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含义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实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影响使西汉初期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衰落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3)董仲舒发展先秦儒学为新儒学: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内容: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
2、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1)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唤新的政治思想。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着西汉北方边疆;王国势大,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随着汉初经济恢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社会生活上,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
3、,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2)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时西汉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之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法家化、道家化。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2)神学化、宗教化。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3)经学化、官学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被逐渐定于一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3汉“罢黜百
4、家”与秦“焚书坑儒”的比较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一统天下,儒生攻击郡县制经济恢复,黄老之学不适应统治需要手段简单粗暴、排斥、打击倡导、劝勉、教化、尊崇作用儒学被压制确立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应学生用书P8主题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探究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
5、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指出董仲舒提出的主张。探究这些主张在当时的作用。(2)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提示:(1)主张:“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归纳总结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
6、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对点训练1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7、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解析:选A儒家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A项正确。主题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史料探究材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结合材料探究分析,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提
8、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为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尊重人民生计和国本攸关。归纳总结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
9、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点训练2下图反映出()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C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解析:选C材料体现汉代的教育体系,未体现教育内容,故A项错误;教育行政机构为管理教育的机构,材料中由汉朝廷统管各级教育,说明还未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汉代教育分为中央与地方,官学与私学,说明较完善的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太学可以监管地方学校,但未体现整个材料信息,片面,故D项错误。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命题角度: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2董仲舒新儒学的深远影
10、响。典题例析例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题思路答案C题组冲关1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多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
11、血缘,故D项错误。2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解析:选A据材料“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命题角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典题例析例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
12、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A春秋战国B汉朝C隋朝 D唐朝解题思路答案B题组冲关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解析:选A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4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
13、地区。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升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治中心的转移解析:选B丞相的来源变化从功臣到齐鲁地区,并未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转折点“汉武帝”,结合题目中从“功臣或功臣子弟”到“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得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题目中反映的是中央内部丞相的来源,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课堂小结建通史秦汉时期之关键词走向“大一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文化上(1)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思想专制。(2)汉初吸取秦亡
14、教训,推行“黄老之学”。(3)董仲舒顺应大一统趋势,发展儒家学说,推崇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出“三纲五常”。(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政治上(1)秦朝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秦朝确立皇帝制、中央和地方官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3)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七国之乱,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中朝,中央集权加强。经济上 (1)汉代,犁壁、耧车发明,关中水利工程建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日益完善。(2)汉代,用煤冶铁、丝绸之路、青瓷和白瓷见证了西汉时期手
15、工业的发展。(3)汉初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课时达标检测(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之学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解析:选B据材料“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可得A项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文景之时吏治腐败,这主要是因为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
16、官场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故C项错误;官场黄老之学不能满足统治的需要,急需“有为”思想,不能说明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2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解析:选B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材料不涉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的结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
17、结合来统治,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在材料中不涉及,故D项错误。3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主要原因是()A“四书”“五经”被定为学校的教科书B儒家思想经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学全面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有益内容D孔子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求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影响微不足道,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迎合了君主专制大一统的需要,所
18、以被汉武帝采纳,故B项正确。4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A人定胜天 B天人感应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克解析:选B材料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提出天命对统治者的约束,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天象和统治者统治相关联,故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相生相克是朴素辩证法观点,故D项错误。5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
19、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解析:选B“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这一行为从道义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于国法不容,所以采取了这种政策,而“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可见国家对伦理的重视,故B项正确。6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
20、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选A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7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统制经济”的实施 B诸侯势力的削弱C“独尊儒术”的提出 D察举制度的实行解析:选C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儒生政治地位上升的过程。西汉实施“统制经济”,将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与其无关,故A项
21、错误;诸侯势力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与其无关,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的提出,建立起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C项正确;儒生通过察举制度跻身仕途,仍然要借助儒学的官学地位,可见D项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解析:选A根据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
22、响,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
23、行政支柱。这个由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据材料一“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得出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为维护大一统局面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得出大一
24、统局面出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重用儒生。第(3)问可以从积极方面即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消极方面即禁锢人性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2)内容:三纲五常。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