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570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整地、改土、保墒、除草、通风、高产等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A. 精细性B. 封闭性C. 分散性D. 落后性【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属于小农经济模式的消极影响,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C和D项排除。2.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

2、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B. 土地买卖频繁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D. 小农经济破产【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故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点睛: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是解题的关键。3.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 代田法已经出现B. 耕地面积增加C. 水利灌溉发达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

3、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与材料著作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B;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4. 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暑袜店,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的有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反映了( )A. 当地男女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B. 暑袜店已成为手工工场C. 当地男女成

4、为专门被雇佣的生产者D. 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将资金用来购买尤墩布,然后交给当地的居民进行生产,然后在投放到市场,体现的是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简单的雇佣关系,独立的手工业劳动者和手工工场与材料无关,AB选项排除;当地居民缝制暑袜只是小农经济的补充,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5. 清代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官帽),继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A. 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 商业规模受到限制C. 带动社会奢侈风气D. 商人从政引起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提及的

5、是商帮一手执“红顶”,即依附于政府,并没有打破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徽商依附于封建政府,进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C项提及的是社会风俗问题,不是设问所提,故C项错误;题干设问问及的是“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是政治腐败问题,故D项错误。6. 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答案】B【

6、解析】【详解】材料“对陶姓书生出租房屋行为的批判”体现的是宋朝社会对商业活动的贬低,这主要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B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A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限制,D排除。故选B。7.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答案】B【解析

7、】【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8.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B. 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C. 私田数量急剧增加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的大

8、意是:耕种集体所有的土地,耕者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耕种私田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私田的出现,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特别是耕种私田时,积极性大为增加,这反映了封建生产方式比集体耕作进步,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提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排除;B项,春秋时期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材料没有反映土地私有制被承认,排除;C项,私田数量急剧增加只是表面现象,与设问中“实质问题”不符,排除。9. 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

9、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C.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唐前期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D项。A项,唐朝前期、中后期,儒家伦理对统治者的影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唐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没有受到抑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减少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10.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

10、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11. 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

11、,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 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 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 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 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A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作物品种的改善等方面,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C选

12、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D选项排除。12.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A. 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B. 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C. 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D. 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1)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织”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因此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13. 下面为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

13、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直隶(含天津)江苏(含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湖北奉天其余省份58%19.82%5.37%4.22%3.96%2.56%2.43%2.43%1.02%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C.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14. 下面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

14、情况统计表。1840年1860年1894年土布消用棉纱量620.9万担628.6万担612.4万担洋布消用棉纱量2.5万担3.5万担143.4万担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A. 洋布丧失了竞争力B. 土布生产仍占主导C. 传统经济解体缓慢D. 自然经济优势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材料中数据可以看出,洋布在中国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土布的比例越来越低,但土布消用棉纱量一直比较稳定,说明过程比较慢,体现了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比较缓慢。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洋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布的消费情况,不是生产情况,排除;D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经济优势的丧失,

15、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5.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B.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D.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

16、外获得较快发展”可知,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属于原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A项正确;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结合“19世纪4060年代”关键时间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6. 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

17、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A.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B.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C.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1947年的上海”“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们争相购买实物,故C项正确,黄金无法购买实物说法不符合事实,A错误;当时的纸币不是缺乏,而是过多,B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17. 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

18、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A. 成立人民公社B.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D. 实行公私合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因此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强调的是平均主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而题干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18. 图片反映一

19、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A. 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 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C. 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 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A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使中国农村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D项说法正确。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到70

2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合作社和人民公社19.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A. 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C. 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D.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案】A【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购物凭票,材料中“敞开供应猪肉”“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说明原先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松动,A正确;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不符合材料中对于经济管理体制变化信息,B错误;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C错误;城市

21、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1980年春节前夕”“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切入,结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思考。20. 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经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 文化大革命时期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 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可知,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故D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的是194

22、91956年,以国营经济为主,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公有制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的是19561966年,此时是公有制经济形式,故C错误。21. 下图为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示意图,其中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D. 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依据所学,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故EF段指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进程,其加速得益于改革开放。所以应选D。考点: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22. 下图是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A.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 企业民主管理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对经济发展原因的掌握能力和识图能力。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时期是19912003年这十三年。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A项实行是在改造时期;B项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C项指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名师点睛】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23.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

25、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 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C.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D.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题要用文明史观来分析,马是传统交通的重要动力,所以“马”代表的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机器大生产为重要标志,所以“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都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故选B。考点:史观文明史观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24. 下图体现了某国某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相关推断能够成立的是A. 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促

26、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 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C. 该图体现出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新能源D. 该图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答案】A【解析】从图示信息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故A项正确。图示强调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排除B。图示没有体现新能源的信息,而是强调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排除C。图示强调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排除D。25. 胡佛人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建

27、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渡假圣地。这反映出A. 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 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 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 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总统胡佛动工兴建大坝,罗斯福总统为其主持竣工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为总统都关注民生,故D项正确。A项片面,仅仅解读了罗斯福的行为;B、C两项错误,不符合史实。26.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出现新变化,根据下表,分析该变化是由于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失业人数最高点(万人)物价变化(%)195319549.13930

28、.41957195813.55084.2196019618.65001.6196919708.15036.6A. 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B.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C. 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形成D. 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二战后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工业下降率、失业人数、物价变化率相对较低,这是由于美国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国家干预下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但这是现象,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并不主要原因,排除C项;知识经济的兴起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故选B。27. 1927年秋季

29、,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D.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对粮食危机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之间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分歧,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

30、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且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8.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欧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材料中“黄星的蓝色抹布”指的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区B. 联合国C. 北约D. 欧洲联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迅速的恢复

31、,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从20世纪60年代起,法德等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西欧走上一体化进程。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是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逐渐使用单一的货币,实现了、人员、资本、货物的自由流通,彼此逐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英国于1973年加入共同体,后成为欧盟的成员国。材料中提到的降下大英米字旗指的是英国国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指的是欧盟的旗帜,故答案为D。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中,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美洲组成的。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排除A;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排除B;北大西洋公

32、约组织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排除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29. 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处填入的内容是A.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B. 垄断组织的出现C.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 欧共体的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中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正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也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技术条件,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1947年,它是一个

33、有关贸易的协定,故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是1967年,它是一个经济区域组织,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0. 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A. 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B. 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C. 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D. 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经济区域化集团组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的是世界性的气

34、候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选D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APEC;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与世贸;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持续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卷三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足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

35、易的主要途径。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劫掠沿海山东、直隶、浙东、福建郡邑的局面。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策。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

36、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答案】(1)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倭寇的侵扰;镇压农民起义残部的需要。评价:利:加强了海防,维护了国土安全,巩固了统治。弊:阻断了与外部

37、世界交流,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3)原因: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事例:加入世贸组织;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社起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等信息可从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2)依据材料

38、二中“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加之元末农民起义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倭寇的侵扰、镇压农民起义残部的需要等方面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然后结合所学从有利于维护统治、阻断了与外部世界交流,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落后、中国的发

39、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社起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体现。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与西方最早的相互影响,是与罗马的丝绸贸易,它曾达非常大的规模。结果,由于中国人对进口欧洲国家的货物不感兴趣,欧洲的金银只好不断外流,使其经济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实质上是19世纪以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关系的特点;它反映的,不是中国人的偏见,而是中国在那些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在财富和技术上的优势。摘

40、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国家货物不感兴趣的原因。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城市和农村对立与分工的结构基本成型。随着轮船不断出新、航速提高,铁路网密布全球,世界通讯网的形成,全球的交通、运输、通讯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地理界限的扩展已基本告终,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编织进资本主义经济网络,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囊括全球,各个落后的民族和部落都在为世界市场而生产。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阶段性特征。说明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

41、。【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2)特征: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工农业分工体系的基本定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在那些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在财富和技术上的优势”信息结合所学可从自然经济的特征、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指出19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国家货物不感兴趣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中“世界城市和农村对立与分工结构基本成型。”、“世界市场地理界限的扩展已基本告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囊括全球,各个落后的民族和部落都在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42、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依据材料二中“随着轮船不断出新、航速提高,铁路网密布全球,世界通讯网的形成,全球的交通、运输、通讯体系最终形成。”、“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编织进资本主义经济网络”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工农业分工体系的基本定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等方面说明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该法案要求农民减少耕地,自定限额,政府则按照“平价”付给同意减产的农民以补贴。这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一政策过于僵化,不利于土壤保持,只付给农场主补贴,却忽视了佃农和

43、雇农利益。最终,1936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二: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规定向农场主提供补助金,换取他们不种消耗土壤肥力的农作物。同时,此法案还规定建立“土壤保持区”以控制土壤侵蚀,帮助农民制止其土地的侵蚀活动。均摘编自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说明其实质。(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三: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当时斯

44、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场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有工业与小私有制农业是相互排斥的。斯大林不相信广大个体农民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必须想办法拴住农民,让农民听命于国家。摘编自崔剑从农业政策看苏联解体(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为“拴住”农民所采用的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答案】(1)直接目的:降低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价格。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原因:减少政策实施阻力。(3)政策:农业集体化。积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

45、资金、原料,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该法案要求农民减少耕地,自定限额”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是降低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价格。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依据材料一中“该法案要求农民减少耕地,自定限额他们认为这一政策过于僵化,不利于土壤保持”及材料二中“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规定向农场主提供补助金,换取他们不种消耗土壤肥力的农作物。同时,此法案还规定建立土壤保持区以控制土壤侵蚀,帮助农民制止其土地的侵蚀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减少政策实施阻力。(3)依据材料三中“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拴住”农民所采用的政策是农业集体化。结合所学从农业集体化对工业发展和政权巩固的积极作用及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消极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