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72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模块专题精讲(一) 中外古代文明.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专题精讲(一)中外古代文明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与宗法制主干必背(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含义:周王将宗族、姻亲、先代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的封国制度。影响:通过分封制,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主要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2、。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世卿世禄”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家国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规律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一个核心:王权。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真题感悟1 (2014课标全国,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3、C陕西 D山东解析A项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形成“周礼”中的“雅言”;B、D两项在当时属于偏远的诸侯国管辖之地,错误;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故C项正确。答案C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干必背(1)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的演变皇帝制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中央官制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西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

4、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秦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的改革。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规律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

5、,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真题感悟2 (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君主专制之下,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D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

6、式,君权转移,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答案C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主干必背(1)选官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官制,采取官位世袭。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唐代: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监察、司法。规律总结 选官、监察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1)选官制度演变趋

7、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真题感悟3 (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据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信息,说明唐代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选C项。科举考试下,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

8、不明显,B项错误;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D项错误。答案C【题型解法】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题典例 (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辞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故D项正确

9、。答案D以题说法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材料来源: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2)结构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3)命题特点: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4)考查能力:考查对图文材料信息解读、获取,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解答技巧运用

10、“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1)“读”:阅读题干图片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如本题的“唐太宗”与“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如本题“意在强调”。(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图文史料的有效信息。如本题的唐太宗选官用人原则。(4)“析”:据题干图文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古代农业经济主干必背(1)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11、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4)耕作技术:精耕细作。(5)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真题感悟4 (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

12、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根据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判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判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选C项。图片反映了皇帝祭祀场面,但隆重排场不是其核心信息,A项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B项错误;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不能反映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D项错误。答案C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干必背(1)发展历程原始社会

13、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2)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冶金业:a.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b冶铁技术: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发明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南宋开始用焦炭作燃料。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a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之路,“丝国”;唐代缂丝技艺。b棉纺业:元代: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棉取代丝麻和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a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b成就: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元代:青花和釉里红;

14、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3)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a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b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c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以农户副业的形式存在。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生产

15、。(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及封建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真题感悟5 (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选D项。“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外纺

16、织技术对比的信息,C项错误。答案D3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主干必背(1)商业时期特征原因表现发展过程先秦产生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出现;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秦汉初步发展秦统一货币等;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城市成为商业中心,设有“市”;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隋唐继续发展国家重新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了大运河城市商业发达;唐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元空前繁荣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城市商业彻底打破限制;出现商业名镇;发行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明清依然繁荣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商帮”;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17、发展较快;中国对外贸易的萎缩(2)古代城市的演变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隋唐:市坊分开,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唐代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等是重要城市。南方城市的崛起:唐代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宋元: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临安,大都等主要商业城市繁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明清:出现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规律总结 用“一、二、三、四”记忆古代商业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

18、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真题感悟6 (2014海南单科,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解析据题干“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信息,说明了经济发展促进知识

19、的更新,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显示介绍书籍,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C项错误;“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缺乏充分史料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A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主干必背(1)资本主义萌芽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质:雇佣关系。特点: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地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西汉时期,汉武帝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20、富商大贾势力。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加重对民营商业的税收,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明代“海禁”:a.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b.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的“闭关政策”:a.含义: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b.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c.目的:维护专制统治。d.影响: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规律总结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

21、度,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真题感悟7 (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大意是关东大约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B项正确,不符合题

22、意;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代从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D。答案D【题型解法】图画类选择题解题典例 (2011山东文综,10)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题思路本题为图片类选择题,解答需观察图片蕴含的信息,抓住题干关键词“汉代”,运用排除法解答。从题干图文可知这是反映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说明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征,故选B。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据所学可知,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

23、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明清时期,排除D。答案B以题说法 图画类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材料来源: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历史照片、图片等为载体。(2)命题特点: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相结合。(3)能力考查: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有分析历史原因的阐释的能力及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解答技巧运用“三看”“三思”的方法解答(1)“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如本题“汉代”;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如本题反映农民生产情景;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如本题“汉代农民

24、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可以明确反映古代农耕经济等。(2)“三思”:主要是据题干图文,对备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要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干必背(1)诸子百家道家:老子:哲学思想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摈除“天命”的绝对权威。b.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思想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

25、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2)儒家思想的演变轨迹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想。改造和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提出“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发明本心”。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依据。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李贽成为反理学的先驱;顾炎武、

26、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了“学以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其实质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与发展,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1)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观点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2)演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

27、,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真题感悟8 (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据题干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D项错误。答案B2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干必背(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

28、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出现并应用于航海。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唐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用于战争;北宋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制记数法;南北朝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3)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汉代的浑仪;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著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4)古代农书:南北朝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元朝王祯的农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也是对整个农业

29、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明朝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体现了农书的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5)医学:战国问世、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规律总结 社会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的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阻碍科技发展创新。(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与农业有关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多。(3)思想上,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北宋以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政策上,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文化专制等,影响中国传统科技的理论

30、性总结。真题感悟9 (2014江苏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据题干可知,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

31、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B项错误;“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D项错误。答案C3古代中国的文学书画艺术主干必背(1)古代文学成就类别代表性成就或人物文学特色和地位诗歌诗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楚辞楚辞体和离骚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二京赋辞藻华美,意境清新;半诗半文的综合性文体,表现秦汉大一统和气势恢宏的时代特征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能歌能唱、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词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元曲

32、关汉卿、马致远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小说明清四大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2)文字与书法艺术汉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商朝)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历程;其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书法艺术:以魏晋为界,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特点书法家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性高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极具审美价值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双重特点东

33、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明朝文征明等(3)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战国时期: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魏晋时期:人物画发展,文人画开始出现隋唐时期:绘画融进外来美术风格两宋时期:宫廷画最为活跃;风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元明清时期:文人写意画成就最为突出。(4)戏曲艺术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真正成熟的标志。京剧形成与发展: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京剧逐渐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号称“国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规律总结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34、;商品经济发展。真题感悟10 (2014四川文综,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解析据题干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C项错误;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D项错误。答案B【题型解法

35、】情境型选择题解题典例 (2012课标全国,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题思路本题为情境型选择题,解答需要依据题干情境,结合时代特征,理解蕴藏的本质内涵。据题干中的故事“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的故事,说明了文学发展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原因是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兴起,其价值取向有所变化,故选D项。A、B、C三项都与题干情境不符,排除。答案

36、D以题说法 情境型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材料来源:试题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历史现象,或是历史故事、或历史传说、历史典故等。如本题就是运用历史传说作为题干情境。(2)命题特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迁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具有试题新颖、迁移运用能力强、具体历史情境中解决历史问题的特点。(3)考查能力: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技巧运用“三步法”解答(1)确定时空: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时代,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如宋代的传说等。(2)关联知识:通读材料情境,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如

37、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等。(3)判断选择:据题干情境,结合“设问”和“备选项”进行判断,清楚各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情境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如本题说明了宋代白娘子与许仙故事传说和宋代商业发展及市民价值取向的关系。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1雅典民主政治主干必背一个实质: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两个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四点认识: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38、;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规律总结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真题感悟11 (2014福建文综,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

39、制以维护民主解析据题干情境可知,雅典公职人员要受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督察监视,说明防止公职人员专制以维护民主,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大会由直接选举产生,A项错误;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主要是陪审法庭,公民大会主要是处理政务大事,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公职人员要受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督察监视,并没有反映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C项错误。答案D2罗马法与人文精神的起源主干必背(1)罗马法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

40、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四大影响: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原则的源头;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2)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a.条件:民主政治发展。b.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c.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苏格拉底:a.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知识即美德”的思想。b.评价: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规律总结 区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

41、文法,它也是公民法的一个代表;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2)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等。公民法与万民法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万民法包含着公民法,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公元三世纪公民法与万民法的界限逐渐消失。真题感悟12 (2014四川文综,9)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

42、法”指的是()A自然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十二铜表法解析据材料“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正义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可知“大写的法”包含理性、正义等内涵,故其所指为自然法这种法学思想、法律精神,而非具体法律,故选A项。材料所述为抽象的法律精神而非具体法律条文,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题型解法】概念阐释类选择题解题典例 (2012海南单科,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

43、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这部成文法典概念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对十二铜表法的内涵的全面阐释。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特权背景下,为了限制贵族滥用法律而制定的,标志着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奠定了罗马成文法的基础,故D项正确。A项中的“社会各阶级”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在于“立法主导权”;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贵族的特权,C项说法错误。答案D以题说法 概念阐释类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试题结构: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从形式看,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

44、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如本题就是这种类型;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2)命题特点: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3)能力考查:主要是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的能力。解答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

45、法解答。(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如上述例题就是从这个角度解答的。(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中外对比】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比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国(1)春

46、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2)秦朝:开始确立封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3)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1)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2)原来集体耕作的奴隶制经济解体,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确立;(3)重农抑商政策推行(1)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居于世界先进地位;(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活跃;(3)秦汉逐步走向思想文化专制统治,出现“大一统”局面西方(1)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呈现繁荣局面;(2)前5世纪以来,罗马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体系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1

47、)古希腊文化空前繁荣,成为西方文明之根;(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成为西方民主思想的滥觞【解题典例】 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处于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亚里士多德“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修昔底德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材料三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的法律原则,正是罗马自然法思想与万民法追求的平等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论罗马法的继承和影响材料四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

48、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回应与思考。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希腊和先秦的思想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和秦朝是如何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3)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影响。并运用材料四的观点谈谈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现实意义。解题思路第(1)问,注意设问有两个关键词“政治思想”、“成因”;提取材料一的信息“城邦公民的组合”、材料二的“自己政策”和“君君、子子”等;关联知识,概括区别,从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回答原因

49、。第(2)问,注意设问的关键词是“实践”;关联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和秦朝的制度创新,列举史实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注意设问有两个关键词“罗马法的影响”、“现实意义”。第一小问,关键信息是“享有民事权利”、“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关键信息是“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第三步,根据材料三信息,归纳罗马法的影响;结合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紧扣当前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及完善民主发展建设角度回答“现实意义”。答案(1)区别:古希腊:认为自己是城邦的公民,政治思想是公民自治。先秦:认为自己是君主的臣民,政治思想是君君臣臣的有序化。原因: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各

50、邦长期独立自治;商品经济繁荣;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中国先秦政治家深受西周宗法分封制等级观念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宗法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2)雅典:创制出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秦朝:结束分裂割据,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影响: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或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意义: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

51、助于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方法技巧】 历史背景/原因类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的思考(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以从(国际、国内)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2)历史背景可以从国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3)经济背景方面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归纳。(4)政治背景方面可以从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归纳。(5)文化背景方面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归纳。2历史原因的区分(1)根本原因:主要从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2)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外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主要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