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选择题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2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
2、度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3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4在孙中山早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属于民族主义内容的是()A创立民国 B平均地权C节制资本 D驱除鞑虏5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D暴
3、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6(2017甘肃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政体C彻底结束封建统治 D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7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
4、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9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A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 B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反对推翻满族贵族统治 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10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
5、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11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12 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对此发挥最主要作用的国民党领导人是()A孙中山 B宋教仁C蒋介石 D陈独秀13 1924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A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推
6、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4下图是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纪念章,纪念章上将中华民国的“国”写成了“囻”。汉字“国”中的“王”为“民”所代替,其突显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 B君主专制C民族独立 D人民主权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纲领材料二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名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7、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请回答:(1)孙中山将材料一中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8、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材料二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材料三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1911年辛亥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2)阅
9、读材料二,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14:DBDDA BACAC CACD15.答案(1)三民主义。民权主义。(2)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民权主义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3)辛亥革命;国民革命。16.答案(1)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2)武汉;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或革命首先在此成功)。南京;临时政府所在地(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即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即新文化运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