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685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主张由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的是A“仁者爱人” B“法不阿贵,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考点:战国时想。A项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来的;B项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来的;C项是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来的;D项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荀子提出来的。2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仁政”思想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

2、人感应”学说【答案】D考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根据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符合题意。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3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下列儒家思想中,应该继承发扬的是A“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B“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C“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

3、,以尽其伦”【答案】A考点:儒家思想。A项强调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该发扬;B项强调顺从关系;C项强调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D项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去人欲的思想,都是糟粕。4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答案】C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说明汉文帝反对厚葬、重服,主张薄葬,不穿贵重衣服,也就是提倡节俭。5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

4、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答案】C考点:百家争鸣。根据对材料阅读分析,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结合“百家争鸣”所学,分别体现了“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无为、寡欲” 体现的是道家的主张。故选B。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因此ACD均与题意不符。6“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答案】B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主要考察教材知识

5、的再认再现能力。材料的意思是“真正的圣人,不会太过斤斤计较,以严格的要求来衡量每一个人,所以在他看来,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圣人。”B正确。7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宋明理学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程朱理学,一个是陆王心学阶段。程朱理学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王阳明提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成成为圣贤,朱熹

6、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他们的共识是B。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 C D【答案】A考点:明清批判思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问题中“新的历史条件”是指新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出现,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两项符合题意,两项内容显然是“旧的历史条件”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9某

7、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朝【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正确;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正确;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 C正确。10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

8、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考点:四大发明。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处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时期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本题选择C项。项错在发明雕版印刷术的人、B错在活字印刷;D项错在局限于官方。11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

9、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扩大了原料A BC D【答案】C考点:四大发明。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正确;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2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 同文字”的变化,反映出 汉字成为成熟文字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中华文明走向衰落 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A B

10、C D 【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由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多样化到秦朝“书同文字”即形体的统一,反映了秦代建立统一帝国的内在要求,所以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两项说法错误,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成熟,同时文字的统一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错误。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

11、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求善而不存真 D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A考点:古代科技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B、C三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A项正确。14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注重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并加以创新。右图为齐白石的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继承与发扬的中国画传统是A风俗画 B工笔画 C文人画 D花鸟画【答案】C考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中的画

12、有绘画也有书法,还有诗作,因此 是文人画。1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 B论语 C庄子 D离骚【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文学。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可知是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知是离骚的特点。故选D项。16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13、答案】A考点:古代的文学发展的特点。汉赋、唐诗以文人作品为主,宋词来自民间,文人的词作也大量流传民间,适应了城市市民生活的需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通俗文学小说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见,从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故选A。BCD均不符合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的特点1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地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京剧艺术的特征。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

14、人物,排除A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18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B考点:魏源的海国图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这涉及政治制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海国图志对当时的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所涉

15、及。分析选项: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表述错误,不是“主要内容”;C项是对题干信息的曲解;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夸大嫌疑,不符合史实。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9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答案】C考点:戊戌变法。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清末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AB项内容中的两位皇帝时中国的外交关系上还没有出现材料中所说的“国耻”,D项的宣统帝并没有实行过变法力强的行动,故答案选择C项。20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

16、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树立孔子权威 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 D减少变法阻力【答案】D考点:题干材料反映了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当时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D项。A项是形式,排除;不是否定君主制度,而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C项是作用,故排除。211916年,李大钊在民彝杂志创刊号上发文称:“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

17、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所以,“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可见,当时李大钊主张A应彻底否定儒学 B移风易俗应先行C批判儒学之糟粕 D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答案】C考点:材料信息“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说明李大钊从儒学障蔽“民彝”、阻碍民主共和政治实施的角度,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批判。“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又说明李大钊能够辩证地看待儒学,而非彻底否定儒学,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排除。 22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

18、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号召民众反对君主立宪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 B C D【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从材料提供的时间“1902年”可排除选项、,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项本身说法错误。所以应选C。23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利于中国

19、传统文化的复兴【答案】B考点:新文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所以答案选B。24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C推动

20、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答案】C考点:抓住材料信息“新精神”、“庶民”“劳工主义”可以推断李大钊演讲的主题为宣传十月革命胜利,进而分析其目的为推动国人为向苏俄学习,C项为最佳选择。ABD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故排除。第二部分(主观题)25(18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21、,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2分)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6

22、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4分)及其依据。(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2分)(1) 【答案】目的: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2分)角度:俭以治国、俭以持家、俭以修身。(6分)(2)观点:个人与家庭提倡节俭;国家应该尚奢(4分)依据:尚奢可繁荣地方经济;尚奢消费可扩大就业;尚奢可增加他人收入(任意回答两点即可)(4分)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考点:该题考察古代到近代消费观的变化,与今天的提倡节俭相呼应。(1)材料一看出尚俭的目的是维护“礼”,既维护等级秩序,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从治国、 治家及修身的角度论述了尚俭的重要性;(2)考察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

23、力,材料主要 从家和国家阐述俭的态度,“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 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可知个 人与家庭应提倡节俭,而国家“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即应该尚奢。其依据材料可概括 为扩大就业、增加他人收入、繁荣地方经济等,此观点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26(20分)不同的思想认识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时代要求,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贽反对用德礼刑政把“千变万化活泼之理,而执之以为一定不可易之物”,要求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他反对礼教的虚伪,还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

24、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一一撷其实、咀其华,融会而贯通焉,则虽欲歌舞之,乌从而歌舞之?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 191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思想产

25、生的经济及文化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所提出的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6分)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使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历史背景。(6分)【答案】考点:李贽的思想;启蒙思想;维新思想。(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不难发现李贽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看法,即反对三纲五常,崇尚自然之性;认为人皆有私,主张发扬人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是明末著名思想家,结合明末时代特征可以直接归纳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即经济上,工商业兴盛,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维护专制统治。(2)材料中文字“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乌从而歌舞之”可知梁启超主张据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吸收

26、西方进步思想,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与创,反对一味学习西方和一味鄙视外邦知识的做法。依据材料中时间特征“1916年”,可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朝川济世魏和他的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材料二顽固派骂:“李鸿章、丁汝昌直用以夷变夏不止。”丁汝昌还被送一个“丁鬼奴”的绰号李鸿章感叹道:“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掣肘,遂致一事办不成。” 刘大椿、吴向红科学社会文化材料三近代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

27、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互联网材料四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 ,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未完成的启蒙【答案】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特点和原因。(1)的 第一问要从材料一中分析当时中国人的保守落后,第二问要从材料二 中分析顽固派的阻挠。(2)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西 文化的碰撞。(3)的原因有两点,据材料分析。(4)的原因分 析要高度灵活,从政治背景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