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王安石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一、富国1均输法(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市易法(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青苗法(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2)作用:农民免受高
2、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4募役(免役)法(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5农田水利法(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6方田均税法(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2)作用: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二、强兵1将兵法(1)内容: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
3、战斗力。2保甲法(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3保马法(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4军器监(1)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三、育才1内容(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2作用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四、短暂的变法1根本目的改变
4、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2积贫局面的改变(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3积弱局面的改变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4变法的命运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止。5新法被废止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后期失去宋神宗的支持。(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
5、现象。主题一王安石的理财措施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1)王安石与司马光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提示:(1)实质是要不要变法。(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主题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分析上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为何向宋神宗哭诉?(2)王安石真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吗
6、?为什么?提示:(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代表他们的利益向宋神宗哭诉,意在反对王安石变法。(2)不是。新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一、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募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对
7、点练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A青苗法B保甲法C均输法 D市易法解析:选A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二、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1)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3)兴修水
8、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2整军措施的特点(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对点练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重大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有()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国强兵选拔实用人才加强思想控制ABC D解析:选A是两次变法的共同点,加强思想控制只是商鞅变法的内容。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例题(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
9、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和史学研究方法。第(1)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立新法扰民” “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
10、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一、选择题1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A免役法 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 D市易法解析:选D“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打击了大
11、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2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A青苗法 B免役法C市易法 D均输法解析:选A“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由此,可判断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3“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解析:选C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
12、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由政府按每户富裕程度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所针对的是 ()A官僚地主逃避赋税的现象B土地荒芜、空地增多C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D工商业发达而轻视农业解析:选A方田均税法针对的是官僚地主逃避赋税而实施的,故选A。5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更戍法解析:选A保甲法规定:农民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故本题选A项。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
13、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高于太学解析:选A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故A项正确。7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解析:选C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
14、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故选C。8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选D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9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他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
15、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措施。指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存在
16、的问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导语和材料信息,从政府收入、农民负担、土地兼并等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业”相关措施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进程、用人、农民利益等方面分析。答案:(1)首要措施:理财。主要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2)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3)问题: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前)豪强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积,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
17、,九谷散于穰岁,百姓困于凶年,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九朝纪事本末材料二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诗病五事(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2)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3)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
18、为王安石是“小丈夫”。(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解析:第(1)问,结合“豪强蓄贾”得出豪强囤积居奇;结合“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得出农民生活贫困;结合“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得出农业政策收效甚微。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得出实施青苗法;结合“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得出赈济百姓;结合“仍募贫民兴修水利”得出招募贫民兴修水利。第二小问,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信息,从对待贫民和富民的态度、言行的一致性、用人是否得当等角度归纳。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从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角度回答。答案:(1)状况: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2)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影响: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3)原因:嫉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4)启示: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