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测评(二十九)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山西运城高三月考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是()A与自然环境契合B天人合一的理念C安土重迁的观念D家族中心的传统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据此推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3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更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朝贡
2、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D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42021湖南醴陵一中模拟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要求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神宗时开始向违建者收取“侵街钱”;徽宗时征收“侵街房廊钱”,默许沿街居民摆摊设点。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中后期()A城市生活风俗变迁B官府鼓励人民经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经商方式不受限制5中文的“城邦”是从“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的外
3、延。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A小国寡民B独立自治B公民集体D城市国家6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墟,并存着祭坛建筑、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这些建筑的作用不同,祭坛建筑主要是用于祭祀神灵,地面建筑主要供贵族阶层居住,而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用于普通民众居住、粮食贮藏等。这表明当时()A因地制宜营造建筑B建筑出现等级差别C建筑布局坐落有序D神灵崇拜开始出现7如图为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庭院四边至少有一边为廊柱环绕,庭院环境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庭院中央往往设置水池,并在其中养鱼。据此可知古希腊()A庭院式建筑受政治体制的影响B住宅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C廊柱主要是大理石D住宅融汇神学观念82021辽宁
4、省实验中学模拟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两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9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A北京B南京C上海D天津10城市化水平与一国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A过渡时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B“大跃进”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C“
5、文革”阻碍了城市化进程D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11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以上史实说明,当时的英美()A城市交通方式彼此相互影响B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C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D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城市化浪潮12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城市问题
6、得到了有效的治理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13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式红绿灯、触摸式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出现,促进了城市交通规范,以保证道路的通畅。由此可知,科技进步()A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B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C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D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142021四川射洪中学月考184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场剥削降低了人口
7、寿命B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C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D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15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上述材料表达的意思是()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人类的居住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古之民,未知为宫
8、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墨子材料二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聚落,从其发掘遗址来看,整个聚落是以环绕中心广场的居住房屋组成居住区,周围挖有防护沟,沟外分布着氏族公墓和制陶区。摘编自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并分析人类走向定居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村落的规划思想及影响。(9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
9、化水平一览表。美国中国世界1970年73.60%17.38%35.90%1980年73.70%19.39%39.10%1990年78%26.41%43%2000年79.10%36.22%46.70%2010年82.10%49.95%50.80%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整理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通顺)(15分)19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10、,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
11、中秽水,皆洩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
12、,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6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7分)综合测评(二十九)1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民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体现了建筑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故D项正确;材料“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强调家族观念,而不是人与天的关系,也未涉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故A、B两
13、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建筑风格,没有体现迁徙问题,也不能体现安土重迁的观念,故C项错误。答案:D2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形态对村落的影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古代社会以聚族而居的形式共享资源,规避风险,实现小范围内的自给自足,可见自然经济决定了聚族而居,而非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无直接联系,故C、D两项错误。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市镇的专业化特征。依据题干所述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业、盛泽镇和濮院镇的丝绸业,可以看出区域生产专业化程度明显,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A项错误;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民营
14、手工业取代,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市镇的商业繁荣,但是没有体现政治色彩,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城市发展。从材料中看出,朝廷由要求拆除侵街建筑逐渐发展为征收“侵街房廊钱”,默许沿街居民摆摊设点,这有利于打破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5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外在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这与题意中强调的内在特征不符,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波利斯”首先是公民团体,说明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公民集体,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城市国家是“波利斯”的英
15、译,与题意中强调内在特征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解析:由材料可知,贵族阶层居住的房屋大多为地面建筑,普通民众居住的大多为半地穴式房屋,这说明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商代的建筑也出现了等级差别,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营造建筑,故排除A项;建筑布局情况由材料得不出来,故排除C项;商代之前已经出现神灵崇拜,排除D项。答案:B7解析:由材料可知,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具有浓厚的园林气息,且其结构布局比较规整,这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古希腊庭院式建筑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排除A项;廊柱的材质由材料得不出来,故排除C项;“神学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答案:B8解析:本题
16、考查英国的城市化。“1851年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反映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答案:C9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开放通商口岸之一,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早,C项符合题意。A、B、D项的三个城市变化没有上海大,排除。答案:C10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城市化。题干中19491963年的城市化率最高时仅为19.70%,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不高,故D项正确;A项中“开启”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健康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文革”尚未开始,排除。答案:D11解析:本
17、题考查城市化对交通的影响。根据“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可知,城市发展推动铁路交通技术的创新,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答案:B12解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这说明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故D项正确。答案:D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交通规范,有利于规范人们交通行为方式,即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故D项正确;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促
18、进城市交通规范发展,但不能推断出其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排除A项;“彻底改善”的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进步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排除B项;“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C项。答案:D14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是工业城市,1840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期,这些工业城市人口,死亡率呈现离中心越近,死亡率越高的趋势,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使得人口集聚于城市中心,加之工厂产生的大量污染物等,造成了公共卫生危机,B项正确;此时城市中出现的更多是“工厂”而非“工场”,排除A项;1840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电
19、力还未出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而非圈地运动,D项排除。答案:B15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材料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并不完善,无法解决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故选C项。A项观点错误,B项错误解读了材料,城市化本身不是错误,没有处理好城市化才是错误,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提到法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答案:C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原因”根据“人类的居住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变”得出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的进步,根据“下润
20、湿伤民”得出穴居地潮湿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从配套建置及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概括规划思想。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周围挖有防护沟,沟外分布着氏族公墓和制陶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功能分区等方面归纳影响。答案:(1)演变:从穴居、半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变。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进步,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居民聚居点;穴居地潮湿,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2)规划思想:村落并非单独的居住地,而是和各种农业生产配套建置在一起;以居住区为主体的各种功能分区结构形式普遍存在。影响: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筑屋定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村落各种功能分区的存在,为
21、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17解析:首先,根据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如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等。其次,分析这些不同特色的建筑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如太和殿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显示国王仍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体现民主政治等。最后,联系现实进行综合概括,如太和殿功能的变化,即从皇帝议政到供人参观,反映了中国已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答案:(1)提取信息: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2)概括综合:历史上的一些建
22、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18解析:首先,根据表中的数据走向提炼出观点,角度可以是整体的,如对中国、美国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表述,也可以是分阶段的,如对某一个阶段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即可;其次,结合相关时代背景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论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能够进入非农产业,发展乡镇加工业等,促进了乡镇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
23、不断提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示例二: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亚非拉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它们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本城市化水平较高,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过后,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渐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
24、源的污染问题”和材料二“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城市贫民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华洋分治明显,英国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住房问题突出等方面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第(2)问,依据材料二“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农村经济的破败,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宪政、政府职能、环保与生活意识等方面分析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答案:(1)中国:城市贫民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华洋分治明显。英国: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住房问题突出。(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宪政的确立;政府职能的加强;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