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程下小学品德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策略.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756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小学品德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小学品德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小学品德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小学品德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策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程下小学品德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谈论:今天这节课真恼火,有个学生节外生枝,提了个问题,大家争论了半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这明显是没有把握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进了“无目的”的误区。小学品德教学和谐处理“预设”和“生成”的策略有哪些呢?一、实施“预设方案”时,要把握“生成资源”在新课改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喜欢按自己的“预设”走,一旦出现“预设”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生成资源体现了学生的真实的想法,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稍纵

2、即逝的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案例 1】小学品德与社会六下祖国属于我们教学片段:师:在理想卡上,请同学们写上自己的理想,然后把理想卡贴在黑板上。(学生写完后,纷纷上台把理想卡贴在大大的“心”里。)师:非常好,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的理想卡贴在黑板上了。接下来请几个同学上台来,面对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准备好没有?师:好,请你来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生 1: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汽车设计师。师:非常好,可是当一名汽车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想过没有?(这时就有学生马上站起来提问这个同学。)生 2:汽车设计师需要有非常好的数学功底。师:对。生 1(轻轻地说):我不行。生 3 问:汽车设计师需要较好的

3、美术功底。生 4:汽车设计师需要有创新精神。师:对,同学们的提出的问题你准备好了没有?(这时生 1 已经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师:你的理想是好的,但由于平时你比较贪玩,所以把学习给落下了,你说这样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生 1:(抬起头望着老师)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时全班师生一起鼓掌)上述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数学功底”、“美术功底”和“创新精神”都是汽车设计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这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发自内心的提问。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在备课中是无法预设的。老师充分利用这个生成资源,循循善诱地引导生 1 从内心找到自己与理想的差距,激发他的学习欲望

4、。这时生 1 的反应是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回答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回答获得全班师生的掌声,这时的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设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敏感的老师抓住了这个机会,变偶发的生成资源为教育良机,使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把握“生成资源”时不要完全游离了“预设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最多的还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尽可能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生成”时,不能完全游离“预设”,否则

5、将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良后果。【案例 2】小学品德与社会六下放飞和平鸽教学片段:老师在教学“中华之剑”模块,讲到中国人民海军时,插进了清朝当时的北洋水师的有关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第一次听到清朝时期,中国还有一支如此强大的海上舰队。同学们都提议要老师讲一讲有关北洋水师的相关内容。这位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北洋水师的网络材料,因网络资源容量大,一时收不了场,下课铃声响了都没有结束。同学们不高兴,学习效果不好。这个案例中,老师就没有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偏离了“预设”的目标而收不回来,其实北洋水师这个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课余去探究。可见,没有预设就没有

6、秩序,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预设也就没有确定性。为了在把握“生成资源”时不会完全游离于“预设目标”,教师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教学预设的重点与可能出现的情况。具体来说,教师的预设不仅要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它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三、促使“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新课程下的品德课,能使“生成”更精彩,教学过程就需要老师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应适应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预设”开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课堂的动

7、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平衡。【案例 3】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小手拉小手课堂实录片段: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急急地来上课,忘记带课本了。谁能借老师用一用呢?生 1:老师,我借给你。生 2:老师,用我的师:好的,你的借给我用一下,谢谢这位小朋友。师:刚才老师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帮助老师,老师感到非常地快乐。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呢?同学们又是怎样帮助你的?生 3:老师,那天我忘了带铅笔了,是我的同桌借给我的。师:那你谢谢她没有?生 3:我当时就说谢谢,她很开心,我更高兴。师:对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吗!生 4:老师,有一次体育课我忘带跳绳了,也是我同

8、桌借给我的,我说谢谢,他还说,不客气。师:对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应该主动伸出双手去帮助,有了互帮互助,我们的学习生活就更快乐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正因为在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地进行教学。细看案例 3 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就不难发现老师精心安排的“预设”: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乐于帮助人”,用“今天老师急急来上课,忘记带课本了,谁能借老师用一用呢?”来引导小朋友逐步进入课堂情境。而后又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同学们又是怎样帮助的?”等等,这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谈话交流中生成的资源,培养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资源。关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只有在巧妙“预设”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及时有效地重组,即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