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中国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2运用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感悟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知识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_表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相关法律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辨析比较 “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2破坏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重建与完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4全面依
3、法治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 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 依法执
4、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概念阐释“法制”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时期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等。而“法治
5、”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应。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法治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史料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 1954年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摘编自董节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问题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6、。提示1954年宪法奠定了法制基础;加快了立法进程;推动了国家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促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史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问题根据史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提示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7、系。意义: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方略(1)含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3)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4)必要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5)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8、。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针对训练1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解析:选A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法治讲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稳定、普遍、公开、平等,而法制不具这些内涵,只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法
9、治与人治截然对立,其基础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宪政的表现,而法制和人治并不对立。十五大报告中将法制改为法治,这有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故选A项。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体现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B由材料“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知,任何个人、团体或者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体现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10、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背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 影响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
11、和干劲 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表现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
12、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b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c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
13、、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思维点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史料中共中央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
14、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强国。提示把握正确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5、(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针对训练1
16、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解析:选A由材料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可知立足历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中共十八大上,形成了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
17、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解析:选B由材料中“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思维脑图要旨聚焦1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
18、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学史明智展情怀材料展示材料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5月29日下午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
19、话思维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公民权利,促进了民主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治理,维护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学以致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民法在立法原则上,强调国民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主。在民法细则上强调公民权利的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停留在男女身份的平等,还包括商业贸易中交易双方的平等。在保障交易双方的平等权益与夫妻双方财产归属等问题上体现了我国的民情与习惯。在婚
20、姻方面,对于男女家庭关系的组建以及夫妻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摘编自论中华民国时期民法的发展材料二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民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民法典得以诞生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主”“体现了我国的民情与习惯”“婚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答案:(1)特点:体现社会本位原则;借鉴西方立法理念;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家庭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因素:稳定的政治环境
21、;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民众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法理论的逐渐成熟。教材问题再思辨1阅读教材P55“思考点”:史料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设问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提示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原则、理论和方法。从法制到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这样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读教材P57正文第一段,“社会主
22、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设问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重要意义?提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说明,只要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课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为实
23、现法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科学立法保证良法善治,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公正司法确保公平正义,全面守法提升社会文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坚持以宪法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课程延伸关注教材的广度习近平对精神文明建设理
24、论的新发展一是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仅要坚持辩证和全面的观点,而且要坚持平衡的观点,以促进二者在实践中保持协调一致、平衡发展。二是精神文明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为重点内容,以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三是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站在时代前列、引领风气之先,使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威力;要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迁移应用11979年7月1日,中共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25、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被称为“一日七法”。这反映了()A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定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解析:选C据材料“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故选C项;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排除A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排除D项。2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目录表。表中的变化说明1982年宪法()1954年宪法19
26、82年宪法 序言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A.更注重宪法的逻辑关系通顺B以依法治国为法制改革的重点C昭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解析:选D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公民权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故选D项;A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依法治国是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B项;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经明确,不属于变化
27、,排除C项。3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A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C有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解析:选D2020年8月,国家表彰为抗疫斗争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等人,宣传了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故选D项;奖励对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排除A项;国家奖励抗疫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无关,排除B项;国家奖
28、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是快速战胜重大疾病的重要条件,排除C项。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治是目前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摘自宋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回顾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结合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历史演讲稿。(要求:主题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解析:根据材料中“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展之路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知,材料主题是围绕国家法治建设对
29、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言,因此可以提出演讲主题“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在罗列史实方面,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切入,分析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于法治建设的进程提出自己的认识。答案:演讲稿应包含以下三个角度:主题:主题明确,紧扣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史实: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了1982年宪法,还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的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2020年,民法典的颁布,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认识: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曲折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