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历史检测本试卷分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矛盾B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D经济建设与人民需要之间
2、的矛盾3党的“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方针却很快为“大跃进”式的冒进所代替,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1957年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太迫切了C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D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41957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要通过整风()A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划清“左”倾、右倾的思想界限,坚持马列主义的正确路线C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开拓进取,迎接“大跃进”D为党的七千人大会作思想准备5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直接原因是()A知识分子对民主党派提出批
3、评意见B少数人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C党中央对客观形势估计不准D帝国主义掀起世界性反华浪潮61957年我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影响是()A提出了忽视规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C提出阶级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主要矛盾D使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7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根本错误在于()A挫伤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B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C没有认清中国的客观实际D忽视了客观规律8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条件可能性的是()A大跃进B农村土改运动C反右派斗争D文化大革命9“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
4、的基层单位。”这段话反映出当时()A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全面公有制形式C加快改造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制度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调整生产关系1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大跃进”开始庐山会议召开中共“八大”召开七千人大会召开整风运动开始ABCD111962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资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党的这一文件在实际上()A揭示了社会主义
5、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B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C提出了改造小生产以发展生产力的任务D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12“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是指()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批评D对“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进行平反1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出现曲折和困难的国际因素不包括()A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B朝鲜战争爆发C出现世界性的反社会主义浪潮D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
6、论根源,最初是由于()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B“反右倾”斗争的影响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深刻。据此回答15-20题。15毛泽东提倡海瑞精神,吴晗为此写了历史剧海瑞罢官,结果吴晗却遭到错误的政治批判,对此应吸取的教训是()A不应该以历史讽刺现实B应时刻注意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C不能把学术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鸣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D文艺界始终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16到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表现是()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交通运输堵塞许多行之有
7、效的政策、规章制度废弃ABCD171973年,毛泽东做自我批评说:“我是听了林彪一面之词,所以我犯了错误。”这里的“错误”是指()A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B重用林彪的问题C对待老干部的问题D理论建设的问题18“文革”期间国民经济仍有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工作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干扰是有限的C部分国家领导人抵制错误,努力工作D有些建设成就早在“文革”前已开始进行19“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A文化领域内的社会主义大革命B反对资产阶级复辟的尖锐斗争C从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治大革命D“左”倾错误导致的大内乱20下列各项,属于文革十年教训的是()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
8、治局面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ABCD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21题9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1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
9、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摘自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材料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摘自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材料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
10、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摘自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2)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化大革命”,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社论指出:“一方面是一些工作中仍然有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是在最近一个时期在有些工作中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倾向,有些事情做得太急了,有些计划订得太高了,没有充
11、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能性。就农村工作来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本来是要在五年、七年和十年内分别加以实现的,但有些同志因为心急图快,企图在两三年内即把事情全部做好。”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发展问题时说:“围绕二五计划的最重要的争论问题是提高农业增长率的前景。周恩来总理和其他许多人稳健的看法是:农业增长率能够提高一些,但这要求增加分配给农业的国有资金的份额,并增加分配给化肥工业和某些类型的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投资。这种体现在二五计划提案中的看法,含蓄地否定了进一步改革农业生产单位的体制能够为更迅速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论点。”摘自剑桥中国史第14卷材料三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指
12、出:“湖北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的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那么条件与它们相同或者比它们好的地方,难道反而不能做到吗?有些人不了解农业合作化,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回答:(1)概括材料反映的当时经济建设中的两种倾向。(2)材料二、三中对同一问题有哪些具体主张?反映的根本问题各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了哪种主张?(3)综合材料中的信息,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进行评述。231956年,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
13、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此后的十年探索中,主要面临哪两大问题?中共“八大”对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决策是什么?中共“八大”的决策为何未得以贯彻实行?其经验教训是什么?24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中共号召“学习苏联”;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上述情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在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着哪两种趋向?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趋向?一、单
14、项选择题1D2B3D4A5B6C7D8A9B10C11B12A13B14A15C16B17C18C19D20B二、非选择题21答案:(1)中共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经过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出现失误。(3分)影响和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受到挫折。(2分)(2)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要进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文化大革命”。(2分)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分
15、)22答案:(1)相对保守的倾向和急躁冒进的倾向。(2分)(2)一种主张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1分)一种主张是改革农业生产单位的体制,发展农业。(1分)前者反映生产关系确定后努力去发展生产力;(1分)后者反映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发展。(1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了后一种主张。(1分)(3)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由于受苏联政治体制影响和对困难估计不足,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变革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3分)23答案:(1)历史条件(2分)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
16、就;苏共“二十”大后,“国产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印度支那实现停战,我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2)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分)(3)“八大”的决策(2分)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制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4)未能贯彻的原因(2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的阶级矛盾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社
17、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5)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2分)24答案:(1)照搬苏联经验到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2分)(2)原因(2分)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是必要的,但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国际共运带来巨大困难,但中共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
18、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两个趋向(4分)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左”倾错误的趋向,即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如追求主观臆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等。(4)认识(3分)这一时期的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个趋向,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正确地加以总结。十年探索中一再出现的“左”的错误,使建设事业遭受损失和挫折,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趋向和理论,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导地位,使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