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扶贫要立足于扶志扶智李科萱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扶贫思想。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在扶贫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文化扶贫在扶贫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开展精准脱贫以来,文化扶贫、文化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需认真总结精准脱贫工作经验,按照“扶贫必先扶志”的要求,对文化扶贫再认识、再思考、再深化,破解文化贫困的羁绊,通过加强精神层面帮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意志和信心,彻底摆脱精神思想的贫困,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一、文化扶贫工作的成果和不
2、足文化扶贫是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早在 1993 年 12 月,国家就建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将文化扶贫纳入到整体扶贫工作之中。充分利用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开展了“万村书库”工程、“手拉手”工程和电视扶贫、送戏下乡、报刊下乡等工程,实施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精准扶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按照总书记关于“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的要求,文化战线进一步调整扶贫方向,积极跟进扶贫工作,制定规划,动员力量,深挖潜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将启民智、扶民志納入到扶贫整体工作中,促进贫困人口改变贫困意识,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树立脱贫致富信心,使扶贫的
3、针对性更强,精准扶贫更准。虽然文化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繁荣了贫困地区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的信心。但总体而言,文化扶贫仍然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还不显著,也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扶贫工作组织的足够重视。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除了外部客观因素外,文化扶贫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一)思想认识上,把文化扶贫工作看成是文化部门的事,与本地区本部门承担的脱贫工作没有直接或密切的关系,因而不主动考虑、主动研究、主动参与;从文化部门自身而言,也没有跳出文化部门的窠臼,也认为文化扶贫就是文化部门的责任,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更不好要求其他部门来参与帮助。(二)组织
4、领导上,由文化部门独自开展工作,其他部门和单位基本不参与或没有必要参与。由此造成了文化扶贫队伍单一薄弱,力量不足。(三)扶贫内容上,都是文化部门自身工作所能提供的。比如建设“万村书库”,开展“手拉手”“报刊下乡”、文化“三下乡”等活动。这些文化扶贫内容都是基于文化部门的资源而实施的,即我有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文化扶贫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些问题,从根源上讲是文化扶贫工作与整体脱贫工作相脱节造成的。这些年来,文化扶贫在文化部门的圈子里打转转,没有成为扶贫脱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扶贫成为文化部门独家的自娱自乐,文化扶贫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二、对文化扶贫的再认识要使文化扶贫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对
5、文化扶贫有全面的认识,对文化与贫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从全国开展文化扶贫之初,就明确了文化扶贫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以人为本,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然而在具体实施文化扶贫过程中,文化扶贫就成为文化部门一家的工作了。这与我们对文化理解偏差是有关系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体现人群特质的文化存在。贫穷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存在,是贫困人口群体精神活动的反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内涵不只是文化知识、科学技术
6、。而且还包括思想观念、奋斗精神、社会情怀等精神领域的内容。所以我们开展的文化扶贫是整体文化的扶贫,绝不仅仅限于文艺、图书、采编等文化部门的工作,限于乡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扶贫,进行送书、送戏、送电影是必要的,但不是重点,重点是改变贫困群众的贫困思想和贫困意识,改变贫困文化。文化贫困突出体现在精神贫困和素质贫困两个方面。从精神层面看,贫困群众由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剩余的消费品,没有更多的支出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他们的精神领域就是地域和传统的宗族、习俗、宗教等,精神产品十分缺乏,社会主流的、更广泛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接触的很少。从素质层面看,贫困群众由于贫困,缺少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很少走出
7、去参加社会活动,因而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相对低下,形成素质贫困。精神贫困与素质贫困导致了贫困群众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失败或被淘汰,使他们难以有勇气面对挑战。必须有外部的帮助,他们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因而文化扶贫必须着眼于精神贫困和素质贫困,立足于志智双扶,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优势,促进他们精神脱贫、文化脱贫。三、贫困文化的特质长期的贫困以及奋斗的失败,使贫困人口群体在精神层面和观念上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文化特质,比如怨天尤人,不思改进。总是把自己的贫困现状归于社会或环境因素造成的,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因而也就认为在外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改变
8、的;其次,天命注定,安于现状。可能是曾经努力过,但没有成功,转而认命,是老天爷不让自己致富,因而就不再去做新的尝试;还有抵制新思想,坚持旧规矩、旧习惯。这些人不愿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担心新观念的影响,坚持传统的老规矩,坚持陈规陋习,宁愿贫困,也不愿改变;加上知识贫乏,能力较弱,使他们很难适应各类一般性的工作,即便是组织上给找了工作,也坚持不下来。这些思想状态,这些文化特质,使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禁锢在贫困文化之中难以自拔。一个地区的文化对这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如果思想文化不改变,即便是因脱贫攻坚而改变了物质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也会由于他们的文化特质而再
9、次陷于贫困。思想不脱贫,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会使人陷于贫困,再坚实的脱贫成果也会丧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在精准脱贫中,只注重从经济角度脱贫,缺乏同步的文化脱贫,即便是达到了脱贫标准,但难以巩固,极易返贫。如果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致富的积极愿望,缺乏勤劳奋斗的行动,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仅仅靠外部的条件是不可能稳定脱贫致富的。所以能否脱贫,能否致富,文化起着基础作用,也就是说人的精神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造成文化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因素,一方面
10、是人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富裕起来的是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贫困地区往往集中在边远地区,资源贫乏,自然禀赋较差的地区。说明地理环境十分重要,起到了基层性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富裕地区也有贫困人员,也有好吃懒做,缺乏奋斗精神的贫困户;而在贫困地区,也有依靠自己创业率先富裕起来的人。同处贫困村,有贫困和富裕家庭之分,同样的家庭条件,也有贫富之差;同样受到项目帮扶,但扶贫的效果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农村地区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客观环境只是基础性的作用,而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正如战争胜败的因素一样,物质条件是基础性的,而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贫困户能
11、否彻底脱贫,或脱贫成果能否得到巩固,关键在于脱贫户本人,在于脱贫户的思想文化,在于脱贫户的主观努力。精准脱贫,物质帮扶是基础,文化脱贫是根本。从历史角度看,富裕户之所以走上了富裕之路都有共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观念新,信心足,有能耐。观念新,就是想致富、要致富、敢致富,具有强烈的致富思想,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怕别人议论纷纷;信心足,就是敢作敢为,不怕失败,能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有能耐,就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有见识,适应社会能力强,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胜利。而这三条都是文化脱贫的内容,文化脱贫必须围绕这三方面进行。今年全国就要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农村也同步全
12、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巩固脱贫成果,使全体贫困人口走上致富之路,文化建设必须同步跟上。我们讲,离开文化的脱贫不是真脱贫,而缺乏文化的小康是残缺的小康,不稳固的小康,更不是真正的小康。文化扶贫是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组织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要充分认识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致富奔小康上的重要作用,用更大的力气开展农村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四、采取全方位措施,把文化扶贫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脱贫是各级组织的重要职责,是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更重视贫困地区经济上的脱贫。通过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
13、设,从物的条件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思想不脱贫,就缺乏内生动力,即使建起了好的物质条件,贫困群众不努力、不勤奋,好的物质条件不充分利用,群众还会很快返贫。所以脱贫离不开文化扶贫,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小康更离不开文化建设。脱贫工作必须与文化扶贫紧密结合,使精神和物质建设一并进行,才能确保真正脱贫,才能确保脱贫得以巩固。文化脱贫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做好文化扶贫工作,需努力做好四个结合。(一)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习总书记讲:“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总书记的这些至理名言是我们脱贫工作的法宝
14、。我们脱贫工作队不但肩负脱贫,同时也是思想扶贫的宣传队,文化扶贫的工作队。我们要在日常的脱贫工作中,做好对贫困群众思想教育、思想启发、文化传播、观念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起内生动力。例如陕西省潼关县创办脱贫攻坚讲习所,通过对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提高了脱贫干部的工作水平,调动了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激发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还组建了脱贫攻坚宣讲团,深入全县各村(社区)集中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活动,用身边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凝聚广大群众脱贫攻坚共识,激发广大群众自我脱贫的动力等,对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都有直接作用。(二)
15、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些年国家对贫困地区脱贫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项目扶贫,通过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项目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有些项目在建成后会出现因管理或经营不善而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比如为贫困村修建的蔬菜大棚,建好后由于农民种植不科学不规范,使种出的蔬菜无法进入市场,还有的乡村加工企业因管理不善和技术不达标,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脱贫攻坚和解决相对贫困人员中,项目建设一定要与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教会贫困人员技术和管理,并且用市场经营理念教育他们,使贫困人员不但学会管理和技术,而且树立市场经营的理
16、念,具备创业的能力。(三)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人员交流,在实践中励志治愚。存在决定意识,要使贫困人口转变,必须打破原有的贫困文化形成存在的环境,使贫困人口换个环境,通过新的生存环境,改变他们的原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上亿的农民工离开贫困家乡来到沿海打工,一方面解决了他们和家庭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也转变了他们原有的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得以提高,这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员今后的工作创业奠定了基础。所以对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在现阶段组织贫困人口到外地打工,不仅仅是脱贫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破解贫困文化的方式。他们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工作,会在新的环境中形成新的观念和思想,改变原有的贫困
17、文化,对于他们摆脱贫困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组织派遣扶贫工作队、公务员、志愿者等到贫困乡村、贫困户里,结对子、交朋友,宣讲新的政策,讲解新的脱贫办法、介绍新的理念,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通过长期持久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新的思想,促进他们转变观念,实施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帮助贫困人员搞好种植、养殖、经营等,促进他们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坚实。(四)乡村治理与思想引导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有效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
18、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从当前看,广大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受经济及教育水平等因素限制,绝大部分居民法律基础淡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权威没有得到很好树立。与此同时,乡村人情关系复杂,家族、宗族、宗教观念根深蒂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难度很大。在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一定要与脱贫攻坚相协调,依据文化扶贫的方式,加大对贫困群众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对贫困群众思想引导,充分利用和发挥育德育人,以德树人的作用,教育群众学法、信法、守法,破宗教除迷,破除陳规陋习,使贫困乡村不但脱贫致富,而且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参考文献:1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
19、贫问题研究.2“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3百度百科 文化词条.4汪三贵,胡骏民,徐伍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5胡刚,郑全安.贵州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机制创新研究,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智库时代,2019 年 52 期.6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 2016 年 7 月 20 日.7杨荣,贺万军.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为例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 年 04 期.8颜婧,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究J.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戏剧之家,2020 年 08 期.(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