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6712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窃读记 人教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窃读记(第一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4、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链接:1、林海音(19182019),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019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19年12月1日去世。预习任务:1、自

2、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14个生词。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题。4、在文中划出写“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的句子并抄写。(预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6人小组合作完成)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jp qid choca wyn ( ) ( ) ( ) ( )2、窃:1、偷2、偷偷地3、谦指自己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一、生字词的学习。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7个生字、14个生词,并进行抽读的检测。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二、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1接读课文。(再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

3、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全班接读完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来闯关:1、听写词语。(10个)2、在括号内填入读ju的字。( )怕 ( )离 ( )体 语( ) 戏( )相(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1、窃读记(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

4、书的的热爱、求知的的渴望并受感染。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3、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一、读课文,感悟读书的乐趣。1、默读课文 ,看看那一句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勾画下来。 2、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 3、品勾画的句子,体会读书的乐趣全班交流:例:“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体会到什么?在交流中抓住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4、文中写道书店老板,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

5、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老板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达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的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回顾课文,体会写作方法。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

6、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3、文章没有什么情节冲突,读起来却感同身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真实感人的文章的?我来闯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

7、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

8、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知识延伸:1、推荐林海英的童话城南旧事。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