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课标提示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
2、历史意义。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依据: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正式形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职能转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
3、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1.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框架有哪些?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谈谈你对中国人民
4、政治协商会议职权的认识。提示: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一现象开始于1949年,到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结。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知识点二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3)完善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依法治国方略确立。政协: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美
5、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淡色”观。提示:推进和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如恢复和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行基层民主选举等。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知识点三“一国两制”统一祖国1.“一国两制”的构想(2)历程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台湾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
6、向突破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撒切尔夫人曾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说道:“对英国来说,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条件。提示:完成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民心所向;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国两制”构想能为中、英、港三方接受。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考向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史料研读史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
7、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料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史料一信息“工人阶
8、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反映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2.史料二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成为政治协商机构。3.史料三新中国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提示:体现原则: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2.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区
9、的原因及实施前提。提示:原因:近代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团结斗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摘自2015年四川高考T14)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基础知
10、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参照,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的整理和陈述。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提示:整理和陈述: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
11、启了历史新纪元。整理和陈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论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5)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做主)。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方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时结合三大制度的基本内涵分析。方法2从职能演变角度命题。伴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宣告结束。解题时注意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方法3 从国家统一与民族政策角度命题。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
13、群众的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解题时需结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命题分析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由题干信息“凝结了、反复讨论与修改”“得到全国各方面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指的影视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
14、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故B项错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 C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据题干“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
15、权”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的,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未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答案 A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考向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实践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邓小平史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
16、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三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2.史料二信息“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
17、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3.史料三主要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提示:(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2)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是什么?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是什么?提示:(1)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18、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摘自2015年浙江高考T38)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提示: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基础知识导学核
19、心考向突破史论归纳1.“一国两制”的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关于台
20、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命题分析方法1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角度命题。“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其成功实践为国际社
21、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解题时需结合港澳历史与现实的状况进行思考。方法2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一国两制”构想立足世界和平与发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解题时需结合“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历史意义分析。方法3 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命题。海峡两岸打破长期隔绝状态,实现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题时要结合有关两岸的时政热点进行分析。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2012天津文综,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
22、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是指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D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反映了他们期盼回大陆探亲的愿望强烈,故B项正确。台湾同胞期盼返乡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故D项本身表述错误。答案 B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