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休提升练习三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苔藓()勉强()掌舵()鱼鳍()2.看拼音,写汉字。(1)我们pn()断一种动物是不是b()乳动物,主要看它是否ti()生和吃奶。(2)雾霾天气时,若呼吸到没有过l()的空气,我们的fi()部将会受到很大影响。1.按要求写句子。从以下水果中选择一种,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说明它的外形。香蕉草莓西瓜2.照样子,写一个设问句。例: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1.“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1)这句话用“只要就”句式来表现松
2、鼠反应与动作的()A.灵敏B.协调(2)“跑”“躲”“逃” 三个动词表现出松鼠()A.十分聪明B.快速应变能力强2.比较鲸和松鼠这两篇课文,选择正确的答案。(1)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A.外貌、性格和行动B.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2)从语言风格来看,鲸的语言(),而松鼠的语言()。A.简练平实B.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
3、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高又细;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1.画“”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2.这段文字主要写。3.下列说法与短文内容一致的是()(多选)A.吸气时喷出水柱B.吸气时浮出海面C.呼气时喷出水柱D.呼气时潜入海底4.“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中的“必须”能删除吗?为什么?请你照样子,为第二幅图配上一两句精彩的台词吧。双休提升练习三字词训练营1.timinduq2.(1)判哺胎(2)滤肺句子闯关岛1.示例:成熟的香蕉黄澄澄的,把它竖起来像个电话筒,横起来像一座拱桥。2.示例:小鸟咂咂嘴,难道是在做梦?是的,它是在做梦。重点突破吧
4、1.(1)A (2)B2.(1)BA(2)AB阅读小长廊1.作比较2.鲸用肺呼吸“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
5、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BC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4.不能。去掉“必须”则说明不准确。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素养提升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