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淌在山水间的生命哲思一站到底(实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信可乐也: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临文嗟悼:喻之于怀:其致一也:映衬旁边实在引起至及明白情趣听凭造化面对过去一站到底(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走进文本1.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痛的缘由?2.对于作者的痛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讨论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昔人今人后人千古同悲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
2、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千古之悲的诗句吗?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3、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 -英 莱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
3、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人生观悲叹而不悲观,也许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生命力的人。比如曹操、李白、苏轼王羲之寄情山水,放歌人生。入木三分、墨染水池、心慕手追、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关心民生.这些都是他对抗时人抗虚无人生观最执着的表现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党派之间互相倾轧。卷入政治风波招致杀身之祸的名士众多,譬如嵇康、谢灵运、鲍照等。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保全性命,寻求山水、远离政治,避实就虚,追求清净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认为死就是死,死就是生。即一死生,齐彭殇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
4、义来讲)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实为一体,吾与之为友矣 -庄子大宗师道家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认为道德仁义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人都是要死的,是人的有限性,是痛楚的根源,也是人生价值的所在,向死而生,乐生痛死,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业整理文中所有“之”字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