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上,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C.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2、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
2、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集约经营的出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单位产量的提高D.勤俭精神的发扬3、汉武帝时,从事盐铁业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违者将施以“鈦(脚镣)左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当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4、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
3、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5、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B.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D.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6、唐朝后期,随着商业繁荣,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甚至能升于朝籍。这种状况说明此时( )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阶级矛盾更加尖锐D.存在官商合流的倾向7、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
4、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D.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8、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这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A.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存在B. 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 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D. 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9、有历史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5、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B.统治者执行比较灵活的商业政策C.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D.古代统治者未执行重农抑商政策10、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
6、,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形式理性)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来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清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答案1、A解析:“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上
7、,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可见作者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弄农业技术的改良,因此选A。BCD都无从体现。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由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可见,从南宋到明朝多位农学家均突出提高劳动力、技术的投入以提高少量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此时期农业生产中对精耕细作的传承,故选B。集约经营方式出现于近现代农业生产中,故A项错误;C、D两项均不全面反映材料中的问题,故排除。3、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的目的。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
8、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都是加强专制的工具, 两者并不冲突,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业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整个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4、C解析:据材料“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得出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5、B解析:材料说明古代秦汉时期实行一日两餐到三
9、餐以及至于后来的四餐,说明汉代以后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故B正确;健康水平无法体现,故A错误;贫富分化从材料难以分辨,故B错误;生活平困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错误。6、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材料中“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表明节度使和富商大贾的固定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官与商合流,故D项正确。7、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书市买牌”制度体现了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故A项正确;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比前代有所放松,而非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故B项错误;市场上的交易,并非官营手工业,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了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故排除D项。
10、8、B解析:考察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信息“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来看可以明显判断出纺织业的分工很细。故选B。A项材料未体现;CD项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材料都没有交代,也无法体现。9、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税率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A项错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D两项错误。10、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租佃制。“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
11、接联系”表明这一现象会加速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C项符合题意;永佃制的盛行不能说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减少,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并未瓦解,农民也尚未摆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B、D项均不符合题意。11、示例:论题: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阐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工商业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对外贸易中,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之一。明清时期,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并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总体上处于和平交往的状态。因此,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巨大的市场和长期政治稳定。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体现了材料的中心内容,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背景与欧洲不同,更点明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的观点。结合明清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相关内容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