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训练四综合学习一、语文实践1.康复医院的门厅上贴着一条标语:“康复医院欢迎您!”患者见了大皱眉头:“这不是在说欢迎我生病吗?”请你给这家医院换一条标语。2.认真读下面一段话,把有语病的地方指出来。我的朋友叫王硕,身材不高不矮,长着一双大眼睛,一个小巧的鼻子,一个小小的嘴巴,头发黑黑的,扎着一条小辫子。3.请把下列图片表达的成语写下来。4.写出下面节日纪念的人物的名字。(1)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纪念()。(2)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个节日是纪念()。二、口语交际1.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记者:总理阁下
2、,您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钢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钢笔。记者的言外之意是: 周总理的言外之意是: 2.我国的交通规则是车辆、行人靠右行。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大为不满,说:“那左边的路留着干什么?那不是浪费吗?”请你给老先生解释清楚。3.这是发表在中国漫画新闻网的一幅漫画:变味的爱心(1)爱心变味是因为()A.自拍,献爱心目的是显摆炫耀。B.大意,把水倒出来了全然不知。(2)我想这样劝告画中献爱心的人: 三、选材剪裁1.判断下面的审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3、“”。(1)我看到的一件事要写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能写自己。()(2)我喜爱游泳和我学会了游泳,题目要求一致,都要求写我是怎样游泳的。()(3)我的小伙伴和我和小伙伴,题目要求不同,前者重点写“小伙伴”,后者重点写“我”跟“小伙伴”的关系。()(4)我佩服他重点应写我为什么佩服他。()(5)一件心爱的礼物和一件心爱的玩具,题眼都是“心爱的”,因此写作重点是相同的。()(6)一次愉快的活动和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个是“愉快”,一个是“有趣”,但要求是相同的,因此“有趣”的活动必定“愉快”,“愉快”的活动必然“有趣”。()2.下面句子表现出打柴孩子“勤劳”的是()(多选)A.他背着满满一背篓柴禾,背
4、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B.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C.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D.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篓,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E.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一早去镇上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F.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G.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四、写同一件事情或同一物体、同一人物,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同,选取材料的侧重点也就不相同。请看下面提供的材料,再回答问题少先队中队组织全体队员去郊外野炊,分小队活动,展开竞赛。于是各小队分别挖灶、烧火、炒菜,可热闹了。大家齐
5、心协力,想出许多好办法,克服了不少困难,做出了美味的饭菜。大家高高兴兴地饱餐了一顿,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野炊活动。1.以“团结友爱”为中心,应侧重写什么?2.以“学会了做菜的本领”为中心,应该侧重写什么?3.以“不怕困难,才能成功”为中心,应该侧重写什么?五、情景写话1.一天,明明正伏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忽然一只可恶的苍蝇飞来了,在明明的右耳边“嗡嗡”地盘旋着。明明很不耐烦地伸出右手挥了一挥,说:“哪来的苍蝇,去去去。”于是,她又低下头继续写作业。谁知那可恶的苍蝇,竟然飞到了明明的脸上,她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笔接下来明明会如何打苍蝇呢?展开想象,对明明的动作进行描写。2.读漫画欢庆过后。(1)
6、用几句话写出欢庆过后的场景。(100字以内)(2)下面对漫画寓意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不恰当的喜庆方式破坏了环境。B.欢庆过后的炮筒、纸屑是喜庆的见证。C.过度追求鞭炮烟火的庆典破坏环境。强化训练四综合学习一、1.示例:祝您早日康复!2.提示:身材包括高矮胖瘦,“不高不矮”叙述模糊,可改为“中等身材”;“长着一双”“一个”“一个”语言啰唆,删去;“一条小辫子”叙述不清楚,改为“马尾辫”。3.闻鸡起舞对牛弹琴请君入瓮指鹿为马4.(1)屈原(2)牛郎织女二、1.中国是落后的,钢笔竟然用我们美国的。这支钢笔标志着美国是侵略国,而且是战败国。2.左边留给和你去相反方向的人,他们也要右侧通行。3.(
7、1)A(2)示例:献爱心要有真挚情感,不是为了得到赞叹和表扬而作秀!三、1.(1)(2)(3)(4)(5)(6)2.ADEG四、1.大家齐心协力,想出许多好办法,克服了不少困难,做出了美味的饭菜。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
8、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各小队分别挖灶、烧火、炒菜,可热闹了。3.侧重写如何做饭菜。五、1.略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2.(1)示例:大家都带着满脸的喜庆离去,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地面上炮筒、纸屑等散落一地,还有游人扔的各种垃圾环卫工人戴着
9、口罩,默默地清扫。“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