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028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综合测评(十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测评(十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这表明英国()A力图保持欧洲大陆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2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本质上()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

2、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31925年,英国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接过“安全保障”的旗帜,推动德国出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签订莱茵保障公约。这表明当时英国()A综合实力急剧增长B实行传统均势外交政策C加大对德国的约束D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4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给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B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5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

3、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C首创了暴力革命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6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家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7截至1925年4月1日,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

4、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苏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A战争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苏联模式完全确立8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允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等小规模私有经济存在,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趋向宽容B国民经济的发展颇具不平衡性C经济政策适度兼顾了本国实际D私有经济成为社会的必要补充91922年,一个村庄的农民与当局发生冲突,烧死了20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五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A甘

5、地主义不适应印度的国情B甘地对非暴力运动的执着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10墨索里尼于1935年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这说明()A西方列强殖民竞争白热化B已有世界政治格局被打破C北非地区沦为欧洲殖民地D非洲民族独立缺乏国际支持11对于战后德国殖民地问题,根据巴黎和会条约,法国得到多哥和喀麦隆;比利时得到部分德属东非;而英国则得到纳米比亚、部分德属东非等。这意味着一战后()A世界殖民体系日益巩固B美国继续主导殖民体系C非洲独立运动初步发展D旧有殖民体系得到维护12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以

6、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这主要说明()A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B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C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D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13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但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变化()A有利于英国在欧洲战场上作战B表明美国实际上已与苏联结盟C代表着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7、D与德军发起西线进攻密切相关14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被建立起来。这表明()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15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B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C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

8、时最迫切的事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人们的看法改变了,他们认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

9、,都没有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材料二下面是小李同学归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遗留问题给世界埋下了新的危险种子【示例】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参战人员共死伤约三千万,另外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数超过一千万。(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2)运用史实说明结论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请参照示例,选择除示例外的一个观点,为其提供相应史实。(8分)172021浙江金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影响了俄国革命的进程,为在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

10、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指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策略原则。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二列宁曾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喘息时机”,同时认为人们应该在这短时间里“认真地、长长地吸一口气”。关于新经济政策,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苏维埃政权遇到“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下被迫实施的政策。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摘编自英杰弗里霍斯金俄罗斯史(1)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思想。(6分)(2)阅读材料二,你更侧重哪一种认识?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9分)

11、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摘编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二甘地的计划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各地罢工396次,参加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民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摘编自孙中山在南

12、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21年4月1日)(1)根据材料一,说出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际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简要评价。(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

13、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6分)综合测评(十七)1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参与任何的同盟或集团,将自己置身于欧洲结盟浪潮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英国在欧洲各国之间协调斡旋,保

14、持欧洲大陆大国的势力均衡,A项正确;“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主要针对欧洲大陆,不是世界,故B项错误;“光荣孤立”与美国无关,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仍实力强大,并非无力插手欧洲事务,故D项错误。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趁机夺取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原来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日本首相的演说本质上是为了掩盖日本的参战意图,故B项正确;“德日矛盾的激化”只是表象,并非日本参战的实质,故A项错误;“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不属于本质,“力图保护东亚和平”只是日本掩盖参战意图的借口,并非其真实目的,

15、故C、D两项错误。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均势外交政策。材料“英国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推动德国出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签订莱茵保障公约”反映了英国扶持德国、制约法国的均势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一战后英国的综合实力并不是急剧增长,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扶持德国,不是加大对德国的约束,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英国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故D排除。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材料“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给中国的观点”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故A项正确;巴黎和会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弱国外交形象,当时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没有实现,故B项排除;当

16、时与会的英法等国主张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故C项排除;巴黎和会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故D项排除。答案:A5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据材料信息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但不代表社会主义民主已经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农兵联盟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故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并非首创暴力革命,故C项错误。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排除C项;苏俄没有放弃建立社会

17、主义公有制经济,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和分配的信息,故排除D项。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依然尖锐,所以租让给外资的企业较少,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B项正确。1925年苏联并未处于战争中,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且苏联模式此时尚未完全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36年苏联宪法允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等小规模私有经济存在,这说明苏联政府考虑到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殊性。故C项正确。答案:C9解析:A项

18、观点不准确,因为印度虽然最终不是通过民族独立战争获得胜利的,但正是甘地领导的一系列斗争,才迫使英国承认印度独立;B、D两项虽符合史实,但没有揭示本质;C项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正确阐释了印度资产阶级要求独立但在反殖民斗争中态度不坚决的史实,故选C项。答案:C10解析:本题考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本质。据材料“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可知,英、法并没有支持埃塞俄比亚独立,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法等国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不能体现西方列强殖民竞争白热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意大利的侵略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故C项错误

19、。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的世界殖民体系。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战后德国殖民地由西方列强瓜分,其实质是西方列强全球实力的调整,未改变殖民体系本身,旧有殖民体系得到维护,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一战后美国并未主导殖民体系,B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C项排除。答案:D12解析:本题考查慕尼黑阴谋。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为了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满足了“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并且“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这反映出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即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故选D项。题

20、干主要反映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而不是德国要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在慕尼黑会议上“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非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利益不一致,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外交政策对欧洲战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德军发起东线进攻背景下作出的,当时英国仍拥有海上霸权,现金购买、运输自理有利于英国,故A项正确;美国当时没参战,也没与苏联结成同盟,故B项错误;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在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才逐渐被放弃,故C项错误;德军发起西

21、线进攻是在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据材料“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被建立起来”可知,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国际发展大势,故C项正确。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苏都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制度与组织,没有体现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因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尤其是国家利益的矛盾加剧,关系急剧恶化,“永久”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15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会议。材料“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

22、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表明美苏主导雅尔塔会议,其主要原因是美苏实力空前强大,C项正确。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故A项错误;战后世界格局核心是美苏对峙,故B项错误;结束二战是当时最迫切的事项,故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人们的看法改变了,他们认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没有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来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可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给出的示例,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第一架飞机,一战时,飞机就被应用到了战争中。一战中化学武器的应用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但化学武器的应用客观上也推进了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17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之中,列宁关于革命思想的转变,主要是指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它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

24、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2)材料二中的两种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结合当时的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展的特征来进行具体的论述,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答案:(1)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它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2)侧重解读:三年国内战争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由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侧重解读:新经济政策利

25、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如实行粮食税、恢复商品贸易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18解析:第(1)问,“理由”据材料中“高明得多”“印度的力量”来回答;“实际原因”应结合印度与英国的实力对比、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来分析回答。第(2)问,要辩证评价,结合材料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及罢工次数、参加人数来认识其“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中“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决定停止”及所学知识来认识其“消极

26、”作用。答案:(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民族力量的强大。实际原因: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与英国相比各方面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起义的失败。(2)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得出初期军事力量不足;根据材料“丘吉尔

27、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得出英国优先考虑本国传统势力范围,罔顾盟国整体利益,此外需结合这一时期法西斯国家对英国的空袭、海战进行完善补充。第(2)问,根据材料“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并结合诺曼底登陆,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的史实进行分析。答案:(1)原因:初期军事力量不足;优先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2)意义: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苏军和英美盟军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