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国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地区;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分析1718世纪中西方不同社会状况,提高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学习,启迪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经济全面高涨。1农业的发达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
2、,人口增长。2手工业的发达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商业的繁荣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4国力强盛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深化拓展】想一想:明清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提示: 粮食
3、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3特征(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
4、特点。(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4地位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深化拓展】“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想一想:(1)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手工业的丝织业部门?(2)材料中苏州的丝织业具备了哪些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提示:(1)丝织业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技术
5、和资金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种类多、质量高。(2)工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之分,“黎明立桥以待”说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机户雇佣工匠“计日受值”,雇佣关系已经形成,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特征。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之际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已经孕育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这种倾向始终未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未能形成革命性的变化。1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3)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形成。2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西实力对比的变化(1)西方: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导致革命性的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它们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2)中国:中国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厉行文化专制,阻碍新生因素的发展而不自知,从而日益走向了衰落。总之,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起,几百年的时间,中国迅速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实
7、力对比发生严重逆转,这就为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深化拓展】想一想,清朝统治者为何要推行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原因:防范外敌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是其具体原因。闭关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依赖于对外贸易。(2)影响:一是“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是闭关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进行经济交流的渠道,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拓展】1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
8、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卷二十七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2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清“沿明之习”,但意义不详。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家洋行于!$%& 年!%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逐步趋于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