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某校地理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星空观察,在繁星中找到了金星、火星和木星,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同学们在夜空看到的星星,属于 ()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总星系2.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此时上图中各行星在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中位置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1. D 2. C【解析】【1题详解】同学们在夜空看到的星星,有行星,有位于银河系的恒星(同学们看到的大多数星星属于这类),有来自河外星系的恒星,其中同学们看到的行星属于太阳系,看到
2、的星星中绝大多数属于恒星,不属于太阳系,排除A。同学们看到的来自河外星系的恒星不属于银河系,排除B。同学们看到的行星和来自银河系的恒星不属于河外星系,排除C。同学们看到的所有星星都属于总星系,D符合题意。【2题详解】A图中,地球、金星、火星、木星和太阳位于一条直线上,地球上不可能同时观察到金星、火星和木星,排除A。B图中,金星、火星、木星分列于地球两侧,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可能同时观察到金星、火星、木星这三颗行星,排除B。C图中,位于地球上半夜的地点可以在同一地点观察到金星、火星、木星,可以看到金星在偏西边天空,火星在偏南的天空,木星在偏东的天空上,与图片景观相符,选项C符合题意。D图中,金星、火
3、星、木星分列于地球两侧,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可能同时观察到金星、火星、木星这三颗行星,排除D。3.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能的是( )太阳能热水器用煤、石油发电用潮汐能发电建设核电站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太阳能热水器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直接利用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炭、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潮汐能是来自天体引潮力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核能是地下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不是太阳辐射能,故、正确,选C。【点睛】能源按来源分为以下三类: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
4、换来的。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2018年8月帕克太阳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在不到7年的任务寿命期间,帕克将绕太阳运行24次,并逐渐缩短距离与太阳亲密接触。完成下列各题。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A. 日冕 色球 光球B. 日珥 色球 光球C. 光球 日珥 色球D. 光球 色球 日冕5. 帕克太阳探测器将借助某天体的引力调整轨道逐渐逼近太阳,该天体最有可能是A. 木星B. 火星C. 地球D. 金星【答案】4. D 5. D【解析】【4题详解】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选D。【5题详解】帕克太阳探测器是第一个飞入太
5、阳日冕的飞行器,在不到7年的任务寿命期间,帕克将绕太阳运行24次,该探测器仅位于太阳表面上方3个太阳半径处,该位置在金星引力范围内,因此,探测器将可能借助某金星的引力调整轨道逐渐逼近太阳,选D。【点睛】太阳大气层从内往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按如日远近,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读某日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下面小题。6. 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 乌兰巴托B. 北京C. 新加坡D. 珀斯7. 该日为北半球的A. 春分日B. 夏至日C. 秋分日D. 冬至日8. 该日过后的半年内,地球公转速度A. 逐渐加快B. 逐渐减慢
6、C. 先减慢,后加快D. 先加快,后减慢【答案】6. C 7. B 8. C【解析】【6题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线速度最大。故选C。【7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即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故选B。【8题详解】该日过后的半年为冬至日,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附近最快,7月初远日点附近最慢,该日过后的半年内,即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半年内,地球公转速度故先减慢,后加快,故选C。9.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A.
7、北京(40N)B. 哈尔滨(45N)C. 广州(23N)D. 台州(29N)【答案】B【解析】【详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越向北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楼房的间距越宽,四个城市哈尔滨纬度最高,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选择B。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 石家庄一年中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的月份是A. 3月B. 6月C. 9月D. 12月11. 同一时间,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的城市是
8、A. 哈尔滨B. 北京C. 石家庄D. 上海【答案】10. D 11. A【解析】【10题详解】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夏至日,石家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冬至日,石家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故12月石家庄一年中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故选D。【11题详解】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哈尔滨、北京、石家庄、上海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纬度越高,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截止小,集热板和地面夹角越大,哈尔滨纬度最高,故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故选A。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
9、时26分,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成为人类第一个月背软着陆的探测器。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互拍成像如期进行。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2. 嫦娥四号着陆时,地球大致位于图中_处A. B. C. D. 13. 嫦娥四号着陆时,美国纽约(西五区)时间是A. 2日9时26分B. 2日21时26分C. 3日9时26分D. 3日21时26分14. 从嫦娥四号着陆到与玉兔二号互拍,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移动的方向是A. 北半球 向北移动B. 北半球 向南移动C. 南半球 向南移动D. 南半球 向北移动15. 从嫦娥四号着陆到与玉兔二号互拍,这段时间北京的昼夜状况是A
10、. 昼长夜短且昼在变长B. 昼长夜短且昼在变短C. 昼短夜长且昼在变长D. 昼短夜长且昼在变短【答案】12. D 13. B 14. D 15. C【解析】【12题详解】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地球的位置可知,地对应的时间是地对应的时间是3月21日6月22日之间,6月22日9月23日之间,地对应的时间是9月23日12月22日之间,地对应的时间是12月22日3月21日之间,嫦娥四号着陆时间是1月3日,地球位于点附近,故选D。【13题详解】美国纽约位于西五区,北京位于东八区,北京时间比美国纽约时间早13个小时,由题干可知,月球探测器着陆时北京时间为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美国纽约时间是20
11、19年1月2日21时26分,故选B。【14题详解】1月3日11日从嫦娥四号着陆到与玉兔二号互拍,这段时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故选D。【15题详解】1月3日11日从嫦娥四号着陆到与玉兔二号互拍,这段时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北半球的北京昼短夜长且昼在变长,故选C。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16. 图4中表示A. 地幔B. 地壳C. 地核D. 软流层17. 岩石圈位于A. 的顶部B. 的全部C. 的全部和的顶部D. 的全部【答案】16. B 17. 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分布的基本分布特征。【16题详解】图示位于地球表层,为莫霍界面以上,
12、故判断为地壳。所以选B。【17题详解】为地壳,为地幔,为地核的外核部分,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故选C项。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因最早发现于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地区而得名, 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因其多窟窿和褶皱纹理使其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常用于制作假山景观(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太湖石属于A. 变质岩B. 沉积岩C. 喷出岩D. 侵入岩19. 造成太湖石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冰川侵蚀作用B. 流水侵蚀作用C. 风力侵蚀作用D. 风化作用【答案】18. B 19. B【解析】【1
13、8题详解】太湖石是一种石灰石,属沉积岩。故选B。【19题详解】太湖石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沉积在太湖底部的石灰岩,经流水的侵蚀作用变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该地受冰川侵蚀作用、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小,故选B。2018年5月28日1时50分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 吉林松原地震的震源位于A 岩石圈B. 莫霍面C. 上地幔顶部D. 软流层21. 关于地震波叙述,正确的是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答案】20. A 21. D
14、【解析】【20题详解】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60千米,而震源深度只有13千米,故A正确;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莫霍面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故B不符合题意;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地幔的厚度在地下33-670km,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1题详解】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故选D。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22. 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 年降水量的差异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 植被覆盖率不同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23.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
15、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 间歇性抬升B. 持续性抬升C. 间歇性沉降D. 持续性沉降【答案】22. D 23. A【解析】【22题详解】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23题详解】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
16、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古河床沉积物露出地表,则说明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沉积形成的,不是间歇性沉降,C错误,所以选A。在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内,一堆堆硕大的圆形石头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这里的圆形大石头不是由大理岩构成的,而是由典型的花岗岩构成的。下图示意“魔鬼大理岩保护区”的圆形大石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花岗岩属于A. 沉积岩B. 变质岩C. 侵入岩D. 喷出岩25. 图中的圆形大石头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 泥沙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上升风化侵蚀B. 岩浆侵入冷凝成岩地壳上升风化侵蚀C. 风化侵蚀地壳上升岩浆侵入冷凝成岩D. 变质成岩地壳
17、上升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答案】24. C 25. B【解析】【24题详解】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但没有露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侵入型的岩浆岩。故选C。【25题详解】图中的圆形大石头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这些岩石随着地壳上升来到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圆形。故选B。二、综合题(共50分)26.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学习材料: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下表)、太阳系模式图(下图) 活动一读表和图 1,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该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这
18、样描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总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三处错误(不止三处错误,只需找到三处),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错误示例】原文:河外星系 改正:银河系错误1原文:_改正:_错误2原文:_改正:_错误3原文:_改正:_活动二参考表格和下图,制作太阳系模型模
19、拟地球的宇宙环境。 (2)读图“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活动三在前面学习和制作模型的基础上,探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3)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_。A太阳活动 B地热能 C太阳辐射 D重力势能(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_(双项选择题)。A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 B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C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 D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答案】(1)错误1原文:同一条(椭圆轨道)改正:各自的(椭圆轨道)错误2原文:(公转方向)不同改正:(公转方向)相同错误3原文:(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 改正:(地球外侧
20、相邻的是)火星错误4原文:(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 改正:(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3)A(4)BC【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太阳系八大行星对比和太阳系组成图,考查太阳系组成及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根据太阳系组成相关知识分析,该同学描述中出现多处知识性错误: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轨道上”(同一轨道平面上,按各自不同的轨道半径)围绕太阳公转,八大行星“自转、公转方向一致”(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但自转方向不一致,金星自转是自东向西,其它都是自西向东)
21、。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排在第四位的是火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1.5亿千米)。(2)结合太阳系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和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分析,照片中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平均递增,行星体积比例差异较小。所以结合学习材料,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提出两条改进建议:调整各行星的轨道半径,按实际比例确定轨道;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比例调整制作模型的大小。(3)地球存在生命需要一些外部条件,生命形成和进化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获取的太阳能量。故A项正
22、确。(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主要原因有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外部原因是八大行星运行具有共面性、近圆形和同向性,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能量来源稳定等。自身原因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温度适宜;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存在等。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不影响生命的存在,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即普通有特殊的一颗,并不是所有的行星上都有生命,故BC项正确。27.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光照侧视图”,图乙是地球公转到图甲中B处的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公转到图甲B处时,图乙中P点的昼长为_小时,D点的昼长为_小时。(2)图甲中A、B、C、D四
23、处,最接近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的是_,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我国正值一年中的_季。(3)图乙所示的日期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_向南北两侧_。(4)当地球由A点向B点公转的过程中,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_,极夜范围逐渐变_。(5)图乙A、B、C、D四地中地方时相同的是_。(6)由C点向A点发射炮弹,落点将向_偏(“东”或“西”)。【答案】 (1). 24 (2). 12 (3). D (4). 快 (5). 冬 (6). 北回归线(23.5N) (7). 递减(逐渐减小) (8). 短 (9). 大 (10). A、C (11). 东【解析】【分析】北极圈有极昼现象,日期是6月22日,北半
24、球处于夏至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地轴北极远离太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详解】(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地轴北极靠近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图乙中P点位于极圈,昼长为24小时,D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2)根据图示:图中A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1月初为近日点,则最接近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的是D,公转速度较快,我国正值一年中的冬季。(3)根据图乙所示,北极
25、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则为夏至日,为B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当地球由A点向B点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短,极夜范围逐渐变大。(5)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图乙A、B、C、D四地中AC位于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6)AC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由C点向A点发射炮弹,向北运动,故落点将向东偏。28.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波,B表示_波。(2)D表示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
26、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_,该处称为_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和_。(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答案】 (1). 横 (2). 纵 (3). 莫霍 (4). 地壳 (5). 下降 (6). 古登堡 (7). 固态 (8). 液态 (9). A (10). D【解析】【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
27、图”及“火山喷发图”为材料,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详解】(1)A波波速较小,B波波速较大,且A波在2900km深度突然消失,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2)横波和纵波经过D界面波速显著加快,因此D为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深度33千米,C为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故C为地壳。(3)在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F面以上物质为固体,F面以下外核部分G物质状态为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G物质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
28、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4)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故A正确;地球内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故B不符合题意;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故C不符合题意;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横波波速较小,纵波波速较大,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选D。2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图2是图1岩层a处局部放大图。材料二:“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
29、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1)图示地区位于_板块和_板块的边界(填具体板块名称),其边界类型为_边界。判断依据是_。 (2)b处可能形成_(填“侵入岩”或“喷出岩”),请说明理由:_;d处可能形成_(填具体岩石名称),理由是:_。(3)b、f两处可能存在的矿产分别是_、_(只填代号)。 A有色金属 B石油 C石灰岩 D大理岩(4)结合材料二和图二,判断图一中a处至少发生过_次地震。【答案】 (1). 亚欧 (2). 非洲 (3). 消亡 (4). 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5). 侵入岩 (6). B处为岩浆侵入地壳凝固形成的 (7). 大理
30、岩 (8). D处为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9). A (10). B (11). 3【解析】【分析】该题以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考查板块学说和地质作用。【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地带,两大板块相互挤压,即为板块的消亡边界。(2)b处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但没有露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石,属于侵入岩浆岩,花岗岩或岩浆岩;d处为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为大理岩。(3)b岩浆岩在缓慢冷却过程中,相同熔点的金属易凝结富集形成金属矿;f为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不是石灰岩和大理岩。故选AB。(4)地震可能导致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有三条裂缝,故至少发生过3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