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第25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要求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提示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
2、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知识点一 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是党和共
3、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一位国外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1世纪中国社会仍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是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延续与发展。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1.
4、下图是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使农村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松绑”之风吹向全国。试推测“松绑之风吹向全国”最早可能是在哪一年?为什么?提示:1984年。原因: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即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影响:促进开放区经济的发展
5、,带动内地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过程:基本建构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意义:促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老人”是谁?“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春天”的内涵是什么?提示:邓小平。“画了一
6、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春天。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考向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史料研读史料一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造已经没有出路了。”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7、。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史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史料一中“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强调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也说明了农村改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2.史料二中“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说明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3.史料三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
8、、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提示: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三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提示:安徽、四川。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摘自2015年山东高考T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
9、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史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概括指出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提示: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
10、、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进行历史解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
11、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历史表述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论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12、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方法1从概念内涵角度命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13、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所以他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题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方法2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角度命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所以首选农村改革。其次,过去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对农村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从农村改革,关键是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题时需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分析。命题分析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
14、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B项发生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所以B、D两项不合乎题干的时间要求;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故排除B、C、D三项。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后,原来体现“大锅饭”性质的人民公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了改革,A项符合题意。答案 A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
15、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反映农民的期望、思想和要求,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都表现为“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故B、C两项错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
16、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故D项正确。答案 D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考向二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特点及作用史料研读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史料二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
17、际化大都市。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三 21世纪中国的城市群示意图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史料一说明中国吸取了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从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2.史料二中“东有深圳、西有喀什”“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是对外开放“多层次”和“全方位”特点的重要体现。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三大城市群,发挥了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提示:(1)政治: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
18、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2)经济:可以推动西部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既定方针。2.依据史料三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历史因素。提示:(1)地位:支撑、引领全国经济发展。(2)历史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摘自2014年广东高考T39)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推断史料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
19、说明。提示: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论归纳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形式及发展阶段1.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
20、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3.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
21、际规则全面接轨。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方法1从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角度命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80年的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及到内地而全面展开。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历史概念分析。方法2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角度命题。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贸易利益。解题时往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从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命题分析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2014天津文综,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
22、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调节为主A.B.C.D.解析根据史实可知,“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国家给予这些地区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但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前提是要坚持中央的领导,故独立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史实,应排除,表述正确。C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2011福建文综,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可知,示意图强调了1980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了“出口特区”,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排除A项;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图进出口总额开始迅速增长的时间,故选B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均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要求,排除C、D两项。答案 B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