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_,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_,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
2、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_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响(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_,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构图解史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战: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_的北伐,均告惨败。和:辽朝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关系战: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_。和:双方最终达成和议。2财政危机(1)养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
3、,导致军费_,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_,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轻巧识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三个“三”(1)三个着眼点:“兵”“权”“钱”。(2)三冗:“冗官”“冗兵”“冗费”。(3)三个突出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相互牵制;重文轻武,加强监督。温馨提示 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4、,行政效率低下。(2)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_”失败。2主要内容:加强国家对_、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3目的:富国强兵。4作用(1)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_,增加了大笔收入。(2)消极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_,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知识拓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法: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
5、: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将兵法:把各路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保甲法:把农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兵农合一。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材。知识点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史称南宋。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_”战绩卓著。3宋金关系(1)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
6、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2)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_”,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知识点五辽与西夏1辽朝(1)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2)辽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3)职官设置:分为_。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温馨提示契丹族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的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部族及政权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2西夏(1)建立
7、: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制度:基本模仿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3)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知识点六金朝入主中原1活动地区与生活方式: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政权与入主中原(1)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_,也称上京。(2)1125年,金灭辽,1127年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3)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温馨提示 金之所以迁都燕京,是因为燕京是战略要地,便于控制全境
8、及南下攻宋,而且文明程度较高。迁都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社会进步;也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的朝代定都北京提供了更好的基础。3政治制度(1)特点: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2)猛安谋克制度的主要内容: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温馨提示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4金朝的盛衰(1)“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
9、”。(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知识点七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政权的建立与扩张(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_”。(2)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_地区。2元朝政权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1271年,_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3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修筑驿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_
10、。(2)行省制度内容: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_。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_;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管理_地区。(4)北庭都元帅府、_;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5)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_。5元朝的民族关系(1)蒙古族和回族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回族: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
11、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_的前身回回。(2)“四等人制”: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_、色目人、汉人、南人。(3)民族交融: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构图解史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归纳升华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温馨提
12、示四等人制这种不公平的民族等级制度不仅对广大人民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而且使多数人对元朝的统治心生厌恶,使统治区域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从而给元朝的统治带来不利影响。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术前沿史学新论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该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
13、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思维激活材料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阶级影响的视角认识其局限性。考题研析例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题模板 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河北大学教授王曾瑜: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
14、民贫,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力运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就是积弱宋朝的治国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的方面。史料二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一因为他有惠政及民,在饶州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他从邓州调任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道请留,朝廷特准他留任。后调往杭州,邓州百姓在他创建的花洲书院建生祠祀之。“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北宋在治国方面“得分”和“失分”的表现,北宋通过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也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5、。(2)史料二描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渗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探究(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治国“得分”“失分”的表现,“失分”的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中描述的情景说明了什么?历史解释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其利弊(1)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利弊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虽改变了唐末五代武将跋扈、兵变政移的状态,但也因文官不懂军事而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虽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形成冗官局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虽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有效
16、地镇压地方叛乱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事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正确认识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与和议(1)从战争的性质来看:辽、西夏、金对宋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财富,所以战争是非正义的。(2)对辽、西夏、金来说:和议使自己得到了钱物(或岁币或岁贡)。(3)对宋朝来说:和议暴露了政府的腐朽和无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经济负担。(4)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和议使双方结束了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使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繁荣了经济。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极作用变法
17、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探究点二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术前沿史学新论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
18、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维激活材料从行省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方面探讨行省的作用。考题研析例辽建国后,皇帝按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猎,朝中官员随行,并于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其中夏捺钵主要在庆州境内诸山或炭山等地,与南北面诸大臣共议国事;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与南北面大臣共议国事及接受外使朝贺。捺钵制度 ()A说明辽帝国保留了草原习俗B说明辽朝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固C反映出辽代并没有固定的都城D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解题模板 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
19、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镇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余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何必令外面权臣借大名分,窃大威权,以恣横于东南哉? 摘编自程钜夫论行省史料二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
20、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时至元朝中后期,行省已不敢擅自裁决大政,必须咨请朝廷都省批文而行事。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解读(1)史料一介绍了元朝行省创立的原因及过程。(2)史料二介绍了行省制实行之初的弊端及解决办法。探究(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实行的背景和行省的性质。 (2)据史料一,概括行省制实行之初的弊端。据史料二,归纳元朝因此采取
21、的措施。 历史解释1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1)特点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治制度。(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2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中央与地方势力达到平衡
22、。(3)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4)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家国情怀元朝的历史贡献(1)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3)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4)对外关系上,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课题随堂演练1“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
23、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崇文抑武 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2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3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
24、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4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40年南宋取得郾城大捷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5续通志选举略载:“辽初官职,多由帐院所选,不设科举保荐之法。”金史选举志载:“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辽史百官志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表明,辽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25、 ()A笼络统治北方汉族的需要B治理燕云十六州的需要C借鉴中原农耕文明的需要D建立蕃汉二元体制的需要6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说明元朝()左、右丞相不花(蒙)忽鲁不花(蒙)史天泽(汉)耶律铸(契丹)平章政事塔察儿(蒙)王文统(汉)赛典赤(回回)廉希宪(汉)左、右丞粘合南合(女真)阔阔(蒙)张文谦(汉)张启元(汉)参知政事商挺(汉)杨果(汉)A. 汉族地主是重要统治基础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题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2(1)文官财政禁军(2)军政四监司(3)崇
26、文抑武3(1)内部动乱知识点二1(1)燕云十六州(2)屡战屡败2(1)直线上升(2)重叠知识点三1(2)庆历新政2农业4(1)富国目的(2)负担知识点四1临安2岳家军3(1)岁贡(2)世为侄国知识点五1(1)耶律阿保机(3)南、北面官2(2)北宋知识点六2(1)会宁府(3)中都3(1)猛安谋克4(1)大定之治知识点七1(1)成吉思汗(2)东欧2忽必烈4(1)驿站(2)行省较高(3)吐蕃(4)宣慰司(5)台湾5(1)回族(2)蒙古人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考题研析A史料实证提示(1)“得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封建统治。“失分”:宋初集权,削弱
27、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形成“三冗”局面,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失分”原因: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一味维护中央集权。(2)说明:范仲淹不仅具有坚韧不拔的改革精神,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探究点二考题研析A史料实证提示 (1)背景:元朝疆域辽阔;元朝武力征服南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性质: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也是地方行政机构。(2)弊端:行省专权,危害大。措施:行省群官议政、专官提调、族种交参,加强了行省内部的分权和相互牵制;中央直接掌握各级地方机构的官员任免考核,限制了行省的人事权;中央设地方监察机构直接加强对行省的监察监督;行省区划注重犬牙交错、以
28、北制南,防止地方割据称雄。课题随堂演练1解析:材料“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强调了事前的防范和权力的制约,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采取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并彼此制约,故C项正确。崇文抑武、强化皇权和控制地方只是北宋政治特征的某一方面,故排除A、B、D三项。答案:C2解析:由材料“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可以看出,无官职记录的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地位,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世家大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宰相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宋代科举制功能的变化,且宋代是科举制完善时期,“功能弱化”的说法明显
29、有误,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材料中王安石主张的大意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所用。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故B项正确。答案:B4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民族政权既并立又有存亡变化。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故B项错误;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故C项错误;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的解读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项。答案:D5解析:辽朝作为一个落后于汉族的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科举制,“以汉制待汉人”,体现因俗而治,说明其主要目的是笼络统治汉人,故选A项。B、C、D三项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答案:A6解析:表格中丞相、参知政事等官职的任职人员中,汉族人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汉族地主是元朝重要的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故B项错误;汉族官僚并不把控中书省权力,元朝中枢机构由蒙古贵族把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中枢机构官吏任职情况,没有提及地方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