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案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3、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
2、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已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二) 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
3、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三)字词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端:开端,起源,源头。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二部分:“四心”:恻隐、
4、羞恶、辞让、是非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四、 导读理解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2、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
5、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自我检测
6、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自贼者也 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
7、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8出是在月初那一天。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
8、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论语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D.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
9、抚军”。C.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D.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的正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贼:伤害。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论语不属于“六艺”,应将其改为春秋。 4.答案:D解析: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的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