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了解:1.资源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及产业转移的形式及分布。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应用:通过分析各工程的调入区、调出区和沿线区的分布状况,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及分析方法。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基础自主梳理 第 三节 人 类活 动对 区域 地理 环境 的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_。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
2、_。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_。基础反作用主导作用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1)有利影响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负面影响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_ 破坏_污染_、土地和_造成_、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土地资源自然景观水大气地面塌陷(3)应对措施合理_矿产资源,提高利用_大力治理_,积极推进矿山环境_,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_,推进_矿山建设开发利用效率矿山环境立法生态恢复示范工程绿色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有利影响使缺水地区增加_,扩大水域,解决生产 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
3、水源调入区的_,缓解_,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水源调入区_的开采,有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 防止_水源气候生态缺水地下水地面沉降(2)负面影响:对水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有一定影响。(3)应对措施:需要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关系,需要解决好水源_及水资源的_等问题。输送节约利用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1)负面影响: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_减少。(2)有利影响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了土地的 _和改良农产品,使其_产品提高了饲养的_物种生物产量产量提高高产禽畜劳动效率思考1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南水北调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的原因。提示:(1)自然原因
4、:中国南方降水多,水资源丰沛,北方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少;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南部降水少,水资源少。(2)社会经济因素:中国北方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多;加利福尼亚州的人口、工农业大部分集中在南部,南部需水多。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内部产业发展(1)区域内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均_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_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_产业转移。(2)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_,第二产业先_后_,第三产业_,遵循着基本产业结构由_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3)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5、:第_产业比重越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民收入水平二三逐渐减少增降稳步增加低三2区域间产业转移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_,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为落后产业的“_”,从而产生了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的影响(1)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_和_密集型的产业,使发达地区的_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_,也使不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降低接受地劳动资源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调整(2)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环境,同时伴随着_的转移和扩散。(3)就业机会:由_地转移到_地,会减少_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引起_人口的增加;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等
6、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_压力。环境污染移出移入移出失业就业思考2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同时又将一些产业往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提示: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能够使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升级。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接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知能层级突破 资源跨区域调配知识精析1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方法(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是由生产和
7、消费的地区不平衡造成的。例如,我国东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水能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煤炭主要分在华北、西北,天然气集中在中西部,太阳能集中在西北、青藏,导致对资源进行跨区域调配。(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评价该工程这一问题,需从两个角度,即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
8、设等方面,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2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资源输出地 沿线地区 资源输入地 南水北调 减轻洪涝灾害。东线工程会影响到长江口的生态 缓解沿线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对沿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南水北调将解决3亿多人面临的水危机 资源输出地 沿线地区 资源输入地 西气东输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过生态脆弱区,会导致环境问题;但可改善沿线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改善当地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资源输出地 沿线地区 资源输入地 西电东送 充分利用
9、西部的可再生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但需解决电力设备投资问题 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缓解电力紧张局面,会引起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变革 改善当地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电力紧张状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例1材料1: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扬州附近抽长江水,沿运河逐级提水,送到天津,主要解决沿线及胶东的城市缺水问题;中线从长江三峡经丹江口水库引水,北送至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沿线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西线从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主要解决西北干旱缺水问题。材料2: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9
10、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大旱之年2000年却出现了全年不断流的情况。(1)我国江河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总量不算少,但要花巨资实施南水北调,主要原因是什么?(2)南水北调东、西两线中,工程量较大的是_,原因是_。(3)东线方案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该方案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什么?(4)黄河曾出现断流的河段是A、B、C、D中的_段。【解析】本题以南水北调工程三线方案和黄河断流为背景,考查南水北调的原因、工程方案的评价。利用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主要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去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沿线的地势、地形条件。与东线工程相比,西线
11、工程的修建需跨越高山峡谷,故工程量较大。东线工程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尤其是华北平原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但河流径流量小,供水十分紧张。而长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因此调南方水补给北方地区。(2)西线 引水渠需穿越巴颜喀拉山(3)有利因素:水量稳定,可利用运河作引水渠。不利因素: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调水费用高;水污染严重;容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海水上溯;泥沙淤塞航道等。该方案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穿越黄河的工程。(4)D 1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
12、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学以致用(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_(填写字母),其中三峡水利工程位于_基地(填写字母),该地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_,水能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至少答出两点)(2)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_(填写字母),由该基地向乙地区的能源输送工程为_工程,由B、C、D、E地区输往甲、乙、丙地区的输电工程被称为_工程。建设这些能源工程对区域的影响有_(选择填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紧张状况 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 减少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A
13、BCD(3)此图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_。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答出三点)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分布特点及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答案:(1)B、D、E E 水量大、水流急、落差大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A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D(3)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或答: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能源消费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量;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努力开发各种新能源;进口能源等。产业转移知识精析1.产业转移
14、的分析方法(1)主要考虑因素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2)实例分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的,即接近能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能耗的下降,其主导因素由原来的以能源为主变为以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工业区位又倾向于
15、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总体上讲,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原料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如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高低对这类企业的区位影响也较大,致使工业区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转移有一个共同规律,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少、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增高,利润减少时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工业区位转移到达地的产品多向工业区位转移出发地销售。2图解珠
16、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读下面三幅图:图a、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 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例2(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在图a中,日本、北美和西欧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重污染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在图b中,通过判读等高线,识别图例,可以判断出重污染工业的转移方向,由城市指向农村,动态的
17、箭头逼真地反映出了目前污染工业的转移。根据图c,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的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相差很大,这也正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重污染工业的原因,即为了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高额利润。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盲目引进外资和技术,忽视了环境保护,以牺牲自身的环境效益为代价,或允许污染重的工厂搬迁至国内,或接受发达国家“出口”的废料。这种重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结果是严重污染了接受国的环境,损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答案】(1)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2)由城市转向农村(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乡村的单位产量污染控制
18、费用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大量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4)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2(2009年高考江苏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学以致用区域 项目 A B 人口(万人)2239 3508 面积(平方公里)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989 2760 GDP(亿元)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343 91 单位GDP能
19、耗(千克标准煤/元)0.26 0.54(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B区域_。(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资金 劳动力 技术、管理 原料、燃料 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解析:第(1)题,由题目和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可得出A、B两区域发展经济的各自相对优势。A区域:沿海,则海陆交通便利;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多,劳动力素质高;GDP是B区域的三倍,城市化水平是B的两倍得出其经济发达;每单位GDP能耗低,反映出A区域的科技水平高;从产业结构比看出其产
20、业结构已较成熟合理。B区域:由表内得知,其劳动力丰富,煤铁资源多,人均耕地多。第(2)题,A、B区域合作发展,相互间的要素流动促使各自扬长避短,故A区域流向B区域的应是人才、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B区域流向A区域的则是剩余劳动力和矿产资源。第(3)题,A区的资金和技术流入B区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促进其资源的开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答案:(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2)(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1图131
21、中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利用中国山西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三大煤炭出口国,全国有1/4的产量和1/2以上的出口量来自山西。本图有两幅图片组成,左为机械化采煤。山西煤炭储量大,质量好,分布相对集中,为开采和利用提供了条件,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右为晋煤外运。晋煤外运主要是通过铁路运输,目前晋煤外运的主要线路是大秦(秦皇岛)专线和神黄铁路,焦兖日铁路线。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2图136 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的比较(2003年)由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三次产业在各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第一产业比重越小。怎
22、样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这个案例讨论人类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的对策。人类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缓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压力,必须采取必要的对策,教材提出了四个主要方面的对策: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这些都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关系非常重要的对策,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教材主要就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案例研究(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从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从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大力实施物质的循环利用,努力回收利用
23、废弃物为原则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通常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区谋求工业群落的优化配置,节约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通过成员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整体良好表现。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生产结构。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态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回收:将生产和生活的垃圾进行分类,发展经济合理的回收利用技术,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