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链接教材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_,同种生物的_。(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种群密度_同一物种,种群密度_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_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_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2、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或布局。(2)常见类型(连线)均匀分布型 (a)瓢虫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 (b)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集群分布型 (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_的动物。取样关键: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取样法:_、_等。(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_、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_(N为种群数量,M为重捕个体数,n为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量,m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_、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
3、年的倍。(2)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_。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原因:自然界的_总是有限的。(2)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3)K值:又称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_。(2)影响因素:气候、_、_、传染病等以及人类活动。4研究意义:对_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_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衔接课堂1正误辨析(1)2014江苏卷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2014江苏卷 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3)2013新课标全国卷
4、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4)2013浙江卷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5)大量诱杀某种群的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6)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7)2015四川卷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活学活用(1)如图9281所示是种群特征概念图,分析图形,思考问题:图9281写出A、B、C、
5、D的含义:A_;B_;C_;D_。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A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_(填字母)。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填字母)。(2)种群数量变化的形式只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吗?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图9282(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
6、群个体数量变动:a年龄组成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种群密度2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 , 标记数N0)计算种群数量统计方法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利用公式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注意问题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7、动,且标志物不易脱落警示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同种生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9283所示(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圆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图9283 典例追踪1如图9284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图9284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能完全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2015雅安模拟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
8、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有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拓展 (1)上题所涉及的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从题设的捕获结果推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数量(N)。32015北京卷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
9、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方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1)图示类型示例:模式图:图9285统计图:图9286曲线图:图9287柱形图:图9288(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
10、中;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1.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坐标曲线增长速率增长率K值有无无有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环境阻力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种群数量“S”型曲线的模型分析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图9289(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灭鼠捕鱼K/2(增长速率最大)灭鼠后,若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则很难达到灭鼠
11、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续表)灭鼠捕鱼K值(环境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 起始种群个体数量。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2)外因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典例追踪12014福建卷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92810所示。下列
12、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0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2015河北保定联考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92811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图92811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
13、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方法提炼种群增长过程中的易错点总结(1)增长率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公式NtN0t所示的自然曲线一般处于波动状态,某一时间段内:当1时,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当1时,种群密度减小,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当1时,种群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2)K值的易错点解读图9281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
14、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实验步骤(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振荡使其
15、混合均匀。(3)将试管放在28 条件下连续培养7 d。(4)每天取样统计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的平均数。(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注意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进行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典例追踪12015河北衡水中学模拟 为了探究培养
16、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 正确的是()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甲100.128乙100.15丙100.128A. 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B. 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C.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D. 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2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
17、法:血细胞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可采取的方法是_。(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
18、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图92813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个。(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 方法提炼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与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
19、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92814所示。图92814(3)计算方法:1625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1 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2516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1 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链接教材一、群落的
20、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要点:同一时间;_;_。(2)群落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空间结构、_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_。(2)物种丰富度概念:群落中_的多少。影响因素:主要是_、降雨量等。两种统计方法:_和目测估计法。(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二、种间关系(连线) 生物种间关系 猞猁与雪兔 (a)互利共生 稗草与水稻 (b)寄生 蛔虫与人 (c)竞争 大豆与根瘤菌 (d)捕食 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模型现象_现象_分布 决定因素植物分层:_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_地形变化、_、_、_的差异、生物_特点不同
21、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代替的过程。(2)类型(连线)(3)写出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裸岩阶段_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_阶段森林阶段。衔接课堂1正误辨析(1)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3)2014江苏卷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土壤动物不存在分层现象,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5)2015全国卷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6)2014江
22、苏卷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活学活用(1)如图9291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现象?为什么?图9291(2)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9292所示。图9292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_过程,物种A由盛到衰主要受_的影响。图中bc阶段,物种B与物种A相比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的是_,在各个阶段群落中_(填“存在”或“不存在”)分层现象。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种间关系的比较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为(续表)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特点相互依存,
23、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举例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群落的空间结构(1)原因: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24、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类型(3)垂直结构的典型图例图9293(4)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典例追踪12015桂林模拟 如图9294所示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图9294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2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25、。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方法提炼(1)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图9295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9295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的个体数,故
26、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最大个体数,也可推出B捕食A。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关系,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2)群落空间结构形成需要的条件要有多个种群,如玉米田中的玉米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
27、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演替类型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结果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
28、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图例(以农田演变为树林为例) 典例追踪12015全国卷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22015湖南株洲教学质量检测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
29、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方法提炼“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考点三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
30、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1)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2)制订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即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3)(4)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注意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收集尽可能多的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的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
31、确,并进行分类。(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典例追踪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22015河北唐山质检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_法。图9296(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
32、、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9296 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_,收集瓶中加入70%的酒精的用途是_。(3)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数量如图9297 所示。图9297土壤小动物数量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单位面积土壤小动物总数量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期的原因可能是_。(4)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般是_。其群落结构和数量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关系十分密切。分析上图可推测,四种植被类型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_。 方法提炼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计数方法(1)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
33、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适用对象。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实验专题:调查类实验步骤、结果的分析及调查报告 一、调查类实验概述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通过调查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获得结论。二、调查类实验的一般步骤确定调查方法选取对象确定范围设计记录表格结果分析。三、归纳总结1常用的调查方法:询问法、问卷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野外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等。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用询问法或问卷调查法;调查
34、土壤中螨虫的种群密度用取样器取样法。2选取的调查对象和范围一定要科学合理。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人类红绿色盲患者人数,而不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3根据调查目的科学设计记录表格。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的表格中,应该分别列出男性患者人数、女性患者人数、男性总数、女性总数、男性发病率、女性发病率。因为此病是伴性遗传病,男女发病率不同。四、调查结果的分析1调查类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1)现象描述法: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多度等级“多、较多、较少、少”等表示。(2)数据统计法:如“调查某地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
35、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计算得出的数据来表示。2结果分析的方法:对比现象变化或数据变化,找到规律,得出结论。五、调查报告调查法和观察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1)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内容(调查什么,想获得哪些调查指标)。(2)调查内容或对象:向谁进行调查,调查限定在什么范围内。(3)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或直接调查):是通过访问、座谈、测验还是通过发放问卷来调查,用普遍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若为抽样调查,则怎样抽取样本和抽取多少样本。(4)调查结果。(5)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一般要编制相应的调查表)。(6)调查结论与建议。 典例追踪12015山东烟台模拟 下列调查
36、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比,肯定偏小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2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种)16010080平均种数(种/平方米)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