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1.50KB ,
资源ID:10644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6446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北京住房漫谈素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北京住房漫谈素材.doc

1、北京住房漫谈如今,在北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房子了,有了房的看着房价上涨的新闻心中窃喜,无房的自然是盼望着房价能下降。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北京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就相当大,住房的问题历来突出。因此,历朝历代都把解决住房问题列入议程,尽可能构造民以居为安的环境。 众所周知,在我国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之前,是有福利分房制度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机关事业单位都自盖住房或征用住房来当宿舍,形成了成百上千个机关大院,并保留至今。而大厂矿亦是如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京棉(原来称国棉)一、二、三厂及印染厂、纺织配件厂在东郊形成了纺织城,在工厂区的对面就是宿舍楼。而住房商品化改革之后,市场经济的力量

2、也提升了住宅品质,改善了居住条件。 住房多样化的理念并非现代独有,古代就有类似的制度。以清朝为例,除民间私宅外,赐房是八旗制度重要内容之一。那时候不称分房,皇帝直接下达的分房指标称赐,即皇帝的赏赐。清代汲取明代皇子分封各地后闹独立的教训,为便于掌控和管理,皇帝的兄弟、叔侄、子孙不在外地建府第,皆住在京城。像皇子之类的人物,成年后都要搬出紫禁城分府而居,皇帝会根据他们的爵位(清代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十二等)赐给他们居所。其他被赐房的人是根据祖上及其本人的功绩和家世源流所赐。住房的规模、形制和房间多少严格按大清会典的规定,由工部衙门修建,而且无论是亲王还是其他爵位的人

3、,只有居住权,房屋的产权由内务府掌握。清代除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外,爵位是一代一代往下降的,降了的人因级别低了,爵位小了,要退出原来的住所,住到适合身份的房子去,这种再次分房由内务府操办。如果获罪或被废黜,其房屋也要根据宗人府的裁定由内务府收回,再由皇帝赐给新封的人。 清代的赐房并不仅仅针对宗室和王公贵族,一些进入中枢机构的汉人大官也有机会得到这种赏赐。清初,汉人不允许居住在皇城和内城中,朝中的汉官也只能住在外城,如宣武门、崇文门外。但皇帝钦赐赏房的则另当别论。康熙朝的翰林院大学士高士奇就被康熙皇帝赐居太液池之西。据宸垣识略记载,高士奇的赐第在今天的西安门光明胡同,因密迩秘苑,金鳌蜿蜒,其入值必

4、经之路,高士奇在此写下了记述京城古迹的金鳌退食笔记一书。 此外,官房和平民住宅、廉租楼等旨在解决住房困难的政策,先后在不同时代推出。鉴于北京外来人口众多的特点,会馆也曾扮演过重要角色。本期的品读就为大家讲述北京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住宅方案,及其在北京留下的痕迹。 1 八旗兵丁住营房 拱卫京师的八旗兵是清廷统治的基础,他们不用自己盖房,而是住在规定的营房中。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按清代的八旗制度,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抬旗,可能祖祖辈辈一生一世都要住在出生的营房中,很少有机会成为流水的兵。清代的八旗制是军政合一的体制,旗兵平时在家,战时集合出征,各个旗的长官如统领、佐领之类,不但有军事指挥权、行

5、政管理权、司法权,而且也要对旗下的旗兵吃喝住行负责。他们会根据旗兵的品级和职务分配住房。住房都在营里,不能买卖不能租赁,只能居住。住在营房里是不交房租的,因为旗人只有皇粮俸禄或偶尔的额外赏赐,不会有太多其他收入,这样房租就免了,这对旗兵也算是特殊待遇。 按史料所载,清代驻京的满洲八旗的旗兵有护军营,又称内营,它们按旗的颜色和防地不同分布在内九外七城门内外,正黄旗在德胜门、正白旗在东直门、正蓝旗在崇文门、正红旗在西直门、镶黄旗在安定门、镶白旗在朝阳门、镶红旗在阜成门、镶蓝旗在宣武门。八旗营房如星罗棋布,拱卫京城。而在西郊还有火器营、健锐营和圆明园护军营等外三营。除此之外还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等营

6、房。营房虽为军事基地,是旗兵的指挥中心,但在清末时已无多少军事意义,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已演变成纯粹的民居了。 从史料上看最初的营房是统一设计的,不但有供旗兵居住的房屋,还有练兵阅兵的校场及办公议事的中军帐。所住的营房与北京的民居无异,只是屋中没有生产工具和过多的摆设。营房是灰砖灰瓦,由大小不同的院子和排房组成,规模不是很大,也不会有磨砖对缝的四合院式建筑。在营房中往往建有寺庙,以关帝庙居多。基层旗兵收入不多,但衣食无忧,故而在无战事时,冬天他们在校场晒太阳,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疏于操练,养成了懒散的性格,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辛亥革命后旗营的房屋都归了居住者,官大的军事首长占的房多,除居住外,还

7、可买卖出租,而那些沦为贫民的基层兵勇,有间营中的住房就很满足了。在晚清,因八旗子弟繁殖过多,房不够了,有些兵丁就住不进营房了,像老舍在自传小说正红旗下中称他家就住在小羊圈胡同里,不是旗营而是大杂院了。 老北京的旗营不复存在了,但不少都留在了地名中,成为了活化石。如什么北营房、南营房、东营房、西营房等等,都可以在地名志中查到。按笔者粗略的统计,仅在城六区及一些郊区的地名志中称营的至少就有60多个,有些营是明代甚至元代的产物,与清代的八旗营房不是一回事,多数营在今天是村、庄的名称。不过有些营与军事有关,像元代留下的孛罗营,当年就是驻军的地方,像王四营、校尉营、铁匠营、弓箭营、养马营等等都与驻军有关

8、。 2 官房与平民住宅解难题 自明清以来,北京就以外来人口居多,买房的少,租房的多。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除有祖业房产外,差不多都是租房住。京城里大的四合院多为官产和祖产,是不出租的,人们只能租些小的三合院、四合院或大杂院的房。鲁迅在民国期间算是收入颇丰的人,他在兄弟失和后搬出了自家购买的八道湾小院,在买宫门口三条的房之前也要租房,并在西四大院胡同里住了一阵子。 租房的人多了,就产生了吃中介饭的人,他们被称为房牙子或房虫子,其中混杂了一些不务正业的人,全凭花言巧语和招摇撞骗从中渔利。有的租房者往往在门口贴上吉屋招租的广告,客户找上门来洽谈便可,租赁双方直接交易可以免于房牙子从中盘剥。据旧京琐记所云

9、:京人买房宅取相以为食者谓之吃瓦片,以租房为生者,有了吃瓦片儿的恶谥。 老北京城人多房少,谁也不想露宿街头。为解决住房难题,清朝政府在北京城内盖了一些官房出租给买不起房的人,这也体现了古代的住房多样化。官房不是给当官的住的房,而是由朝廷出资盖的类似营房的廉价群租房。这种房大多是灰顶,而不是瓦顶,用碎砖砌的,但外表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专门出租给穷困的市民、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太穷的贫民是住不起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其回忆文章中称,他最早就住在后海附近的官房里。住官房的人要有保人和签字画押,欠房租是不允许的。近年有人称官房是慈禧皇太后为体恤百姓用自己的胭脂钱兴建的,其实是误传。因为老佛爷不可能对平民住

10、房困难有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房大多被拆,可寻的遗迹已不多,但留下了官房大院、南官房、北官房、东官房之类的地名。 民国期间出现的平民住宅,也是为了解决无房户的居住问题。据学者王子建中国劳工生活程度一文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市手工业艺人平均每家住1.04间,每间房住4.16人,住房之拥挤程度甚至超过了上海、天津。于是,平民住宅应运而生。据燕都丛考等史料所云,它出现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时在北平驻防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将军,从军费和行政开支中拨出3万大洋,协调北平市长秦德纯建设平民住宅一处,俾使贫苦平民借以栖止。一年后,作为样板的平民住宅在天坛西门外建成,称新民里,共计14

11、0间。房屋是灰瓦铺顶,灰砖砌墙,地面是焦渣铺的,而且还配建了公共厕所,比起清代的官房要好得多。这处平民住宅不仅设有专门的管理员负责招租、收租及维持秩序、清洁等事项,并清查住户姓名、人口、籍贯、年岁、职业及确定承租、退租日期,而且规定了承租人的义务,诸如禁止赌博、吸毒、嫖娼,不准私相授受、转租倒租,迁居要提前登记备案等。每间0.6元的月租金,不仅低于同期忠恕里地区的房租价格,而且创下了国内大城市平民住宅租价的最低值。 宋哲元力主的平民住宅无疑是一大善举,但在几百万人口的北平,区区百余间房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抗战爆发后,宋哲元部队撤离北平,平民住宅计划中止,日伪时期,这里的平民住宅为

12、地痞、汉奸所霸占,一度成了下等妓院。 3 廉租楼受困难户欢迎 清朝有官房,民国有平民住宅,而1949年之后,北京又有了廉租楼。所谓廉租楼有两种,一是1958年建的公社大楼,二是文革中建的简易楼。过了六七十年,这些廉租楼大多数列入危楼范畴了。 所谓公社大楼又称社会主义大楼,北京有三幢,分别在东城北新桥北官厅、广渠门内大街和西城区福绥境地区。公社大楼是按当年苏联板式楼公寓的理念设计,同时又加入了中国元素,如每个单元内有厕所,有贯通的走廊等等,按现在的标准看只能算是筒子楼。公社大楼质量并不十分理想,但总体上还是很结实的。公社大楼最初没有厨房,设计的服务设施及食堂安排在地下室。公社大楼有电梯,有自来水

13、,有暖气,但没有煤气或天然气,原本设计的托儿所、医务室、商店等服务设施,因后来经济困难而成为纸上谈兵。拟安装六七部电梯改为了两部,而且还不常开。在半世纪前,公社大楼算是高档的住宅。虽说高档,但租金还是比较低廉的,仅比租平房贵些,属于廉租楼范畴。 人民公社解散之后,广渠门内的公社大楼改称安化楼,福绥境的改称福绥境大楼,而北官厅的那幢拆了,所以没有北官厅大楼之称。公社大楼作为历史名词留在了老北京的记忆中。 在北京的廉租楼中,最多的是分布在城区内的简易楼。简易楼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极端困难而兴建的。文革时期全市城区内所有住房都归公了。租不到私房,但城市人口剧增,两三代同住在小房子里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了

14、解决住房难题,房管部门就盖起了简易楼。简易楼的标准要低一些,而且各房间不隔音。 简易楼是文革中盖的,自然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楼内设男女公厕各一间,并有公用厨房,厨房内先是烧煤,后来改用煤气灶。楼一般只盖四层,不设电梯。 简易楼以简陋和租金低廉著称,多分布在人口稠密和住房最困难的地区,如阜外南营房、朝外南营房、东四弓箭大院、天坛南里、天坛东里等地,其房租与平房租金相差不多,很受困难户欢迎。这些廉租楼近年变成了危楼,相继拆了。 4 来京同乡多住会馆 住房的多样性是老北京的特色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想尽办法解决住的问题。无论是进京赶考还是来经商的,在北京都想找个落脚地,如果住个十天八天可找旅馆客店

15、,如果时间再长就很困难,于是会馆就应运而生。按竹轩摭录所载:近世乡人云居会饮及乡试举子寄居之所曰会馆 。在会馆中又分几种,一是各省府县乡办的会馆;一是各行各业办的工商会馆;及专为赶考者住的试馆。会馆由乡人入朝者共置之,所以各地办的会馆本身就具备招待本乡本土人的旅馆性质,以住人为主。当年,林则徐、曾国藩、谭嗣同、康有为及鲁迅等来京时都住在会馆里。有些人在北京发迹之后方搬出会馆择居而住。 据朝市丛载记述,在清光绪十年,北京的大小会馆就有392家,如果加上行业公会办的工商会馆就更多了。这样进京的赶考举子和商贾都有处可住。地方会馆是同乡性质,住在这里方便,没有语言、习俗障碍,而且大多不收费,或象征性收

16、几个钱。会馆在解决住宿问题上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明代,有些会馆开设在内城,而清代施行满汉分居,会馆多设在城南,如崇文门外和宣武门外,极个别设在内城系明代所建,如浙江镇海会馆就设在东城东华门附近,试馆专门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服务,为方便考试,喜欢设在贡院(今建国门内)附近,像安徽庐州试馆就设在东单观音寺胡同,而它的会馆设在前门外石头胡同。 会馆是集资或居京的官员和富贾资助兴建的,根据各地财产实力大小和进京人数多寡,会馆的规模大小不一致。据1949年的统计,广东省大小会馆有房2479.5间,浙江省大小会馆2468间,说明这两个省在历史上经济就发达。而台湾与内地来往困难,进京者少,会馆只有23间房,值得

17、欣慰的是台湾会馆算是今天保存最好的会馆。在取消科举考试之后,许多会馆将多余房屋出租,成为北京住房资源的一部分。民国之后,会馆的作用更为淡化,差不多都成了出租房,由吃瓦片儿的大房东、二房东掌控,许多会馆成了大杂院。 北京的住房中,还有被称为庙寓的住房形式。所谓庙寓是指寺庙兴办的住宿机构。明清时代北京大小寺庙有2000余座,并非所有寺庙都设庙寓。按清光绪年间的朝市丛载记录,北京办庙寓的寺庙只有31处。如法华寺、法源寺、保安寺等,有些是道教寺观,有些是佛家寺院。 庙寓设在庙里,突出的是清静,讲究清规戒律,因此庙寓只租给来京述职、公干而且有一定级别的外省官员,平民百姓不是接待的对象。由于接待各省大员,庙寓的房间要宽敞明亮,设备齐全,一般设在寺庙的花园中,像东城报房胡同的法华寺庙寓就设在庙西的海棠院中,天咫偶闻对此有所描述:寺之西偏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再入则竹影萧骚,一庭静绿。桐风松籁,畅入襟怀,地最幽静。李鸿章来京办事,就在贤良寺内栖身。贤良寺在今天的金鱼胡同附近,离办理外交洋务的衙门很近,出入方便。 庙寓与会馆一样是封建时代的住房形式,辛亥革命后,旅馆业发展空前,庙寓从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