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从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入手,了解秦汉至明清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2通过了解秦汉至明清对外交往的史实,深刻认识中国的朝贡制度。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秦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2)民族关系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
2、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思维点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而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修筑长城,目的是阻止北方匈奴南下。但在修筑过程中,滥用民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秦始皇的措施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2汉朝的民族关系(1)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面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西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设护
3、乌桓校尉(3)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思维点拨客观评价和亲政策(1)汉初在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2)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民族交融。(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史料一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侯、千人。属官,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问题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在今两广地区,秦朝设置哪些地方行
4、政机构进行管理?提示中央官职:典客;典属国。地方机构: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史料二诏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中国历史资料汇编问题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提示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等。作用: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秦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军事征伐: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南下等。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5、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政府政策:采取安抚政策,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进行管理,安抚两广地区的夷、越等族。(3)政治措施: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地方设立郡县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将偏远的夷、越等民族纳入国家统一管理。(4)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5)交通及边疆: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的南下;修建通达全国的驰道,开凿灵渠。针对训练1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历代政府都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秦朝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A典客、典属国B大鸿胪C南海郡 D西域都护
6、府解析:选A秦朝时期,政府在中央设立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故选A项。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A灵渠 B阿房宫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解析:选D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故选D项。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隋朝的民族关系管理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概况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
7、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2唐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交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2)边疆管理: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思维点拨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宋朝的民族关系
8、(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趋势: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史料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
9、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问题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提示 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交融。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唐朝也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
10、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民族间较少战事,和平交往是主流。(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边疆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册封: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针对训练1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祗膺宝图,抚临四
11、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A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B民族政策影响深远C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来往D实行怀柔四方民族政策解析:选D材料中“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体现的是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隋唐两朝都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到唐太宗时臻于完善,主要包括羁縻州府统治、德化政策、和亲政策、武力征伐四个方面。这些民族政策的主要影响是()A巩固了君主专制体制B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C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D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B唐太宗时期采取的各项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和平相处,促进民族交融,故选B项
12、;材料与君主专制体制无关,排除A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安史之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削弱,排除D项。知识点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元朝(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政策: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3)举措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
13、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边疆管理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同时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3)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
14、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4)册封管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5)“改土归流”: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辨析比较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3)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
15、、赋税、宗教。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情境探究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史料元朝以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土司制度。土司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自有法令,对属民生杀予夺。雍正四年,鄂尔泰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雍正帝全部批准,并实授他云贵总督官职,以提高其威望和事权。鄂尔泰一面招抚,一面用兵,设置官厅,派出同知,办理民政。对于土司本人,自动交印的,厚加奖赏;对顽抗者严行惩罚,没收大部分或全部财产。增设绿营军、增添驻防军。将过去土司进贡的数额作为定额,平均摊到田亩中征收,一般不增加当地人民对中央的负担,削除了土司一层的盘剥。雍正四年十一月
16、,他到最先实行的地区贵州长寨,沿途“招抚逃亡,给牛予种,按口赈粮,民皆欢集”。下令疏浚清水江,使黔、桂、湘三省物资得以较顺利的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及其作用。提示 原因:土司制度妨碍了国家统一,阻碍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安定;最高统治者支持。作用:改土归流,由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减轻民众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途径与方式(1)生产斗争促进交融:如三国时,南方越族
17、同汉族共同开发江南。(2)阶级斗争促进交融:如西晋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共同反抗西晋的暴政。(3)社会改革促进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采取的封建化政策。(4)和亲及册封促进交融:如两汉时的和亲政策,唐代的册封政策、明清册封藏族地区宗教领袖、清朝满蒙联姻等。(5)国家统一促进交融:如隋唐时国家统一强盛,少数民族纷纷来中原学习,元代大统一,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等。(6)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促进了交融:如秦汉对边疆地区设郡县行政机构进行管理。针对训练1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
18、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强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解析:选A材料中“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体现的是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稳定及交融,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解析:选C元朝的宣政院以及宣
19、慰司的设置意味着西藏被纳入中央管辖,明清两朝沿袭这一行政管辖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B、D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汉朝陆路交通: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思维点拨汉朝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要注
20、意到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3隋唐时期背景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陆路商业: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技术: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海路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问僧等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4两宋时期(1)背景: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2)概况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5元朝(1)元朝通往欧洲
21、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2)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马可波罗行纪。6明清时期(1)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思维点拨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1)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2)明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3)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闭关自守。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
22、本质情境探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演变趋势史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问题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提示 政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影响:促进了对外友好交往,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唐朝的繁盛。史料二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
23、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批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问题史料二体现了清朝怎样的外交政策?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提示政策:由“敕谕”可知,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外交(或朝贡关系),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趋势:由汉唐开放逐渐走向明清闭关自守。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
24、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
25、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针对训练1. “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开辟。一直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宋朝时期,海路交通发达,恢复了唐朝时期的旧路,开通了到朝鲜半岛、日本新航路的城市是()A广州B扬州C登州 D明州解析:选D宋朝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朝鲜半岛、日本的航路,故选D项。2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上表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C借此强调政权
26、的权威性和合法性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解析:选C虽然明知长颈鹿是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当作朝贡之物,而皇帝也厚加赏赐,这说明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同,以强调明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故选C项;朝贡贸易更多的是带有政治色彩,并不是为了扩大对外交流,排除A项;长颈鹿是朝贡到明朝的,而非宣扬国威于域外,排除B项;长颈鹿是作为“祥瑞”进贡的,不是为了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排除D项。思维脑图要旨聚焦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3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7、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4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学史明智展情怀材料展示材料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思维升华新丝路、新机遇、新未来中国古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通道,又是文化思想交流
28、的桥梁,通过丝绸之路,增进中外双方了解、联系和友谊,西方物种、佛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外传,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只有对外开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步。学以致用1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解析:选C依据材料“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袭扰”并结合
29、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故选C项;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重视西域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与郡国体制有关的信息,排除D项。2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等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A物种交流之路B商贸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解析:选C从材料中“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等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故选C项;A
30、、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教材问题再思辨1读教材P61“史料阅读”:史料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设问唐朝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是什么?鸿胪寺的职责是什么?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有哪些?提示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政府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职责:负责宾客接待礼仪。表现:通过册封、会盟等,开展友好交往;设置羁縻州,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2读教材P62“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设问明朝修建长城是否完全阻隔了长城内外的交流?说明你的理由。提示没有。理由:明朝政府在长城附近的辽东、宣府、大同
31、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3读教材P64“史料阅读”和“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史料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东夷列传设问后汉书与“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在印证汉代与日本交往的史料价值有何不同?提示后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其史料价值更高。二者对印证汉代与日本交往,可以多源互证,相互补充。课程延伸关注教材的广度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基本国情。历史上,秦朝建立了
32、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包含了境内多个民族,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再度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经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对峙时期,到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历史表明,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其间出现短暂的分裂,各民族之间也曾发生过战争,但统一和团结是主要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停止。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在历史上,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经济的交流互补、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羁縻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其
33、最早的使用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中说:“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当然,羁縻政策就比较宽泛,保持朝贡关系也是一种羁縻。历代的羁縻之策也有所不同,汉朝的属国、南朝的左郡、唐朝的羁縻府州县、明朝的羁縻卫所以及明清在西南一带的土司,都是羁縻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就是同一个王朝,中央政权对不同区域、民族的羁縻控制也有程度上的不同。羁縻往往既体现因俗而治的一面,也体现其与中原体制一体化的一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治理方式,并逐渐被直接的行政管辖取代,或在改土归流的政策中与中原的行政管理实现一体化。迁移应用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34、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戎狄蛮夷的消失B华夏文明优于周边民族C汉民族已经形成D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材料“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A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B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C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增强D民族关系受理学影响解析:选C从材
35、料中可以看出,金人认为自己和宋人一样,都是“中国”人,金自称“中国”的同时,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外,这表明在宋与金并立的时期,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在增强,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A文化差异消失B疆域非常辽阔C国家实现统一 D民族交融加强解析:选D材料“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体现出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四
36、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突厥愿意归附,唐太宗除将突厥十万户内迁到中原地区之外,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设置羁縻府州。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率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唐太宗在突厥族设置羁縻府州取得成功以后,又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就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据材
37、料中“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率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等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唐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官员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世袭;官员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有较大的自治权力。(2)作用:有助于唐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助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