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课题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准备及手段1.搜集一些有圆明园的文字、图片或录象.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教学课时 二 课 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复习旧课听写本课生字新词.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勿忘国耻,激发情感
2、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a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b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用书上的词语简要地概括.(从“掠”“毁”“烧”“凡是”“统统”“所有”等词语中,看出侵略者的野蛮、贪婪.)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播放录像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写出这些内容: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3、园林艺术的精华游圆明园的梦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中国人心中的天堂侵略者的罪行令人发指;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我们为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引发共鸣.提升情感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
4、前提和基础。投影: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
5、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自己读一读,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 中华!”师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内积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再读一读,争取背诵下来.课外拓展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