45年”“囤积垄断等种种方法促使物价加速上涨,借以增加他们的财富”,这反映作者对官僚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导致物价飞涨不满,故排除B,A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担忧国民生活,故B不符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日寇侵略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11.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
12、情况。这一变化A. 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B. 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C. 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D. 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52年,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加起来将近80%,公有制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才20%多一点;而到1957年,公有制经济成分达到97%,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微不足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表格中可以得出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故D符
13、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1958年提出来的,材料中反映的是1957年的变化,故A说法错误。 “一五”计划既变革生产关系,又发展生产力,表格只体现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成就,没有表明生产力发展的成就,B不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后期有工作过粗的情况,但表格中经济成分占比变化还不能体现出经济建设的冒进,C不符合题意。1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到:“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这表明邓小平主张A.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B. 深人推进改革开放C.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D.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
14、】材料反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要打破所有制崇拜,这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故B符合题意;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而我国是改革开放初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13.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宜布一项重大决策。当时,一位新华社记者写道:“从这一天起,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被标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这一决策是A. 开发开放浦东B. 开辟经济开放区C. 开放港口城市D. 开放长江三角洲【答案】A【解析】【详解】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
15、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故A符合题意; BD是1985年,不符合题意;C是1984年,不符合题意。14.“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这说明近代中国A. 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强烈冲击B. 民众对洋货仍持排斥心态C. 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成为时尚D. 社会风气中呈现崇洋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说明社会风气中呈现崇洋倾向,故排
16、除C,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来,洋货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但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是逐渐加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洋货只限于社会上层喜爱,故C不符合题意。15.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电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最初接触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中国人来说因其空间狭小而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上海电车初次运行的时候,因国人害怕不敢乘坐而生意冷淡。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近代中国A. 交通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B. 交通近代化不可能实现C. 传统观念影响交通业发展D. 新式交通工具弊端太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近代中国一度“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和担忧“男女混杂”而“国人害怕不敢乘坐而生意
17、冷淡”,可见传统观念影响交通业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新式交通工具是为列强侵略扩张服务的,体现不出殖民色彩,故A不符合题意;实际上,近代中国交通近代化不断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近代国人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心理抵触而非新式交通工具弊端太多,故D不符合题意。16.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经常大量刊登西方的文明知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最有可能是A.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B. 开启民智启蒙思想C. 创造有利传教氛围D. 打破国人蛮夷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为吸引华人读者,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虽然刊载西方的文明知识,但传播宗教思想为西方侵略服务才
18、是其主旨,故C符合题意;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开启民智启蒙思想不是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的主旨,故AB不符合题意;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人解放思想,打破国人蛮夷观念,但非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17.1929年,美国将平均关税水平由40%提高至47%,对上千种产品提高或开始收取关税。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纷纷出台报复性的高关税政策。这些国家的做法旨在A. 共渡经济危机B. 摆脱经济困境C. 整顿世界贸易D. 限制本国出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关税战,这些做法立意是要摆脱经济
19、危机,故B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关税战,加剧了经济危机,不利于共渡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关税战造成世界贸易环境恶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关税战是竞相提高进口关税,限制进口而助推出口,故D不符合题意。18.有学者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该学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 得到了美国社会的一致认可B. 增强了人民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C. 以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D. 实现了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答案】C【
20、解析】【详解】由材料“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损害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得到美国社会的一致认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得到人民的认可,所以无法知道是否增强了人民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效果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19.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解职能不过数年,撒切尔革命大见成效,以“滞胀”为主要症状的“英国病”基本被治愈。材
21、料可以用来说明A. 凯恩斯主义导致“滞胀”现象B. 现代英国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模板C. 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D.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需国家干预【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解职能”,说明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凯恩斯主义与“滞胀”现象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英国调整经济体制的效果,但没有突出英国经济体制的普遍性,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国家干预,故D不符合题意。20.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为19.2%,“二五”期间为17.
22、8%,“三五”期间为13.2%。1933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23%,此后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景气。这说明斯大林模式A. 压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B.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一度发展迅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故B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并非一概压制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国民经济结构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由材料“苏联此后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景气”,说明苏联经济的没有实现持续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21.1958年6月,苏共中央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
23、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和集体农庄中的专业站因所完成的工作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国家向集体农庄采购农产品的形式统一为以收购方式进行。这一决定旨在A.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 废除斯大林模式C.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强调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改革决议,目的是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消除城乡差别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废除斯大林模式,故B不符合题意; 早在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故D不符合题意。22.有
24、学者认为:“二战后金字塔式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反映出A. 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显著B. 苏联与美国市场的分裂C. 国际贸易的均衡化发展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金字塔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得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在金字塔式的国际货币制度中,位于塔尖的是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中间是英镑、法郎等主要货币,最底层的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美国在美元霸权的支持下,对发展中国家既可以直接控制,也可以通过英镑、法郎等中间货币进行间接控制,故D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复兴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故A不符合
25、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联与美国市场的分裂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畸形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均衡化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23.所有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标有硬币的面值,称为“共同面”,而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欧元的这种设计体现了A. 欧洲同源异流的特点B. 欧洲一体化须让渡主权C. 欧盟各国的民族特色D. 欧盟合作化程度较低【答案】A【解析】【详解】所有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而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体现了欧洲同源异流的特点,故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让渡主权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既体现欧盟的共同点,又体现了欧盟
26、的民族特色,故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欧盟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合作化程度高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故D不符合题意。24.下图是21世纪初的一幅漫画,对其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A. 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B. 股市带动餐饮业发展C. 全球化伴生诸多社会问题D.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推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本国股市合国外股市的关系,说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A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股市与餐饮业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化伴生的社会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
27、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材料二 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中晚明时期已转
28、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表现: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2)变化: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出现区域性长途贩运。积极影响:
29、丰富了明代农作物种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明代统治;促进了明后期人口的增长;带动了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3)因素:耕作技术与方式的改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政府重农政策。【解析】【详解】(1)由材料“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可见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由材料“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可见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由材料“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可见农作物品种较多;由材料“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可见粮食产量提高。(2)第一小问,由材料“
30、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可见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由材料“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可见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由材料“湖广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可见出现区域性长途贩运,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第二小问,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丰富了明代农作物种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明代统治秩序;由于呢也生产的进步,促进了明后期人口的增长;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长途贩运的繁荣。(3)根据前三小问的回答可以知道,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的变革等。.26.阅读材料,完成卜列要求。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
31、争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清末状元张寒认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本欲招商股白银60万两,但一年之中,奔波无数,只招得三四万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容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官购存沪未用的204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以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大生纱厂在江苏通州唐问开车生产。唐闸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大生纱厂所产之纱,质地优良,行销各地,利润优厚。民国初年,大生妙厂进入辉煌时
32、期,利用大生纱厂的利润,兴办了学校、港口、慈善机构、博物苑以及气象台等,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摘编自陈杨霞浅谈利用文化遗产开展历史神入教学的策略材料二 大生纱厂开厂之际,张春请江宁画家单林作了四幅画,名为厂做图,悬挂在厂内公事厅,生动记录了大生创业的艰难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第一幅画名为鹤芝变相,讽刺了集资过程中洋行买办潘琴鹤(华茂)和郭茂之(勋)的反复无常。第二幅画名为桂杏空心,讽刺了江宁布政使司桂高庆、太常寺卿盛杏荪(宣怀)的言而无信。第三幅画名为水草藏毒,讽刺了通州知州汪树堂和幕燎黄阶平的暗藏祸心、多方阻挠。第四幅画名为幼小垂涎,讽刺了上海商界巨子朱幼鸿(畴)严小舫(信厚)的贪得无
33、厌。摘编自言夏国商一排徊上海路灯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大生纱厂创办和获得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封建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答案】(1)创办的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张赛本人爱国心的驱使。发展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企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厂址靠近产棉区,原料价廉;采用机器生产,产品质地优良;张謇尊重市场规律,采用多元发展战略。(2)表现:封建买办势力肆意摆布和捉弄民族企业;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封建官僚资本以入股、敲诈或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
34、民族企业。【解析】【详解】(1)创办的原因: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等信息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清末状元张謇认为“天之生人也,与草水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并结合其所处时代可知,张赛本人爱国心的驱使;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据材料“大生纱厂在江苏通州唐闸开车生产。唐闸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等信息可知,厂址靠近产棉区,
35、原料价廉;据材料“民国初年,大生纱厂进入辉煌时期,利用大生纱厂的利润,兴办了学校、港口、慈善机构、博物苑以及气象台等,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可知,张謇尊重市场规律,采用多元发展战略。(2)据材料鹤芝变相、桂杏空心、水草藏毒、幼小垂涎等画作可知,“这些画采用谐音、隐喻手法,记录了稚嫩的中国民族工业起步时的艰难,也表达了张謇这位传统士大夫身份转换时的辛酸与无奈”。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封建势力以多种方式的压迫下,成长的艰辛历程。【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有初步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直
36、接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1百万英镑,增长了约3.5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1881年的10.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l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
37、结构演变一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材料二 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不过,在产业部门工作的女工实际上并不多,约占该年有工作妇女总数的28.300,在英国女性人口中仅占7.6%左右。摘编自张云从(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材料三 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吸纳这些人口,导致失业现象极其严重。流入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
38、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浅析工业革命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影响: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推动了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女性走出家庭,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
39、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1百万英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工业在服务业在国民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及材料二“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结合所学从国民收入、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2)结合所学从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阐述。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注重世纪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
40、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备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烃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美国自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其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时期做总统,或许应该是一件爽快轻松的事情。但罗斯福从上任的第二年开始,就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这在一贯倡导自由竞争的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而且,政府监管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垄断性的大公司
41、和大财团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国家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也尝试着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重新审视政府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经济发展的启示。【答案】(1)主要措施:实行实物税,允许自由出售农产品;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掌
42、控土地所有权和国民经济命脉。意义: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莫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2)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失灵;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3)启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经济政策的实施要符合国情。【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允许局部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结合所学从农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掌握经济命脉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生产积极性的调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社会主义过渡的影响进行回答。(2)根据材料“罗斯福从上任的第二年开始,就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的产生、自由放任政策失灵及苏联经验进行分析阐述。(3)结合所学从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的运用及联系进行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