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0 ,大小:209.50KB ,
资源ID:10611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611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doc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

2、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

3、发展到新阶段。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 “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明朝中后期 “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明末清初三大

4、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批判继承宋明理学。一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

5、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1、诸子百家

6、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

7、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

8、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二)其他主

9、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的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

10、、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二、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

11、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二 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

12、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

13、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焚书坑儒”被称之为“

14、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客观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三、“太学的出现”1

15、、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引导学

16、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7、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

18、生理想。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

19、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2分析魏晋

20、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1)先声韩愈、李翱(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北宋五子”主要成就地位及影响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

21、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2还可以利用课本“资料卡片”,对五子中的一两思想家(如张栽、程颐)的观点进行介绍,重点突出。五、“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

22、、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3、,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一些学者们,对二程、朱熹、王阳明作为几位大儒,则从以下几点肯定他们的学术贡献:第一

24、,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上述各家不同评论,可供教师们参考。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

25、展脉络。(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

26、征及主要原因。教学建议: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本节五目教材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的内容有: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封建专

27、制和封建道统思想。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结合课本P20“自我测评”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从课文中归纳: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

28、风。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要求识记: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书、 焚书、 续焚书。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1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

29、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启蒙精神开清代考据学先河。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

30、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

31、,著潜书。2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3评价(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32、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地位。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

33、纸术、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但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却越来越滞后,很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可能是直接导致其没落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刻,艺术门类齐全,而且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

34、命活力。古代文学则体裁丰富、内涵深厚、风格新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造出了灿烂的精品。如:先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它们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

35、逐渐滞后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

36、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

37、、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2、导入:可设问: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相互交流。3、关于“纸的发明”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发展演进过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犊、缣帛西汉麻纸东汉纤维纸)(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每种书写材料的优劣,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

38、4、关于“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指南针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司南、指南鱼、指南龟)(2)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5、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火药发明的经过及其配方。(2)了解火药的使用及外传情况,进而分析火药的发明使用的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从对经济、军事、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着手分析)6、关于“印刷术的进步”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明演进的过程。(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胶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印刷)(2)了解印

39、刷术的作用,加深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使用的重大意义。7、通过前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原因:国家的统一;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8、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P26的学习思考中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由于1618世纪西欧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说明四大发明重大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

40、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介绍这一时期西欧手工工场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掌握较丰富的新知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9、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有哪些? (2)分析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分析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影响?10、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并思考: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发展之后?(可作为学生课后的探究题)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

41、力: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概括汉字书法、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以文字、画面等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

42、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难点:(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建议:

43、1、整体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2、关于“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投影各种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先鉴别一下各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字体,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书法及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分析每种文字的特点及其对书法发展产生的影响。(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3)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结合教材收集整理中国古代著名

44、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鉴赏。(4)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3、关于“画中有诗”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同时展示几组中国画和西洋画,引导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比,初步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画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2)利用多媒体投影中国画中三大类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著名的代表作,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各类作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整个中国画特点的理解。4、关于“金声玉振”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播

45、放古代中国著名的乐曲,让学生先自行和现代音乐对比,谈谈对古典乐曲的认识。(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乐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古乐就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古乐的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3)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中国古乐发展演变的历程,并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古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5、关于“宫廷舞和民间舞”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宫廷舞和民间舞蹈片段,先让学生对两者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先初步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宫廷舞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3)了解古代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归

46、纳中国古代民间舞蹈发展演变的历程,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6、关于“戏曲”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播放如今几种主要的戏曲剧种,让学生先从感官上集中体验一下。(2)使学生了解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且剧种繁多。概括归纳各个时期戏曲的存在形式,并分析其特点。7、课堂小结时,使学生明白:一定的文化艺术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此,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时,都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不同

47、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

48、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1

49、、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诗经分为风

50、、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 “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

51、、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

52、向发展。(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

53、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

54、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

55、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婉约派词人及

56、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

57、名篇。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

58、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

59、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

60、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

61、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

62、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

63、(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

64、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

65、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建议:1、导入: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2、有关“睁眼看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

66、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外也注

67、意收集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

68、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这一时期,其他的爱国人士学习西方的状况。如: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3、关于“维新变法”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想起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教材未介绍早期维新思想,教师可以补充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由此引出康梁的维新思想。(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的维新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

69、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3)对于维新变法运动,课本只介绍了它的结果和影响,建议教师补充维新变法运的动经过和内容,以便更好的理解其意义。4、关于“走向共和”一目,建议教师:(1)向学生补充介绍民主共和方案的总设计师孙中山的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

70、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孙中山先生是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他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他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得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他坚决捍卫共和国,领导了讨袁护法运动;晚年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北上谋求和平统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解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并从中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民主共和方案提出和发展的历程。让学生能认

71、识到民主共和方案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更深刻体会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实现民主共和的艰辛。(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内容及其意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 “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

72、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公开提出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符合本阶级要求的国家的设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4)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的背景、内容,并进一步分析这场论战的意义。关于“论战的背景”由教师讲明: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在此教师要对康、梁在历史上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即可。关

73、于“论战的意义”,由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得出。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二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

74、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教师可选取相关的电影或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和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

75、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的内容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建议: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2、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

76、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3、关于“新青年的新觉醒”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建议教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7、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6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为下面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突破重点做铺垫。(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同时多媒体展示: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及生平资料)。(其中教师采用讲述法重点介绍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如陈独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及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教师总结:“兼容并

78、包、百家争鸣”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4、关于“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一目,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他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所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分析归纳:当时

79、的中国为什么要提倡科学和民主?他们的提出有什么意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可先设问,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入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文学革命”的主要代表及其作品(同时多媒体展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学生阅读后教师分析指出:胡适主张以白话文

80、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主要是文学内容和文体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号召建立新文学。(3)最后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以科学的精神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以此引入下一目内容。5、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此处可补充有关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

81、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2)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现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可作为研究课题)6、本课小结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

82、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

83、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

84、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

85、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

86、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注意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教师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的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国际方面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

87、影响;国内方面则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以及其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引导中国人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可由学生主讲,教师则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视频剪辑等辅助。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首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其次在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

88、宁主义的热潮,并有一批知识分子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转变成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之间的桥梁。而他们的积极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4、关于“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分析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五四运动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二、各种刊物争相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但当时对社会主义又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

89、主义内容纷繁庞杂。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列表归纳对比当时各种新思潮。(附表)名 称主要代表基本主张简单评述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斗争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论战是其最主要的途径。)(2)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可让学生转换角色,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模拟辩论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相关内容。辩论结束后,教师适时

90、的总结指出:这场论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要求:课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要求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在辩论中,教师可以作辩论会的主持人,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一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3)关于“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的内容,教师只需依据教材点出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即可。(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影响。(途径:一是组织学会,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论战,继续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91、划清界限。意义: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6、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通史概要: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92、,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

93、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

94、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教学建议:(1)可以通过

95、幻灯片打出图片孙中山和一段有关于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的一段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2)“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一目,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的内容,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本子目的重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96、、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

97、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确立毛泽东思

98、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认真搜集史料和整理史料,选取有效、典型的历史信息,学会正确运用说明和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

99、的成熟与确立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建议:(1)本节内容围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讲述,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整体认识。(2)“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一目,可以先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和文字资料。然后依据教材归纳出毛泽东思想确立的经过,尤其指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目,教师可把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成熟这两部分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向学生展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

100、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建议选取一些有关的党史资料片或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问题二、为什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有了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路”一目,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议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脉络。教师可要

101、求学生,模仿上一栏目的学习,自己设计表格,自己填写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为补充,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有关党史资料、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直观展示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的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学生又可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认识。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

102、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

103、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建议:(1)可以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广为流传的歌,由此引出本课内容。(2)“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一目,首先需要讲明背景,教师可以首先回顾“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关的“左”倾错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了 “两个凡是”使得 “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

104、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然后重点叙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所起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一和二已经讲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伟大转折的实现,与邓小平进行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3)“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一目,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

105、其内容。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可依据教材,让学生自学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以下稍有深度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思想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否没有“解放思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最终得出:“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一目,主要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关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可以引用中共十

106、六大的相关影视资料和十六大以来的建设成就加以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通史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

107、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2)、过程与方法:在

108、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

109、系。教学建议:(1)“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采用学生讨论法,教师适当指导。给出几个讨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如何提出的?它的提出有何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自主解决问题。(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一目,主要阐述了“文革”期间文学艺术遭到了沉重地摧残。教材阐述地非常详细,教师依据课本讲述即可,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些图片、影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3)“文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主要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只需要将教材讲清即可,无需拓展。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育事业方面有哪

110、些发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

111、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

112、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

113、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

114、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115、学习的人生理想。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教学建议:(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

116、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以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和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而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

117、运动三个时期,并可划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包括三个阶段: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创始人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等)。 第二板块是文艺复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主张;第三部分介绍了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三板块介绍了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和理论表现。第二部分是启蒙运动的价值和理论贡献; 第三部分介绍了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作用。第四板块介绍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自

118、然论中的人文主义;第二部分介绍了洛克及其限制“公权”的设想;第三部分介绍了卢梭;第四部分介绍了康德及其自由与平等的学说。一、“人是万物的尺度”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在三个历史阶段人文思想逐步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掌握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思想主张,并能够进行对比和分析。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可以进行预习,感受一下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让学

119、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地、辨证地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派别。难点: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教学建议:(1)建议先通过师生间的讨

120、论,搞清楚人文主义的含义。然后以宙斯神像插图为素材,提出问题:你从插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宙斯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导出古代希腊欧洲文明的中心,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这一结论,引入本课的学习。(2)“智者的启蒙”一目,可先适当介绍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本部分内容重点是了解智者学派的概念和他们的主张。可以先提出问题:1、什么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是谁?2、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有何主张?3、什么是人文主义?意义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由学生阅读教材,并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即可。(3)“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一

121、目,重点介绍了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生平。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课堂上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也可一人扮演苏格拉底,另一人扮演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哲人孔子,让学生分析、比较中西文化,形成感性认识,继而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4)“人生而平等”一目,主要讲述了斯多亚学派的观点及其意义。教师需要补充资料介绍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重点阐述该学派的哲学观点,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加强学生的理解。二、人性的复苏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22、(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

123、,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建议:(1)通过多媒体打出雅典学院图片。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导入新课。(2)“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实质。教师可以先补充一些资料使

124、学生认识到中世纪的黑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部分内容,也可补充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使学生理解,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壮大,必然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力量,于是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这样学生会很容易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3)“人性的启蒙”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发展经过及其代表人物。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些代表人物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4)“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一目,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兴起及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现。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入,引导学生从思想、

125、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关于其过程,可以采取“撰写马丁路德小传”或者分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开大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带动对宗教改革过程的讲述。关于宗教改革的扩展和影响,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状况加强认识。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

126、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127、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难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教学建议:(1)“呼唤光明的时代”一目,主要介绍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以及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首先需要阐明理性主义的含义。关于兴起原因,建议教师设问:为什么继文艺复兴之后,1718世纪的欧洲再次发生了思想解放运动?引导学生从经济、阶级关系、政治、思想诸方面回顾17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启蒙运动的发生还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是什么?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128、在阅读本课教材时发现的、自己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利用多媒体打出图片17世纪天文学的发展、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镜厅和鲁滨逊漂流记加强直观性,最后得出结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形态上的反映”。关于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以及理论表现,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无需展开,注意最后让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实质,以及明确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2)“启蒙的真谛”一目,主要阐述了启蒙的主旨在于主张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在于追求人身的自由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在讲述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卢梭和康德的生平介绍和与他们思想主张有关的文字资料,增强学生对这两位哲人的了解和对其主张的理解。最后通过对

129、卢梭和康德两位哲人的介绍,揭示启蒙的真谛运用自己的理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并将其上升为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经过启蒙的一个重要标准的理论高度。(3)“浪漫主义思潮中的人文精神”一目,主要介绍了浪漫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创始人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和主张,同时还着重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内涵和贡献。这一子目无需扩展,只需要讲明白教材内容即可,当然教师也可以补充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主张的文字资料。最后需要揭示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补充,是思想启蒙的继续,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四、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30、。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涉及到的诸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辨明其差异,明确其继承关系,意识到各自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2)、过程与方法:课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本课涉及的思想家的介绍性读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以加深对其政治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位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文精神在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由此加深对那些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哲人和思想家们的崇敬之情。通过对卢梭、洛克、康德等人的思想的研究,结合前面三节内容,学生基本上可以理清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

131、思想家们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会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的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自然法论中的人文人文主义;卢梭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洛克的限制“公权”的思想;康德的自由与平等思想。难点:自然法论中的人文人文主义。教学建议:(1)“自然法中的人文主义”一目,主要介绍了自然法理论及其代表人物霍布斯、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主张。让学生甲、乙、丙、丁分别扮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四位思想家,大声朗诵“自己”的主张,其他学生分别扮演法国社会的三个等级,对他们的主张做出自己“等级”的反应,甚至展开辩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用多媒体补充文字资料,来介绍这些代

132、表人物的思想主张。通过对这些代表人物的介绍,最后揭示自然法中的天赋人权思想,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在自然法论中的发展。(2)“洛克限制公权的设想”一目,可以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来介绍洛克的生平,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其政治主张的介绍,也需要借助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促进学生对其主张的理解。重点掌握他政治思想中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以及“分权学说”。(3)“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卢梭”一目,可以补充一些与卢梭政治主张有关的文字资料,主要依据教材讲述,重点阐明卢梭“主权在民”思想以及它在政体上的思想表现形式民主共和国。(4)“康德的自由与平等”一目,只需依据教材讲述即可,也可适

133、当补充一些康德的政治思想主张的文字资料,重点阐明康德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国家学说和永久和平思想。(5)最后可以联系书后“自我测评”中“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表格,总结本节内容。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通史概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理学领域对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近代科学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不断受到质疑。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认真研究伽利略等前代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运动三定律,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

134、柱,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到19世纪,近代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纷纷建立起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统一了声学、光学、电磁学和热学,有效地解释了小到超显微粒子、大到宇宙天体的物理世界。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形成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关于人的起源问题,各种传说很多。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在长期的探索中,人们逐渐形成两

135、种认识,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来的;另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后一种意见得到多数科学家的支持。17、18世纪,对生物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加强了,初步形成了两条研究路线。一条研究路线以林耐为代表,着重研究群体,另一条研究路线以哈维为代表,着重研究个体。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近代以来科技日新月异。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蒸汽机的发明使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

136、下半叶开始,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使世界历史跨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又一典范。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还表现在化学工业的建立上。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世界铁路的总长度成倍增长,汽轮普遍代替帆船,汽车、飞机迅速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19世纪,随着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相继发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也先后发明出来。短波试验,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20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电子计算机。遍布世界的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

137、的进程。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等基础知识。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理解科学进步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

138、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为科学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态度。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荆棘遍布,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教学建议:1、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大成就: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建立、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39、这一时期物理学方面的文字、图片、人物介绍等资料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第一目“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教材主要介绍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情况。由于伽利略和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产生的背景,把本目内容放在这种背景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伽利略进行研究科学的手段和取得的成就。3、第二目“经典力学的建立”,本目教材介绍了1718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情况,即经典力学的建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四个方面把握教材(1)经典力学建立的背景及概况。(2)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3)经典力学的显

140、著特征。(4)经典力学的影响。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的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4、第三目“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本目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即物理学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理论相对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三方面把握教材。(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3)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

141、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5、第四目“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另一个重大成就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三方面把握教材。(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课标要求: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教学目标:

142、(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用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合作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交流,习作,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感知、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物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

143、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教学建议:1、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144、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第一目“谁是万物的创造者”。教材以简捷的笔触叙述了进化论诞生之前,世界各种文化对生命起源的共同认识神创说,着重介绍了基督教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及由此而形成的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由于神创说是本课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对神创说作简单介绍,以便使学生明白几千年来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总体认识,并为分析神创说统治世界几千年的原因奠定基础。3、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是德意志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该学说认为

145、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每个细胞不仅能独立地活动,而且能作为整个机体组成单位而行使其功能。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4、生物进化理论的诞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本段内容建议教师应做到:第一,由于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枯燥、难懂。在学习时,教师应补充一些生动的实例,深化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第二,通过对比拉马克与达尔文理论,得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对生物学一次全面的总结。启发学生从继续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关

146、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5、进化论思想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结束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正如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达尔文进化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

147、史的基础。三、人类文明的引擎课标要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掌握两次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能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会收集、整理、运用与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知

148、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了解发明的艰辛,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通过了解发明的结果树立成功的信念。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教学建议: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电

149、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2、第一目“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棉纺织业的技术变革,本目不是教学重点,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掌握的程度。例如,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3、第二目“万能的原动机”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瓦特蒸汽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50、?瓦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如何?为何称其为“万能蒸汽机”?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教学时,还可以请同学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时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早期蒸汽机、瓦特蒸汽机和使用蒸汽机工厂的情况,可以利用图片资料及影像资料为学生再认当时历史,并分析工厂的特点。也可把下列归纳制作多媒体动画:畜力、水力、风力万能蒸汽机发明和使用蒸汽机热潮,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4、第三目“科技结合的典范” 教材出示了两幅历史图片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展示了电气时代到来的历史过程。教学时可以将这两幅图片(教师还可补充电话

151、、电车、电影、无线电波等)作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在学生学习这些图片之前,可播放历代科学家对电探索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是几国几代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为何称为“电气时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四、向“距离”挑战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

152、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2)、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与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云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

153、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教学建议: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然而,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感性认识,为深入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奠定

154、基础。2、“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建议采取谈话法,让学生谈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然后,结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叫做全球信息网?互联网有哪些功能和特点?信息化社会是怎样出现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

155、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4、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通史概要:本单元内容介绍的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主要是西方的文学艺术。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对当时现状的反映,因此要把它们放在当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1

156、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浪漫主义文学席卷全欧文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与发展,社会中逐渐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使作家们对资本主义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等等,都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姿,出现了不少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20世纪中叶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文学艺术也进入了又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地区

157、的文化在传承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元化、与时俱进的特征。本专题包括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间、流派、作用以及影视艺术产生的条件、作用等内容,每种文学艺术形式,呈现的不同流派,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学习要点包括:(1)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文学兴起;20世纪以来,现代文学逐渐成为西方文学主流;2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亚、非、拉美的文学体现了民族精神和魔幻色彩。(2)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库尔贝石工、莫奈日出印象、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梵

158、高向日葵、毕加索格尔尼卡、徐悲鸿的奔马图等。(3)19世纪以来重要的音乐作品: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春之信念和野玫瑰、中国的京剧、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德沃夏克自新大陆、德彪西牧神午后、摇滚乐等。(4)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电视产生的条件、过程、影响。在其他模块中类似的内容已经有所涉及。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该注意和其他单元、其他模块甚至是其他学科作一些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特别是要联系本模块的其他单元学习,例如,联系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中的第2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对中国和外

159、国特别是西方的文学艺术作一些横向比较,了解各自发展的不同轨迹及其特征。再如,联系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进一步理清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课标要求:(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整体设计建议:依据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的内容包括19世纪以来的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四个部分。人民版教材的四节都分别包含了文学、美术

160、、音乐的内容,第四节最后讲述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处理不便,因此,建议教师在教授本专题的内容时,参照人教版教材对本专题的四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清晰的线索:一、文学的繁荣;二、美术的辉煌;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一 文学的繁荣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亚非拉美文学成就。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

161、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体会当时文学家们创作的心境,加深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理解。或通过编演历史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进行人格、情感教育。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2)苏联文学的成就。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162、。教学建议:1、关于“心灵的激荡”一目,实际上就是讲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首先出现在欧洲,这与这一时期欧洲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议教师讲清:(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尤其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处在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这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163、、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浪漫主义文学发韧于德国,欧洲各国都有积极的成果,而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杰出代表是拜伦和雪莱。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他的代表作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通过贵族青年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英国社

164、会生活,并对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论。拜伦最重要的作品唐璜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通过游记方式记述贵族青年唐璜在希腊、俄国和英国等地游历的冒险及爱情遭遇,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势力,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狡诈,热情地呼唤人民起来革命。他的诗歌洋溢着追求民主和民族解放的精神,饱含高昂的战斗激情。雪莱(17921822),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赏法国大革命。他的诗歌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和致云雀等举世闻名。他的诗作更具战斗性,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堪称典范。该诗剧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

165、,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表现了毫不妥协的精神,拒绝天神的威胁利诱,坚持长期不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结局,这对鼓舞人民的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B雨果及其代表作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创作出数量惊人的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著作。1831年,他完成了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它以离奇、紧张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绚烂多彩的场面和浓郁的抒情气氛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1862年,雨果又完成著名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冉阿让,小说的情节始于1815年滑铁卢战役,终于1832年法国六月起

166、义,展现了一幅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但作者在探索社会问题出路时,更多地宣扬的是仁慈和宽恕、博爱和感化。2、关于“批判现实主义”一目,主要讲述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文学领域的一种主要风格。这同样需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讲解。建议教师讲清:(1)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

167、势,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二,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2)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A司汤达与红与黑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红与黑是司汤达对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对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后的产物。它写的是木匠的儿子于连索黑尔的故事。于连是一个聪明并有上进心的青年,从小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9岁那年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和市长夫人发生暧昧关系,被迫离开小城,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因神学院的派系斗争迫使他来到巴黎,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他的才华得到侯爵的赏识,并获得了侯爵小姐玛特尔的青睐。

168、正当他沉醉在30岁当上司令的幻想中时,市长夫人的一封揭发信使他一切成为泡影。他恼羞成怒,向市长夫人开枪,被判处死刑。事后得知揭发信是市长夫人在忏悔神甫的威逼下写的,痛悔不已。他拒绝营救,从容就死。他死后三天,市长夫人怀抱孩子、离开了人间追他而去。小说以于连的生活经历为经,以波旁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为纬,展示了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色彩。小说原名于连,出版时作家改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红与黑有个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红与黑作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巴尔扎克及其代表作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169、恩格斯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三个时期,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创作素材的丰厚积累,为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他所创作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以现实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狡诈和虚伪,真实描绘了法国社会生活。在人间喜剧中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欧也妮葛朗台(1883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葛朗台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小说通过葛朗台的发家史及其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为背景,以伏盖公寓(高

170、里奥老头的寓所)和鲍赛昂夫人的客厅为舞台,描绘了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堕落的经历和高老头被女儿遗弃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的罪恶和道德的沦丧,形象地反映了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从而表现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C狄更斯及其代表作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狄更斯。狄更斯出身贫困,十分熟悉英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情节细腻感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也是公认的他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卫曲折艰辛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的一生道路了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D俄国现

171、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理是俄国文学从模仿走向独创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3、关于“世界的文学”一目,主要讲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即现代主义文学,建议教师讲清:(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征第二工业革命的完成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

172、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写某一固定的物;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语言无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2)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法国剧作家罗曼罗兰反对战争、支持苏联、参加反法西斯的群众运动,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作家德莱塞,代表作美国的悲剧,突破了

173、美国文坛的传统。尽管现实主义是人类文学史上生命力最强的创作方法之一,拥有一系列文学大师和经典,但它的辉煌毕竟属于19世纪。20世纪以后,历史的重心逐步转向悄然崛起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这个历史性交替的转变过程中,在现实主义作家的营垒中,分化出一批结合现代主义手法的大家。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位较多使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并负重伤,还曾短暂赴华报道日本侵华战争。他的代表作是老人与海。作者那“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的生存信念,给人以一种深刻而带有悲怆意味的人生启示。4、关于“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主要讲述了以高尔基和鲁迅为主要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

174、。学生在语文课中的学习很多,指导学生联系学习即可。5、关于“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一目,主要是讲述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建议教师讲清:(1)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中期,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后,大规模的战争逐渐停止,世界各国都步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展开。这次科技革命比以入任何技术革命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远,特别是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影响着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与渗透。(2)多极化世界中的文化走向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

175、突飞猛进使得各国文化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冷战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与多元方向发展,每一种文化都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传媒手段的进步,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所带来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又推动了全球意识的产生和加强。在这过程中,不同文化传统是走向融合还是走向冲突,在西方思想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普遍主义文化观。这种观点把西方的社会模式视为普遍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价值体系最终为世界文化所认同。简单地说,全球化即西方化,其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在全球化问题上的体现。另一种是多元主义文化观。这种观点认为,冷战结束后,各种冲突更加激烈,全球的政治的

176、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和民族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基本价值观念和信念的差异则是冲突的主要根源。二、美术的辉煌课标要求: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浪漫主义美术: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印象主义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凡高向日葵;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思想者;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当代美术:杰克逊波洛克3、第十号,徐悲鸿奔马。理解19世纪以来各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

177、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对比各美术流派的特点;请同学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个艺术家之所以留下传世之作,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有的艺术家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1、关于“浪漫主义的狮子”一目,主要讲述浪漫主义美术,建议教师讲清:(1)浪漫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178、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2)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在艺术上,他是一位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的大师。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

179、人民极大的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在这次大搏斗中,画家真正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在这幅画中。这幅画描绘了当代的题材,有着真实的生活氛围,他把群众作为主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角色。浪漫主义绘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2、关于“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一目,主要讲述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建议教师

180、讲清:(1)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2)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出生于法国东部小镇勒南。库尔贝主张现实主义,他说:“现实主义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他的代表作品石工、筛麦人、路遇等,都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现实生活写照。库尔贝的杰作石工是社会最底层劳动大众的真实写照。(3)印象画派产生的原因和

181、基本特点19世纪后半期,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4)印象画派的代表人和代表作品早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

182、染,水的波浪系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晃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日出印象展出后,受到社会的公开攻击。那位以“印象”来讽刺这幅画的喧噪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本来是以此指责莫奈“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可是这个名称从此竟彪炳画史,变成了极富号召力的光辉符号。在“印象主义”一词中,贬义内涵已消失殆尽,尽管当时展厅上的70幅画连一半也没有卖出去。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3、产生了后期印象画派,他们反对印象画派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重视自我的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3、关于“毕加索与立体派”一目,主要讲述了以毕加索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美术,建议教师讲清:(1)现代主义美术的概念、出现的原因和基本特点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它出现的原因是: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

184、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艺术家们敏感地关注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由此造成了一些新问题;同时他们深受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更多的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他们又具有用现代美学成果和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2)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现代主义美术最有影响的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作为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以亚威农的少女一画完全颠覆了过去具象写实的传统

185、手法,亚威农是巴塞罗那一条妓女街的名称,画中呈现五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人物扭曲变形到几乎难以辨认,只能从中依稀认出五个女体的存在。这幅画说明画家受到了非洲原始木雕的影响。格尔尼卡壁画,反映的是在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极为愤慨,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4、关于“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一目,实际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主义美术的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美术也突出表现了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表现形式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绘画材料种类繁多;充分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具体依照

186、教材了解即可。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如摇滚乐。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

187、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教学建议:1、关于“浪漫的乐章”一目,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

188、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

189、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B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被称为“歌曲之王”。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

190、,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C舒曼。舒曼,是德国作曲家。自幼爱好文学,音乐,但是母亲强求他学了两年法律。为了急于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把自己手吊起来练琴,致使手伤而改攻作曲。加之为婚姻之事的长期苦斗,使舒曼一生的大部时间为一种痛苦的幻觉和恐怖的心理所折磨,患上严重的精神病。舒曼的钢琴作品集中表现了许多日后成为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风格的特征。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

191、情亲切。描写人和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是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着重于复杂心理活动的刻划,体现出感情的无尽丰富、美妙和力量。2、关于“民族乐派音乐”一目,主要介绍民族乐派,建议教师讲清:(1)民族乐派的出现及特点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

192、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2)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A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

193、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B德沃夏克。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

194、。他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时候他来到布拉格,开始了音乐学习,后来成为捷克国家剧院乐队的中提琴手。l873年,他的爱国主义合唱作品赞歌的演出成功,促使奥地利艺术部给于他经济上的补助。然而他最初在音乐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勃拉姆斯的提携。勃拉姆斯极力推荐德沃夏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作曲家,而且还说服了一家德国音乐出版商出版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奏和斯拉夫舞曲。这使他有条件去欧洲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获得了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职位。 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自然而优美的特性,他在欧洲很快出了名。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邀请他去作院长。这次美国之行产生了他作品中最杰

195、出的两首名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的第9首交响曲。所谓新大陆,又称新世界,指他客居的美国。但是,作为一个捷克作曲家,他是不会去写一部美国作品的,作品充满了他身居异国而怀念故乡的情绪。曲中采用了美国印第安民谣及黑人灵歌作材料,以他的民族性手法并经过加工和整理而成的,带有捷克风格。在纽约演出时好评如潮,取得很大成功。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交响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同样具有浓厚的捷克风格。 对故乡的热爱使德沃夏克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3年后,他回到祖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3年后,他在布拉格去世。 德沃夏克留下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多种创作才能。

196、9部交响曲、14首弦乐四重奏、许多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协奏曲、4部清唱剧、5首交响诗、11部歌剧和大量声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中,民族主义情感和古典主义的结构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代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关于“音乐的变奏”一目,主要讲述了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1)印象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

197、歧与差别。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象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在使

198、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2)表现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一种相悖于印象乐派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的音乐流派。表现主义,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的直接表现。在抗衡着印象主义客观性的同

199、时,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共性特征。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勋伯格,生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家境清寒,曾在银行当小职员。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后来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1933年勋伯格流亡到

200、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纳粹提出强烈的抗议。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3)新古典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中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派和思潮,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风格发展过程。新的美学观念和音乐思维层出不穷。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音乐流派。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

201、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美(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新古典主义最典型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缪斯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诗篇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的宗教题材,在音乐上则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并以现代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的音乐风格。4、关于“风靡全球的摇滚乐”一目,建议教师讲清: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

202、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

203、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同一般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歌曲有以下几大特点:它多半以12小节为单位,加以反复,而一般流行歌曲则以8小节、16小节为单位,或坚守一首歌32小节的模式;从节奏上看摇滚歌曲则是以早期布吉乌吉每小节8拍发展而来,它的重音在后半拍,对贝斯的重视超过鼓;从和声中看,摇滚歌曲多半用变调而少用7个全音,它不是用最引人的旋律来打动听众,而是用强调精神与感觉,用延长音的效果来“扩大知觉,解放自我,并发觉世界”。摇滚乐突出的标榜吉他和电子乐器的乐队风格,将乐器触弹成跳动式的合奏,并在间奏部分制造出即兴演奏的乐句。吉他手的和弦奏法仿效爵士吉他的奏法,多强调第1至4弦的音质。偶尔还变

204、化音调,制造出回响和破坏性的效果,在吉他独奏或结束时通常会特意强调单弦奏法。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

205、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教学建议: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

206、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2)电影的发明阶段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

207、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3)电影的发展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的转变过程。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

208、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亚洲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1)电视系统的研制成功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出现的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少数

209、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

210、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

211、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

212、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