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学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调查山上野兔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A取样器取样法B显微镜计数法C样方法D标志重捕法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3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4在一块面包上有一个霉菌,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
2、其数量变化在一天内最可能的是呈()A“J”型曲线增长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D无规律增长5如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能表现出生长素抑制生长的生理效应的是()A甲B乙C丙D丁6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7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A2个B3个C4个D5个9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1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
3、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10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挖出所有个体ABCD11植物地上部分向光生长,根背光生长取正在萌发的种子贴附在琼脂板上,再将琼脂板插入透明盒内培育,五面遮光,仅从一侧给予光照(如图)幼苗根的生长方向将是()ABCD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
4、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只有1条D该图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B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可循环利用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物理信息D硝化细菌能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14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15土壤动物具
5、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BCD16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BCD17在生态系统中,对下列生物的分析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生产者B圆褐固氮菌属于厌氧生物、分解者C乳酸菌属于需氧生物、分解者D酵母菌属于异养生物、消费者18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正确的是()图中所有生物构
6、成一个生物群落;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蛇处于两个不同的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ABCD1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内环境稳态失调是()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20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戊乙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
7、为反射21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Cc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2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23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
8、食,雌蛾只有把卵产生在丝兰子房内,幼虫在子房内才能正常发育,丝兰蛾与丝兰间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叫()A互利共生B寄生C共栖D捕食24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25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26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问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
9、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D增长型和27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D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28下列不能正确表示细胞I、II和物质E、F相互关系的是()细胞细胞物质E物质FA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B浆细胞病原体抗体抗原C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ABBCCDD29如图A表
10、示物质,代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代表该物质作用的靶细胞,符合该模型的是() A效应T细胞,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B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C垂体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A抗利尿激素D甲状腺细胞,下丘脑细胞,A甲状腺激素30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C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31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
11、天中平均活动时间(h)如下表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物种休息与其他物种竞争进食寻找配偶大鼠4.8h3.6h(追逐小鼠)13.2h(吃植物种子)2.4h浣熊18.0h0.0h3.6h(吃大鼠)2.4h北美郊狼18.0h0.0h4.8h(吃浣熊)1.2h小鼠4.8h6.0h(被大鼠追逐)10.8h(吃植物种子)2.4hA植物种子数量变化不确定B浣熊数量减少C大鼠数量增多D小鼠数量减少32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作如下处理:(1)1号花开花后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2)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
12、计的缺陷是()A1号花未进行人工授粉B2号花未涂生长素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D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3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34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
13、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35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36如果一个人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37如图所示的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
14、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8以形代表生态金字塔,当等宽,下列组合中能量利用最充分的是()ABCD39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40分析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
15、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二非选择题4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未标记30头,标记过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A30 B32 C96 D128(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多选)A没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
16、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的数目为 头Aa8n1 Ba8n+1Ca8n Da8n2(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丙中的曲线42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
17、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过程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请分析回答:(1)A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物质,作用于肝细胞,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肝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成分是(2)B图中,若在e处给予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3)上述两图中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物质有,上述过程表明细胞膜除具有有分泌、识别的功能外,还具有功能43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
18、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
19、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44根据某生态系统的图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在图1的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个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草 kg,至多需要草 kg(2)在图1的食物网中,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的是、根据图2的能量流动图可知,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箭头;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从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多少来看,图中的特点是45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调节网络(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
20、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调节(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4)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否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组别手术/处理方法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重量( mg)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重量(mg)1不作处理682162A36933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372194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66218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
21、大小相近的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表中第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2015-2016学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调查山上野兔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A取样器取样法B显微镜计数法C样方法D标志重捕法【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解答】解:
22、A、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不适宜采用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因此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显微计数法用于肉眼看不见得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B错误;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D、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起初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3、,增长率为零,此时该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性;以后出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减少,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持续增加,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解答】解: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A正确;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衰退型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与图不符,B错误;C、不是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C错误;D、不是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3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24、D捕食、竞争、共生【考点】种间关系【分析】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解答】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中等题4在一块面包上有一
25、个霉菌,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其数量变化在一天内最可能的是呈()A“J”型曲线增长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D无规律增长【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解答】解:由于在一块面包上有一个霉菌,营养充足、又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所以在一天内,霉菌的数量变化呈“J”型曲线增长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
26、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如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能表现出生长素抑制生长的生理效应的是()A甲B乙C丙D丁【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专题】模式图;植物激素调节【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水平放置后,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导致近地端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端,即乙甲、丁丙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解答】解:A、甲点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A错误;B、乙点生长素浓度较高
27、,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C、丙点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茎生长,但促进作用较弱,C错误;D、丁点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茎生长,且促进作用较大,D错误故选:B【点评】本特纳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运输、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首先要求考生明确重力作用会导致横放幼苗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其次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因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明确根对于生长素最敏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6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28、、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B、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积累,难度不大7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信息转化法;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
29、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充满生机的鱼缸包括其中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光能的输入,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鱼及营腐生生活的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缸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不大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A2个B3个C4个D5个【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含有一条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其中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解答】解:A、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
30、营养级,不是第二营养级,A错误;B、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不是第三营养级,B错误;C、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C正确;D、黄雀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无第五营养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关系的了解,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找出题目隐含的题意9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1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
31、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A、如图所示,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后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培养前的2倍,即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A正确;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错误;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方格线上的菌体,C错误;D、该实验不能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
32、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挖出所有个体ABCD【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实验材料与实验步骤;种群和群落【分析】一般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解答】解: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样方法的步骤,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1植物地上部分向光生长,根背光
33、生长取正在萌发的种子贴附在琼脂板上,再将琼脂板插入透明盒内培育,五面遮光,仅从一侧给予光照(如图)幼苗根的生长方向将是()ABCD【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和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的考查,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起促进作用,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背光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向光侧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点,同时根对生长又具有向地性,因此幼
34、苗根的生长方向既由背光又向地,即图中C所示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单侧光照和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对生长素的作用两重性和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只有1条D该图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图形图表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
35、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土壤、水中含有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答】解:A、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B、由图可知,蛇不被其它生物所捕食,为最高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B正确;C、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蝗虫螳螂黄雀蛇,C正确;D、该图只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不能反映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
36、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点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B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可循环利用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物理信息D硝化细菌能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
37、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解答】解: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以被分解者再利用,A错误;B、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再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再循环,B错误;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D、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14森
38、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解答】解: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
39、性较弱,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正好相反,恢复力稳定性强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15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BCD【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许多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而不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采集土壤小动物的装置要有光源和热源【解答】解:A、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
40、温的习性,用A中实验装置可以收集土壤小动物,A正确;B、B装置有光源,但缺乏热源,B错误;C、C装置有热源,但缺乏光源,C错误;D、D装置缺乏光源和热源,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土壤小动物的特征,明确调查土壤小动物需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其次要求考生根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判断各选项中采集土壤小动物的装置是否合理16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
41、落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一定自然区域,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解答】解:阳光、水草、牛、羊、鹿、狼、兔、鼠、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正确;牛、羊、鹿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不一定是3个种群,错误;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错误;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17在生态系统中,对下
42、列生物的分析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生产者B圆褐固氮菌属于厌氧生物、分解者C乳酸菌属于需氧生物、分解者D酵母菌属于异养生物、消费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病毒是专性寄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蚯蚓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属于分解者【解答】解:A、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等,A正确;B、圆褐固氮菌通过摄取土壤中的养料,进行固氮,主要是分解原有的有机物,故属于需氧生物、分解者,B错误
43、;C、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厌氧生物、分解者,C错误;D、酵母菌属于异养生物、分解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相关的知识,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特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8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正确的是()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蛇处于两个不同的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其中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
44、含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解答】解: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错误;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正确;蛇处于第四与第五共2个不同的营养级,正确;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错误所以,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
45、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内环境稳态失调是()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解答】解: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
46、素分泌增加为正常的体温调节,A错误;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正常的免疫反应,B错误;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为内环境成分失调导致,C正确;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正常的水盐平衡调节,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戊乙D肌肉将发
47、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
48、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结构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具有单向性,因此可判断: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解答】解:A、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A错误;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与丁的轴突形成突触,突触较集中在神经中枢部位,脑或脊髓是神经中枢,B正确;C、由于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丙甲,C错误;D、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以及反射弧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
49、适中21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Cc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突触,c表示传出神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A、从图示可以看出,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突触,c表示传出神经,刺激a点产生神经冲动经反射弧可传至c处,A错误;B、b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可能含有
50、氧气、神经递质等,B正确;C、c(传出神经)的末端膨大会形成突触小体,C正确;D、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当在神经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就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及神经纤维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
51、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据此回答【解答】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增加时,因乙是以甲为食的,所以甲由于天敌增加,数量就会相应下降;由于甲是以丙为食,也就是甲是丙的天敌,丙的天敌数目减少其数目就增加;又由于丁是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导致丁因食物充足而数目增加故选:D【点评】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结合着食物链掌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23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
52、卵产生在丝兰子房内,幼虫在子房内才能正常发育,丝兰蛾与丝兰间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叫()A互利共生B寄生C共栖D捕食【考点】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稳态与环境【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据题干信息,二者在一起时彼此有利,分开后二者都不能长期生存,故为共生关系;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种间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4如图表示a、b、c
53、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当森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剩余量就越少【解答】解: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故选:A【点评】本题中关键在于学生要学会识图,在图中横坐
54、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25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解此题从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能量的流动和食物链中各生物的关系等方面切入【解答】解:A、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蛇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A错误;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B错误;C、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正确;D、若兔大量减少,
55、植物的数量随之增加,故而鹰也会增加,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中各生物的关系等知识点掌握情况,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考生答题要细心26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问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D增长型和【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大量增加【解答】
56、解: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S型”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7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
57、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D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城市【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 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解答】解:A、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B、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
58、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物质被分解后能可以流向农作物,而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C错误;D、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因而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8下列不能正确表示细胞I、II和物质E、F相互关系的是()细胞细胞物质E物质FA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B浆细胞病原体抗体抗原C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ABBC
59、CDD【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分析】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是这三种途径中的前两类: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途径实现的【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上的受体,A错误;B、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消灭病原体,B正确;C、垂体细胞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正确;D、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
60、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9如图A表示物质,代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代表该物质作用的靶细胞,符合该模型的是() A效应T细胞,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B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C垂体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A抗利尿激素D甲状腺细胞,下丘脑细胞,A甲状腺激素【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和之间通过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其化学本质可以是抗体、神经递质或者各种激素,但要正确分析细胞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表示的是细胞产生物质A,分泌到细胞外
61、,并作用在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上【解答】解:A、效应T细胞和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都与细胞免疫相关,但抗体却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A错误;B、传入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B错误;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C错误;D、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将模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题时需要逐个排除,意在提高学生识图辨析相关知识点的能力30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
62、因为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C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本题是不同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根据题图和选项内容梳理相关的过程,分析解答【解答】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可能是垂体,B正确;C、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分
63、泌物是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C错误;D、如果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所以其靶细胞不可能是肌肉细胞,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载体蛋白与受体蛋白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解析时要把知识归纳到题图模型之中,形成知识网便于掌握,A选项往往因审题不清而错选31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平均活动时间(h)如下表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物种休息与其他物种竞争进食寻找配偶大鼠4.8h3.6h(追逐小鼠)13.2h(吃植物
64、种子)2.4h浣熊18.0h0.0h3.6h(吃大鼠)2.4h北美郊狼18.0h0.0h4.8h(吃浣熊)1.2h小鼠4.8h6.0h(被大鼠追逐)10.8h(吃植物种子)2.4hA植物种子数量变化不确定B浣熊数量减少C大鼠数量增多D小鼠数量减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由表可知,北美郊狼捕食浣熊,浣熊捕食大鼠,大鼠和小鼠的关系是竞争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加,进而引起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由于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它们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因此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解答】解:A、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加,引起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由于
65、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它们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因此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故A正确;B、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加,故B错误;C、浣熊数量增加,引起大鼠数量减少,故C错误;D、浣熊数量增加,进而引起小鼠数量增加,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内容根据食物来源可以推出食物链;再根据反馈调节,可以判断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的情况32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作如下处理:(1)1号花开花后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2)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A1号花未进行人
66、工授粉B2号花未涂生长素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D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有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缺少空白对照实验,即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解答】解:A、1号花不进行人工授粉与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形成对照,A错误;B、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形成受精卵后发育成种子过程中合成生长素,所以不需要涂生长素,B错误;C、人工授粉便于控制,不需要自然传粉的雌花作对照,C错误;D、1号花开花后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还需
67、要设置3号花且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进行对照,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3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68、 =;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上两线和夹角处【解答】解:A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B错误;C、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C正确;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注意事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69、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要明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根据计算公式去推断可能出现的问题;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要注意压线的计算方法34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解答】解:A、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A正确;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
70、量为:n36%n48%n=16%n,B错误;C、根据题意,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一部分,小于16%n,C错误;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1020%,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是一道基础题35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考点】种间关系【分析】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两曲线是“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互利共生关系2、捕食是指一种生
71、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两曲线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代表捕食关系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两曲线是“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竞争关系【解答】解:1、据图分析,甲和乙两条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代表捕食关系2、乙和丙两条曲线是“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互利共生关系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能根据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判断它们的种间关系,属于考纲识
72、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6如果一个人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设直接来自植物为X1,小型肉食动物为X2,羊肉为X3有:X110%=1;X210%10%10%=1;X310%10%=1;得出:X1+X2+X3=280千克【解答】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千克植物;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
73、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故选:D【点评】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计算,本题不难,要求学生根据题意构建简单的食物网,然后根据能量流动传动效率来进行计算即可37如图所示的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根据题意和图
74、示分析可知: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解答】解:A、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B、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C、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
75、,C正确;D、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38以形代表生态金字塔,当等宽,下列组合中能量利用最充分的是()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如右图的能量金字塔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76、流向下一营养级;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塔基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减少,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储存能量最多的成分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以“”代表生态能量金字塔,当四个“”等宽时,越高,说明食物链越长,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利用最充分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39如图是我国北方处
77、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图示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解答】解:A、碳元素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
78、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B、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学生进行,C正确;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40分析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7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乙图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消费者,D表示非生物成分【解答】解:A、据乙图分析,D与A、B、C都有交流,判断D为非生物成分,而A与D有双向交流,判断A为生产者,A和C都有箭号流向C,判断C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故A错误;B、组
80、织液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判断图甲A和C为组织液和血浆,B为淋巴,由于淋巴是组织液单向渗透形成的,因此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组织细胞,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里的血浆,即甲图中的C,故B错误;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故C正确;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最高级别消费者,是乙图中的C消费者,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做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先判断双箭头两端的含义,在以此判断其余成分,掌握方法是关键二非选择题4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
81、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未标记30头,标记过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C头A30 B32 C96 D128(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BCD (多选)A没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稳定型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4)若某种群有成鼠
82、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的数目为A 头Aa8n1 Ba8n+1Ca8n Da8n2(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丙中的曲线C【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专题】图形图表题;种群和群落【分析】1、图1中甲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
83、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性2、图2中,A表示J型曲线,C表示S型曲线3、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解答】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C(2)因为出生
84、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ABCD(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故草原的田鼠种群增长更快,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4)该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其中雌鼠有头,由于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因此亲代产生的子代数为16=8a,即第二代数目为8a,因此第n代的数目为a8n1故选:A(5)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
85、,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即为图中的曲线C故答案为:(1)C (2)ABCD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4)A (5)C【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年龄结构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难度适中42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过程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请分析回答:(1)A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物质,作用于肝细胞,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加快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促进转化为非糖物质肝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糖蛋白)(2)B图中
86、,若在e处给予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d、e(3)上述两图中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物质有激素、神经递质,上述过程表明细胞膜除具有有分泌、识别的功能外,还具有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功能【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
87、:(1)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肝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成分是糖蛋白(2)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在d点给予刺激时,只能在d、e处检测到电位变化(3)A图是由胰岛B细胞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肝细胞,应是胰岛素;B图是神经元之间释放的是神经递质,综合两图可知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有激素、神经递质,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分泌、识别、信息传递的功能故答案为:(1)加快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
88、、促进合成糖原、促进转化为非糖物质 蛋白质(糖蛋白)(2)d、e(3)激素、神经递质 信息传递(信息交流)【点评】本题结合细胞通讯的几个实例,考查了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明确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能够根据图解总结细胞膜的功能;通过表格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43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 (填“不同”或“同一”)
89、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本题是对
90、种群与群落的概念考查和“鹿角效应”的模拟实验的考查回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完成(1)、(2),分析模拟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根据实验结果预期结论完成(3)【解答】解(1)种群是生活中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综合,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该草原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3)分析该模拟实验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三组实验的抛出物不同,因变量是每次抛出后够叼回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
91、”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同一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群落(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
92、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和棍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应相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故答案应为:(1)同一 (2)群落(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点评】本题 的知识点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鹿角效应”的模拟实验分析,对实验的分析是本题的难点,解析时要从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析入手44根据某生态系统的图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在图1的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4个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草25 kg,至多需要草100000 kg(2)在图1的食物网中,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的是蛇与猫头鹰、
93、蜘蛛与蟾蜍根据图2的能量流动图可知,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箭头;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从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多少来看,图中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图1表示食物网,其中共有8条食物链据图2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图中A是生产者,E是分解者,B、C、D是消费者代表光合作用,(12)(13)等代表呼吸作用,(10)(11)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解答】解:(1)分析图1中的食物
94、网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猫头鹰在草兔猫头鹰的食物链中为第三营养级,在草鼠蛇猫头鹰中属于第四营养级,在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属于第五营养级,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中属于第六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用最短的食物链计算,则至少需要草=120%20%=25 kg,用最长的食物链计算,至多需要草=110%10%10%10%10%=100000 kg(2)在图1的食物网中,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的是蛇与猫头鹰、蜘蛛与蟾蜍、蜘蛛与食虫鸟(3)根据图2的能量流动图可知,图中B为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箭头呼吸作用;D为三级消费者,其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
95、(不是其同化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4)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图中的大小关系是故答案为:(1)8425100000(2)蛇与猫头鹰 蜘蛛与蟾蜍(或蜘蛛与食虫鸟)(3)(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同化能量45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
96、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体液调节(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4)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否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组别手术/处理方法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重量( mg)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重量(mg)1不作处理682162A36933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372194切除垂体,同
97、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66218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雌性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表中第1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溶剂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的发育【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专题】实验性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
98、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自变量是有无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发育【解答】解:(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体液(或激素)调节(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4)本实
99、验的目的是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所以应该雌性幼鼠进行实验表中第1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第1组是不作处理;第3组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卵巢重量减轻,但是由于注射雌性激素,故子宫平均重量变化不大;第4组是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促性腺激素,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和对照相差不大第2组的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相应减轻,可见没有激素释放到卵巢和子宫中,而第3和第4组都是切除垂体,而且都分别注射了适量的雌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则A处切除垂体,并且不注射任何激素第3组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所以子宫平均重量变化不大故答案为:(1)内环境的稳态神经体液免疫(2)体液(3)促性腺激素释放(4)雌性1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溶剂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的发育【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动物激素调节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实验目的判断实验的变量,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对实验进行完善,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