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524.56KB ,
资源ID:1059691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596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致青春:纺织女工是怎样炼成的.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致青春:纺织女工是怎样炼成的.pdf

1、致青春:纺织女工是怎样炼成的打开文本图片集1968 年秋,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三十一棉)接收了一批由市政府统一分配进厂的中学毕业生共 760 人。他们是 1966、1967 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年龄在 1820岁。大批中学生进厂后,给职工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 年参照下乡返沪知青可以顶替进父母单位就业的政策,由上海市纺织局统一安排,下乡返城知青顶替工共 979 人加入三十一棉的职工行列。于是,这些中学生青工和下乡知青顶替工就成为 1960 年代后期至1980 年代初期三十一棉青工队伍的两支主力。从中学生到纱厂青工,他们的职场经历可以概括为闯七关。三十一棉的前身是 1958 年挂

2、牌的公私合营上海杨浦棉纺织印染厂,它由三家华资纱厂(申新五厂、申新六厂、荣丰二厂)合并而成。对于 1968 年被统一分配到三十一棉的“老三届”中学生来说,她们对棉纺织厂是完全陌生的,进厂成为她们人生的重大转折。平平是黄浦区 1966 届高中毕业生,她回忆称:“1968 年 8 月当我接到分配进上棉三十一厂的通知书时,我不是很激动。当时我想等运动结束后再参加高考,我的理想是考医科大学。所以我没有在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去三十一棉报到,而是拖到 9 月份,我才到三十一棉报到,从此成为一名纱厂女工。”闵茗是南市区 1966 届初中毕业生,“1968 年 8月,我拿到分配通知书,被分配进上海国营第三十一棉纺

3、织印染厂。但我没有一丝喜悦。在我的人生志向中,压根儿就没有纺织这个行业。我的亲友、熟人没有一个人与纺织行业沾边。但是我已没有其他选择了。1968 年 9 月,我按照分配通知上的要求,花了一个多小时,横跨南市、黄浦、虹口、杨浦四区,到三十一棉办理报到手续。我们这批学生被安排在群集厅的会场集中,有好几百人。”当时,这些加入三十一棉职工队伍的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地区,他们要融入纱厂劳动环境必须经历一番前所未有的艰苦磨炼。第一关:眼快、手快、脚头快前纺车间分四道工序:清花、钢丝、并条、粗纱。闵茗回忆,“前纺车间是大型棉纺织厂整个生产流程中工序最多、危险程度最大的车间。俗称大老虎口的清花间、小老

4、虎口的梳棉间都在这里。而粗纱工种是前纺车间最好的工种,完成产量指标就能早关车休息(一般有半小时左右),工作环境也比其他工种好些,花衣毛和粉尘比较少。”袁文说:“前纺车间有四道连续工序,每班的产量须供应下一道工序加工,因此,每班这四道连续工序的产量只要留存一定余量,保证连续生产不脱节就可关车停产。不能积压,否则会影响质量。细纱间的生产是连续不停的,是要开车交接班的。”因此,细纱车间挡车工的操作节奏更快,紧张程度更高。当班时,机器一般持续运转,挡车工的吃饭、上厕所都受到限制,只能轮换去,人手紧张时难免会顾不上。傅莹回忆,“当班时的紧张程度难以想象。上厕所也不能停机,要找人替换,为了抓紧时间生产,我

5、上班时不喝茶、很少小便。”“当时吃饭只有半小时,买饭要排队,时间很紧。我感到去食堂吃饭太花时间,就自己带饭。吃饭前把饭盒放在茶桶上焐热;如带饭的人多,来不及焐热饭,就用开水泡饭,坐在空筒管上吃饭。”车间里的一切生产设施都是根据产品生产的需要设置:恒温、恒湿、通风、采光。挡车工的巡回操作伴随机器运转的声响节奏,按规定的巡回路线、步速,完成规定的操作动作。雪珍回忆说:“布机车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保持在 2830。夏天不开窗。我上班时都是穿短袖单裤,一双塑料凉鞋,冬天去食堂吃饭就披一件旧棉袄。夏天有时冷泵坏了,车间里温度高达 3334,又闷又热,还有些臭味。”“我开始一进车间,闻到浆过的纱有一

6、股浆糊味道,就想呕吐。晚上,车间的每台织机上开着两盏日光灯,巡回操作,眼睛很疲劳,我的视力很早就不行了,要戴 100 度的老花眼镜,现在是350 度。”机械噪音的影响也很大。车间工作环境噪声很大,相距一米说话就听不清,只好做手势,吹哨子。长期嘈杂的工作环境使噪音性耳聋成为纺织女工的常见病之一。女工是纱厂一线工人,工种主要有挡车工、落纱工。挡车工的工作是个人分片巡回操作,在持续行走中查看高速运转的纱锭或织机,快速处理故障。当班时的挡车工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手眼并用,快速完成操作,每天的工作极为疲劳。1972 年,20 岁的傅莹从三十一棉技校毕业分到织布车间。她回忆,“我们每走一圈巡回的路线、速度都

7、有严格规定,必须眼快、手快、脚快,要求四个手指并拢从右向左平摸布面时,眼睛必须顺着小手指边移动,凭肉眼观看、手指触摸来检查有无坏布,有问题须及时关机处理,没有的话就要立即转身检查对面的布机,就这样不停地手摸、眼看、脚走,一圈圈巡回、检查、修补坏布。我在布机车间时,女工巡回挡车原来是 24 台布机,后来扩大到 32 台。扩台后,纺织局规定的布机操作法照旧不变。我们的工作量就增加许多。”“由于织布用经纱、纬纱,经纱上浆后,有时会粘结成块,夹带灰尘、回丝,排列不齐,因此在巡回时必须及时将粘结的经纱刮开、除去灰尘。来回的梭子有时也会损坏经纱。一般情况下,我们巡回一圈还可以闭闭眼、抬抬头、伸伸腰。但忙起

8、来往往就顾不上了。有些问题需要专人协助处理。当时织机的车头举白色牌子表示一匹布已织完,要卸换;举红牌表示有机器故障,需要机修工处理(1 名机修工管 200300 台);举黄牌表示出现坏布,需要小组长帮助处理。工长根据举牌的颜色快速安排处理。其他车间下班红绿灯一亮,就可以下班了,织布间则不行。如果出现次布,即使下班红绿灯亮了,挡车工仍必须处理完次布后才能下班。”在当时,挡车工的巡回操作在形成工作法后,单项操作按秒计时,配合动作的组合刻板划一,必须一丝不苟、循环往复。知青在下乡 10 年后再进厂时,一部分人已 30 岁左右,要适应挡车工岗位操作就更不容易。伊梅回忆,1979 年她顶替进三十一棉时已

9、 28 岁。“据说有的车间主任认为我们年龄大,学不好,不想要我们。”她分到加工车间,主要工作是接头,“师傅当时 40 多岁,她告诉我要三快:眼快、手快、脚头快。为了多练习接头动作,我在家时右手食指也套上接头的套子,有空就练习,动作熟练了,接头速度就提高了。我在全厂青工技术比赛时拗筒子接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的拗筒子接头速度在三十一棉是打破纪录的。她认为,这份工作和在黑龙江大田劳动很不一样。在黑龙江干活也很累,但冬天是农闲。做纱厂看上去是轻纺行业,实际上很累。后来这些经历过农村艰苦磨炼的知青也成为三十一棉的生产骨干。当时,完成一落纱的关车时间一般为十来分钟,落纱工每人平均要做二三十只纱锭的拔

10、、套、放、包,每个单项操作都必须是一次性的,没有时间再做第二遍,因此每人的操作都必须达到相当熟练的地步,而且在关车的十几分钟里,人人几乎都不能有片刻的歇息,要全力以赴、相互帮助、越快越好。闵茗回忆,“落纱工每人每班粗略估计要掮600900 只纱,积累起来就是将近 2000 斤!遇到缺勤人手不够,三个人就得干四个人的活,那种辛苦真是没法说。我没有想到,大街上的宣传画上常常见到的一只手臂上托着许多雪白棉纱、作为纺织女工形象被呈现的,竟然是粗纱落纱工。”摆纱属于男工岗位。袁文也是顶替进厂的知青,他说,“刚进三十一棉,我分在二纺车间做摆纱工。学习 1 个月,5 月底正式上班,是上大三班。支数不同的筒子

11、重量不一,一个班的用量也不同。摆纱工的工作量是按吨位计算的。我的工作是将前纺做好的粗纱筒子摆到细纱车顶部(约 2 米高)。当时粗纱筒子约 3 斤/只,一插板放 15 只筒子分两排,约重 45 斤。个子矮的人操作有些吃力。装筒子的车是四轮铁框推车,一车筒子约 10 个插板,重量 500 斤。从楼下的前纺装好一车筒子乘电梯到二楼,再推到车间。一个班头我要推十余车,工作不太紧张,但是个重活,很累。推纱的男工不论年龄,有些人一直要做到退休。1982 年有个摆纱工(原被定为四类分子)平反后,立即要求调换工作。有人病假时,他的工作量就由别人顶半个班,一个班就顶不下来。当时加一次班只有匕八角钱。”袁文回忆,

12、“我们男工也会接断头,一般女工不让我们接,因为接得不规范,织出的布就有问题,会影响质量,而且还能查出是哪部车纺的细纱。”第二关:昼夜颠倒翻三班第二关是运转班,俗称翻三班。女工对运转班普遍感到过度劳累,日常进餐、睡眠紊乱,夜班的疲劳尤其难以适应。做运转班以三周为一个循环周期,一般要连做 6 个早班(含一个晚早班)、6 个中班、7 个夜班,有时一个月也会遇到做两个轮次的夜班,就要做十几个夜班,一般青年对连做 7 个夜班都难以适应。闵茗每天上班要换两辆公交车,穿越四个区。“夜班要连续做七天,感觉非常漫长,昼夜作息颠倒,人体的生物钟完全处于颠倒一正常一颠倒的循环。而且,岗位的工作量基本是满负荷的,如果

13、完全按操作法做,七个半小时里是没有空闲的,你必须围绕着机台不停地巡回,按部就班地操作。每当两条腿实在走不动的时候,我就在车头放回花的箱子旁边靠一靠接接力。”雪珍回忆,轮到连做 7 个夜班时,“晚上 9:30 时我很想睡觉,但必须去上夜班;夜班下班时,我总是先睡在厂里的公铺,睡起后再回家,当时住宿舍每个月只要 6 角 8 分钱。而且我一上夜班就脸色发黄,所以每次轮到做夜班的第一天,我总是吃不下饭,几天下来刚刚有些习惯了又要翻班了。”伊梅说,“上夜班时我常看见有女工到厕所打个盹。当时觉得挡车实在太累,尤其是夜班实在吃不消。有了孩子后家务事多,自己身体也不好,这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只要不做夜班,随便让

14、我做什么我都愿意。”“文革”后一些回城知识青年分到厂里进车间做三班,都感到太累,有的表示就是倒痰盂、扫地,也不愿进车间工作。”1980 年 1 月,三十一棉的四班三运转开始实行,闵茗对当时的感受至今难忘。“实行四班三运转后,即早、中、夜各做两班,再休息两天。对比原来的大三班的七个夜班,女工们真有翻身得解放的欣喜。”第三关:用心揣摩天天练青工是纱厂生产第一线的生力军,加班、竞赛的主体,由车间的测定员对女工进行考核、记录成绩。粗纱车间的闵茗回忆,“车间和班里的领导对产品质量也抓得很紧。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频繁举行各种操作技术测定,既有质量要求,又有速度要求,经综合评分后再分成四级,即:优级、一级、

15、二级和三级,三级为不合格。若测定为三级,测定员小先生会天天盯住你,督促你反复练兵、测定,直到合格为止。我们这批差不多同期进厂的小青工,因为挡车时间短,技术水平还不稳定,自然就成为小先生重点关心的对象,三天两头让我们练兵,还不定期地让我们关车后在班组内外进行比赛,我们都感到有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学苦练,用心揣摩,几次比赛后,多数人的操作测定成绩得到提高、”平平当时在细纱车间,“当时车间对挡工的操作测定很严格,每人要管几条弄堂。巡回时,走几步必须要同头看,要做的动作毫不含糊。测定员只要往你的弄堂前一站,就是查到你,如不合格要扣分。”1970 年代后期到 1990 年代前期,三十一棉的全厂劳动竞赛

16、主要有五次。19891992年厂团委每年在团员青年中开展评选“十佳明星”活动。闵茗说,在 1970 年代,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分配进厂,团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配合党政领导,直接抓青工教育。基层团干部是小脱产的,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团的工作。早班下班后,团支委们没有一天能够直接回家。当时厂里生产任务很重,我和团干部们在前纺关车(还没到下班时间)后,就分批带领团员和青年秋极分子,到后纺车间参加义务劳动,常常要超时劳动一二个小时,非常辛苦。菁菁是 1981 年进厂的中学生,她回忆,当时厂里每年都有操作评比。为了提高接头打结的熟练程度,我总是抽空天天练,下班后留下来练习断经、断纬操作。当时车间有两台练兵车,

17、我一般早班、夜班下班就自己去练习,大约半小时。还在家里自己练习打结。第四关:融入班组集体运转班的小组是车间的一个小社会,一股是男女按性别进行岗位分工,彼此朝夕共处,亲近熟悉,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之间的友情胜似家人。平平回忆说,三十一棉各车间女工的籍贯各有不同。细纱车间是本地人、无锡人多;织布车间江阴人、常州人多;加工车间苏北人多。老师傅都有些同乡观念,但他们愿意帮助徒弟,不在意你是不是同乡人。1968 年我们这批学生进厂时,人数较多,班组一般十余人,我们这批学生约 4 人。此前进厂的青年一般被称为“老青年”。车间同事之间一般同班组的、上班同路的、工种搭档的、班头一样的人员接触机会较多,更熟悉一些

18、。厂里的男工找本厂女工谈恋爱、结婚的较多。三十一棉每月 20 日发工资,对到年龄退休职工,规定当月可以做到 10 日回家,当月仍享受全薪。所以 9 日这天,将要退休的职工在丁作结束后就戴上大红花,班组职工敲锣打鼓与他一起绕车间走一圈。第二天,车间工会带着退休证(放在镜框内)、礼物(伞或枕套等)驱车送到退休工人家中。也有些班组开欢送会,大家一起喝茶、拍照。后来平平调做常日班,她忆及,“厂里的常日班是另一种工作环境。有揩车,平车,还有机修工,日班里的女工一般是辅助工。受男工的影响,她们相互之间谈笑时,也会说些粗活,口音也有学苏北腔的。”同事之间节假日也就近有些走动。袁文说:“厂里同事之问的称呼,较多是按共事时彼此的年龄互相称呼,尽管后来各自身份有变动,做工长、科长、书记、厂长,但原来的称呼仍不变。”“班组有一长五员(生产组长、宣传员、治安员、生活员等),工会互助金,每人一次性出 10 元,就可加入互助会,经班长同意。可凭卡借钱。最多 50 元,还款方式可以扣工资,也可以还现金我在班组工作 3 年,同事之间利用业余时间互助。如有两家工人翻造房子,在前期准备工作时,我们青年人利用业余时间帮他拉砖、木料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