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前预备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突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表现。这场巨大的变革在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西周以来的井田制,随着生产力的新发展趋于崩溃;政治制度上,主要是维系原有社会秩序包括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分封制及相关的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盛行;阶级关系上“士”这个阶层非常活跃。“士”原是贵族的最底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担任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
2、的家臣。春秋后期,上层贵族普遍腐朽末落,只有士还能保持有传统的六艺术知识。到战国时期各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如废除世袭制度,推行官僚制度,士的需要急增,于是从平民中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当时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改革,迫切需要选拔各方面的人才。选拔的对象主要就是士。有作为的君主敬重士,有些大臣也注意留心发现人才,向国君推荐,有的士一旦得到君主赏识,就能平步青云。因此就出现了布衣卿相和“礼贤下士”之风气。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办学,许多平民子弟经过学习,获得一定知识,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进入统治阶级阶层。这样,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具有相当力量的以
3、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代表当时不同阶级、阶层、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宣传自己的政治、学术主张,攻击反驳不同的及对立的主张,互相辩论。“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学术文化的极大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的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儒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儒,最初是指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办事的人。孔子在不做官的时候,他的生活就主要依靠“儒”的职业来维持。孔子和当时只会办些简单的事混饭吃的“儒”有所不同,他除了
4、通晓奴隶主贵族养生送死的礼节外,还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关心政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这一派的儒,人才多,势力大。因此,后来“儒家”就成了孔子这学派的专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之所以能够勃兴,首先是因为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主张改革,比如减轻剥削压迫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第二,他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仁” 、“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等针对了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末落的发动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人民的现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具有朴素民本思想和希望社会和谐发展意识,这是孔子思想中特别宝贵的部分。在今天,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另外,儒家特别重视教育和宣传,这也是促使儒家思想
5、传播,推动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儒家学派不墨守成规,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调整、充实、发展,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如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调整就是典型 表现。课堂同步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2 “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A 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B 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C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D 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3 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6、B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C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 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4 儒家经典的“六经”不包括A 诗经 尚书 B 礼易C 乐 春秋 D 论语 孟子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A 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C 使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普及D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荀子既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同时也积极吸取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他主要吸取了哪些学派的合理思想 A 道家 法家 B法家 墨家 C道家 墨家 D阴阳家 道家二 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材料二:古圣人以人之性恶,
7、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礼义之化也。 以上均摘自荀子. 性恶材料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劝学(1)材料一提出的是什么观点?和谁的主张是对立的?(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荀子认为才能怎样改造人恶的本性?(3)荀子衡量人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提速训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8、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同上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9、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发展趋势如何?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推行过那些思想文化政策?(3)如何评价西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选科准备概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他们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前预备选择题1A 2C 3D 4D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B 2A二 非选择题3.(1)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2)依靠君主的权威,法律的制裁,礼义制度的约束,后天的学习和教育。(3)是否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礼义制度和法律。不能。因为这些礼义制度和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其中,
10、许多内容是损害被压迫阶级利益的。提速训练(1)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 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西汉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3) 秦朝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独尊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选科准备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还提出“德治”和“礼”的学说。孟子把孔子“仁”和“德治”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要让百姓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这样才能使政治安定。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这就是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孟子强调社会分工和等级秩序,提出“五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他们都主张“仁”,认为对人民应当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对今天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仍然有现实意义。还有,孟子认为到对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来说,人民的作用最重要。充分看到人民力量的重要,这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