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812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第三专题 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版)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乐观的精神。2. 预习内容:人物档案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潮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

2、改革弊政的要求。作品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评价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相关背景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是作者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苏轼被贬,是被谏官李定等人诬为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至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因而内心不平,借诗文以发感慨。诗人在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并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他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壁”,“借地抒情”,先后写下赤壁赋后赤

3、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相关知识: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是风靡两汉文坛的文学样式,后世不少评论家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赤壁赋之“赋”,不同于诗经中“赋、比、兴”之“赋”,诗经中的“赋”,是一种表现手法。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挚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宾语前置诵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壬戌(rn )(x ) 余音袅袅(nio ) 扣弦(xin )

4、渔樵(qio) 愀(qio)然 匏(po)尊 举酒属(zh)客 造物者之无尽藏(zng)也 倚歌而和(h )之 歌窈窕(yo)(tio)之章 少(sho)焉 嫠(l)妇 冯(png)虚御风 酾(sh)酒临江 横槊(shu)赋诗 桂棹(zho) 杯盘狼藉(j) 相与(y ) 枕藉(ji)主旨领悟赤壁赋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显示出了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行文脉络1段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夜游之乐)。2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的悲凉萧声(乐极悲来)。3段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悲情缘由)。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因悲生悟)。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乐悲乐)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

6、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

7、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文言实词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缓慢运行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习俗(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

8、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9、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10、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

11、水与月乎(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5其(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文言句式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

12、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倒装句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固定结构、成语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沧海一粟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1.理解重点字词,探究特殊句式

13、,翻译文段。2.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夜赤壁的景色?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泛舟者心情欢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作者以“望美人”既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同时更主要表达的是表达对理想的终生追求。“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

14、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第二段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明确: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此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低徊悲凉,凄切婉转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4.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夜,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15、? 讨论明确: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客人”的话在此处也可以认为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写“客人”对人生的感触,也可认为是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

16、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5.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你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是如何认识的? 讨论明确: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主要的感情是喜悦的。苏轼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

17、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的某些言语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直接从文章中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当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他这种观点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绝对化地看待问题,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道理。尽管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诵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一、诵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七月既望 望:名词,月满为望,指

18、农历每月十五日。(2)苏子与客泛舟 泛:动词,飘浮,这里指“乘”的意思。(3)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4)少焉 少焉:副词,一会儿。(5)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缓慢运行,今义多指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6)白露横江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 动词,笼罩。 (7)纵一苇之所如 副词,任凭。动词,往。(8)凌万顷之茫然 动词,越过。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虚:动词,凭空,凌空。“冯”同“凭”,乘。“虚”,太空。(10)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世:动词,遗弃尘世。(11)击空明溯流光

19、名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动词,逆水而上。(12)渺渺兮予怀 渺渺:形容词,悠远的样子。(13)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所思慕的人,今形容美貌的女子。(1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我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2)举酒属客。译文:我端起酒杯劝客人喝酒。 句式特点:省略句(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星和牛星之间缓慢运行。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4)凌万顷之茫然。译文: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句式特点

20、:定语后置(5)渺渺兮予怀。译文:我心中的情思十分悠远 句式特点:主谓倒装(6)客有吹洞箫者。译文:客人中 有位吹洞箫的二、诵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形容词,忧愁凄怆的样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语气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吗”。(5)山川相繆 繆:同“缭”,连结,盘绕。(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攻克,攻下。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21、8)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连词,表并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9)举匏尊以相属同“樽”,酒杯。致意,引申为劝酒。(10)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片刻 ,形容生命之短。(11)托遗响于悲风 名词,指洞箫的余音。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 句式特点:被动句。(2)固一世之雄也。译文:本来就是盖世的英雄豪杰。 句式特点:判断句。(3)而今安在哉!译文:如今又在哪里呢?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三、诵读课文第4、5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盈虚

22、者如彼 形容词,满。形容词,亏,缺。(2)而卒莫消长也 终究 增长(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竟,简直。(4)取之无禁,之不竭 代词,代指自然美景。(5)客喜而笑 而:连词,表修饰。(6)相与枕藉乎舟中 动词,枕着垫着。相当于“于”,介词,在。(7)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变亮。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而又何羡乎!译文:还羡慕什么呢?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译文:(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句式特点:省略句。(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译文:这是大自然无穷的

23、宝藏啊。 句式特点:判断句。五、反思总结,构建知网 “文言文阅读”中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句整理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两大类,分为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

24、为“哀自(哀叹自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介词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为介词宾语时,往往要将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例如: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2.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将介词(以、与等)的宾语前置。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3.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为介词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亚父南

25、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另外,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还有以下几种情况:1.“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2.“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3.“自”字解释为 “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举贤以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4.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六、作业: 1.完成伴你学配套作业; 2.背诵默写课文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 aspx? ClassID=30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