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金华十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其中第3题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好想把日子过成诗,以爱为主题,幸福为背景,思考为主线,微笑为韵角,以日月星辰、雨霜雪露为载(zi)体,想象和幻想为延伸,让生活充满美妙的旋(xun)律。B. 王勃不囿于一般饯别文章的窠(k)臼,以跌宕(dn)之笔述志言情,典故烦多但贴切达意,气势充沛而语约意丰,展示了抑扬深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流露了真情实感。C.
2、 鲁迅先生除了歌颂从容地辗转于枪弹攒(cun)射中的中国女性,展示她们的勇毅和干练,还着(zho)力抨击了屠戳学生的段政府、为虎作伥的文人以及冷漠麻木的庸人。D. 酿酒好手仇国腾不会忘记他走进金华酒厂的那个下午:光着膀(bng)子的工人们挥舞铁锹,将一堆堆冒热气的酒曲(q)拌上糯米,蒸锅底下流出如泉水般清澈的液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知识。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结合字义进行辨析。平时读书应读准字音,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本题考的都是课文中的词语,基本功扎实的同学还是很容易选出正确项的。A项,“韵角”的“角”应为“脚”,这里“脚”指非生命物体的支撑部分或最下面或最后
3、面的部分,“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载体”的“载”正确读音为zi,“载”字表示载物、承载、又、有的意思时读zi。如:载歌载舞(又、有之意)、载客(承载之意);“载”字表示记录或年的意思时读zi。如:刊载(记录)、一年半载(年),这里是“承载”的意思,“载体”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故A错误;B项,“跌宕”的“宕”正确读音为dng,“宕”在这里是放纵,不受拘束的意思,“跌宕”意思有:1.性格洒脱,不拘束;放荡不羁。2.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乐曲起伏。文笔有致。“烦多”的“烦”应为“繁”,“繁”是复杂;繁多的意思,“烦”一般表示苦闷、急躁,这里是指典故繁多的
4、意思,故B错误;C项,“着力”的“着”正确读音为zhu,“着力”,zhu l可解释为尽力、用力,一般口头用语等。“屠戳”的“戳”应为“戮”;“戮”,拼音为l,有“屠杀”的意思。戮力,合力,并力,如“同心”。此外,还有羞辱、侮辱之意,如戮民、戮辱等。是汉语词汇,拼音为l,有“屠杀”的意思。戮力,合力,并力,如“同心”。此外,还有羞辱、侮辱之意,如戮民、戮辱等。“戳”,读作chu,本意是指用锐器的尖端刺击,也指用硬物尖端触击,还指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这里是屠杀的意思,用“戮”,故C错误。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是孔子、曾子、子思这一系早期儒家谱系的传人。
5、【甲】孟子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面对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毅然起而“辟墨”。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乙】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贼”的主张,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止。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丙】此外,孟子
6、“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舍我其谁B. 举止C. 经过D. 风起云涌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文明城市创建,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金华少年文明说”以说童话、唱童谣指出生活陋习,劝阻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礼仪新风。B. 今年高考语文命题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青年的爱国精神,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C. 城市
7、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明自信具有深远影响。D.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督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答案】2. B 3. A 4. D【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解答本题要注意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
8、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连词、介词的正确使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尽管词语考查范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A项,“舍我其谁”是一个成语,是指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这里指面对咄咄
9、逼人的墨家,孟子敢于抗争,不退让,和服语境,故A正确。B项,“举止”指姿态和风度;举动。结合上文“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应该用“举措”,“举措”指举动;措施使用正确,故B错误;C项,“经过”:1.经历的过程。2.从某处过。这里指经历“墨家的宣传及实践”的过程,使用合乎语境,故C正确;D项,“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这里指墨家“革命”声势浩大,使用正确,故D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标点符号相关的知识。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这里主要考点号
10、。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句号: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问号: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叹号: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逗号: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如何分辨标点符号在引号里面还是外面,先看相关口诀: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
11、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2、间接引用: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分两种情况。(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本文甲处就属于这种情况。A项,甲处引文为间接引用,引语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所以引号里的句号应放在外面,故A错误。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
12、.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A项,成分残缺,缺了介词“以”的宾语,“以说童话、唱童谣”后加上“的方式”,故A错误;B项,语序不当,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青年的爱国精神”应在“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的前面,“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与“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青年的爱国精神”互换,故B错误;C项,偷换主语,“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
13、依据”的主语是“城市文化遗产”,不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只有主语一致的时候才能省略主语,主语不一致的时候不能省略主语,这里可以在“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的前面添上“城市文化遗产”,故C错误。故选:D。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中国传统的美意识,_。当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时候,其美意识是形而下的,即以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才能得到那种“莫见其形”“莫见其功”“莫知乎其所穷”的“至乐至美”的时候,其美意识是形而上的,_,而是以人的灵性所体验到
14、的那种终极的、本原的、无限的生命感、宇宙感为美。尽管形而下的美意识始终存在着、发展着,_,并被许多理论家规定为区别艺术的高下、优劣的标准。【答案】 (1). 可以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 (2). 即不以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 (3). 但形而上的美意识却被视为更高境界的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简洁、连贯。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一空是总起句,由下文“当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时候,其美意识是形而下的”、“当庄子说其美意识是形而上的”可知美意识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故填:可
15、以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第二空由后文“其美意识是形而下的,即以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而庄子的美意识是形而上的,具体内容应与“即以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相对,可以是:即不以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第三空由“尽管形而下的美意识始终存在着、发展着”可知句式上应选择“但形而上的美意识却”,具体内容结合后文“并被许多理论家规定为区别艺术的高下、优劣的标准。”可知形而上的美是被认为更高境界的美,故第三空可以填:但形而上的美意识却被视为更高境界的美。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前,
16、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正在大放异彩。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人工智能有着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放眼当下,人工智能正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但也要看到,传统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抽象和总结,转化为一类特定的计算模型,最终实施
17、在特定的应用中。传统人工智能这一运行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知识引导方法长于推理,但是难以拓展;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其过程难以理解;策略学习手段能对未知空间进行探索,但其依赖于搜索策略。可见,如何有效发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各种认知任务,大脑要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各种感兴趣的信息,完成这个过程的大脑系统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形成语言理解、学习与记忆、推理与计划等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此外,基于生物层面的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作用机制、脑区间环路特征
18、、脑信息表达与处理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通过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神经机制的系统解析,“破译”大脑信息处理与神经编码的原理,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参照、模拟和逆向工程,将会形成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全球治理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发展到家庭建设,都将因这一领域的创新而发生重大变革。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朴素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真正符合人性的创新点。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正向的创新,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如何
19、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既是时代之问,也需要时代之答。(节选自2019年1月人民日报)6. 下列对文中“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以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能更好造福人类。B. 人工智能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因而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C. 传统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带来不少问题,原因是传统人工智能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算法。D. 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等科技发展的研究热点,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人工智能数据驱动模型擅
20、于预测识别,但难以理解其过程。B. 能快速保存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系统是形成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C. 只要处理好与人类最朴素需求的关系,人工智能就能正向创新。D. 人工智能发展将给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革。8. 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人工智能,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6. D 7. C 8. 人工智能的潜力(作用);人工智能面临的难题;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课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
21、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以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第段说“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故A错误;B项,第段说“人工智能正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这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B错误;C项,“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算法”表述不准确,第段说“传统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机器学习算法”,故C错误;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22、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朴素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真正符合人性的创新点。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正向的创新”,原文是“只有才”表必要条件,选项变成“只要就”表充分条件了,故C错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概括出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并结合文本分析;其次确定答题
23、区间,本文共四段,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就可以得出答案了。注意抓住关键句,比如总起句、总结句、观点性的句子等。由第一段“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可知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潜力(作用);由第二段“可见,如何有效发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可知介绍了人工智能面临的难题;由第三段“在这一背景下,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可知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由第四段“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
24、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既是时代之问,也需要时代之答。”可知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课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姑妈的书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辞世了。“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走着,四处打量着,手里是一串
25、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朵丫子上去了。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都扔到垃圾箱里去了。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我要在整面墙上订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还有一个士兵的故事。这几本书
26、薄薄的,也就五六页的样子。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科利亚把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订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
27、订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就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儿子,”科利亚恳求说,“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怎么搞的
28、!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他怒吼道,“老婆!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
29、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个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什么米哈伊尔的写的,里面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光秃秃的带着圆圈的小喇叭的收音机。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9. 以书为对象概括小说情节。10. 概括妻子形象,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11.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12. 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旨。【答案】9. 书被继承;书被搬移;书被
30、出售;书被忘却 10. 形象:亲情淡薄,没有感恩之心;性格强势,阻碍科利亚藏书;漠视文化,追求物质生活。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妻子的物质化追求,使书籍一次次被搬移,最终难逃被卖的命运。烘托人物形象。在妻子一次次的调侃与嘲讽中,看出科利亚并非真正热爱文化,从而突出他的浅薄。 11. 夸张,“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揭示文章主旨。庄谐并出。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庄;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谐。形成强烈反差。反讽。妻子为了尽快出售她看不上眼的书籍把它们标榜为“传世经典”,五大书橱的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极具批判色彩。 12. 从情节上看,科利亚一家为了
31、摆放家具而将姑妈的书不断搬移,最后将书卖掉,批判了人们只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的行为。从人物形象上看,科利亚向往文化,但是在妻子孩子的影响下,步步退让,最终不再想什么文化,讽刺了那些甘于庸俗的人。从社会变化的角度看,ipad、电视、互联网等挤压了书籍的存在空间,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技冲击传统书籍的忧虑。【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审好题,题目要求“以书为对象概括小说情节。”,其次去原文筛选相关情节,然后进行整合、概括。由“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我要在整面墙上订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
32、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科利亚继承了姑妈的房子,顺带也继承了姑妈房子里的藏书,可以概括为:书被继承;“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就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书被挪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可以概括为:书被搬移;“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可以概括为书被出售;“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可概括为书被忘却。【10题详解
33、】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其作用。解答本题考生需要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要注意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正面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心理等,需要考生圈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推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侧面刻画主要是次要人物、物象、环境的烘托,如果文本有相关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些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划记作者评价、叙述人物的语言,这也是解读人物很好的切入口,有时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形象的作用,本题为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以从烘托主要人物、表现主题、情节结构上考虑。对于妻子的形象,从“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
34、,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对于姑妈留给自己的房子一点没有感激之情,认为是上帝赏赐,以示公平。说明她亲情淡薄,没有感恩之心;“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就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对于科利亚藏书,她一直阻碍,使得科利亚不得不一再挪书,最后干脆趁科利亚出差将书,卖了,可见她性格强势;对于姑妈的藏书,一开始她就想把这些书扔了,丈夫没同意,面对丈夫藏书的行为,她极尽讽刺,“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老婆!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
35、敬道。”面对丈夫的牢骚,妻子极尽嘲讽之能事,可见她漠视文化,另一方面她买电视、买壁柜、卖书买沙发都体现了她追求物质生活。关于妻子形象的作用:人物形象上,具有烘托科利亚形象的作用。“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调侃了科利亚其实并没有什么文化,看不懂那些书。“老婆!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妻子卖掉书后“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可以看出科利亚并非真正热爱文化,从而突出他的浅薄。情节结构上,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妻子买电视、买壁柜、卖书买沙发的物质化追求,使书籍一次次被搬移,最终难逃被卖的命运。【
36、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书被不断挪动位置,最终被卖,揭示了人们追求物质、漠视文化的主旨。本文语言亦庄亦谐。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庄;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老婆!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谐。一庄一偕,形成强烈反差。谐中带着隐忧,也让读者思考文化的落寞。划线的语句还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妻子为
37、了尽快出售那些书籍,把它们标榜为“传世经典”其实她根本看不上眼,觉得没一点用处,反而占用空间;“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五大书橱的书却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强烈的对比极具批判色彩,让我们叹息、忧虑物质对文化的挤压。【12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主旨。解答本题可以结合主要人物、情节、环境、抓重点语句探究。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包括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的句子。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
38、,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从情节上看,“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就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科利亚一家为了摆放家具而将姑妈的书不断搬移;“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最后妻子将书卖掉,用卖书的钱买了沙发,批判了人们只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的行为。从人物形象上看,“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
39、书香门第了。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老婆!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科利亚不同意扔书、计划买书柜、他翻看姑姑的藏书,努力去“认识”那些书,以及他对妻子的抱怨都说明了他内心还是向往文化的,但是在妻子孩子的影响下,他步步退让,把书挪了一个又一个地方,最终妻子把书卖掉后,他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作者借这个人物讽刺了那些甘于庸俗的人。从社会变化的角度看,“儿子,科利亚恳求说,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
40、d。”“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光秃秃的带着圆圈的小喇叭的收音机。”儿子对书籍并不感兴趣,而是倾向于电子书、ipad,小说意在表现电视、ipad、互联网等挤压了书籍的存在空间,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技冲击传统书籍的忧虑。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兰亭集序(节选)王羲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愧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
41、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珠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游唤序明王思任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事毕矣。而又必生人,以充塞往来其间,则人也者,大天、大地、大山、大水之所托以恒不朽者也。人有两目,不第谓其昼视日,夜视月也;又赋之两足,亦不第欲其走街衢田陌,上长安道已也。瓦一压,而人之识低;城一规,而人之魄狭。天之下,三山六水,土处一焉。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场,是恶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台荡诸山,乃吾乡几案间物。今年始得看尽。归以
42、语人,疑信相半,彼其眼足于胸中自立一隔扇耳。司马子长聪明绝世,犹曰无昆仑;刘梦得初见太华,以为奇尽,后识九华山,而悔其言之失。贤者如此,是安可以责蠕蠕攘动之百姓乎?夫天地之精华,未生贤者,先生山水。故其造名山大川也,英思巧韵,不知费几炉冶,而但为野仙山鬼、蛟龙虎豹之所啸据。或不平而争之,非樵牧,则缁黄耳。而所谓贤者,方如儿女守闺阁,不敢空阔一步,是蜂蚁也,尚不若鱼鸟,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羞山川之好耶?病老将至,炳烛犹迟。郗诜言,山行一度,洗尽五年尘土肠胃。吾欲七千由旬中贤者共识其大,无被尘土竟埋其眼足也。作游唤。【注】台荡:天台山与雁荡山。缁黄: 缁衣(黑衣)黄冠,指和尚、道士。郗诜:西晋人。
43、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七千由旬,谓路途远,地域广。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能喻之于怀 喻:理解B. 不第谓其昼视日 第:仅仅C. 今年始得看尽 始:开始D. 而羞山川之好耶 羞:感到羞愧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不知老之将至 而人之识低B. 及其所之既倦 蛟龙虎豹之所啸据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归以语人D.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彼其眼足于胸中自立一隔扇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兰亭集序节选部分虽流露出人生无常感伤,但有力批判了当时“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B. 序
44、列举司马迁和刘禹锡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们受限于地域和视野,即使贤者也不免认识狭隘。C. 兰亭集序节选部分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序开篇即点明题旨,境界壮阔,笔墨放纵。D. 兰亭集序借描述兰亭宴集的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作为山水诗文集序的序,则希望借“游”山水来“唤”醒世人。16.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场,是恶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答案】13. C 14. B 15. C 16. (1)(我)本来就认为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平等也是虚妄的。(2)在这一成土地上,人像蜂蚁一样纷扰骚动,
45、来穷尽他们活动的边界,这样如何能够打破“蜂房”、冲出“蚁穴”(的局限)呢?【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C项,“始”:才的意思,故C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A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意义不同,故A错误;B项,都是所字结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故B正确;C项,C
46、项,介词,因为/介词,把,意义不同,故C错误;D项,D项,介词,对/介词,在,意义不同,故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游唤序开篇没有点明主旨,而是卒章显志,故C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
47、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省略了主语“我”;“固”,本来;“一”,数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为”,判断动词,是;“齐”,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等同看待;“彭殇”,“彭”指彭祖,长寿和短命。(2)中“攘动”,纷扰骚动;“尽”,穷尽;“疆场”,活动的边界;“是”,这样;“恶”,读w,表示惊讶,怎么、如何;“出”,冲出;“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中省略了“破”的宾语,打破“蜂房”、冲出“蚁穴”(的局限)。参考译文:兰亭集序(节选)王羲之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
48、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
49、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游唤序 明王思任远古之时,天地开辟,天高地卑之位已定,山川河流之气息相通,造物主创造自然大功告成。而后又必然创造人类,让他们充斥往来天地山川河流之间,那么人类便是伟大的天地,山水永恒不衰的依托。人有两只眼睛,它不只是用来白天看太阳、夜晚看月亮的;造物者还赋予人两只脚,也不仅仅是要人用它来遛大街、走田埂、奔走求功名在京城大道的。压在一个屋顶之下,人的见识就低;受一座城的圈定,人的思想就狭窄。天底下,三成山六成水而
50、平地只占一成。在这一成平地上,人像蜂蚁一样纷扰骚动,来穷尽他们活动的边界,这样如何能够打破“蜂房”、冲出“蚁穴”(的局限)呢?天台、雁荡各山,本是我家乡在几案间就能看到的景物。可是,时到今日我才得以全部游览。游山回来把所见告诉乡人,他们却半信半疑,因为他们眼界狭隘,涉足范围狭小,使得他们在心里给自己设置了一道与外界隔绝的屏障,司马迁聪明绝世,尚且说世上没有昆仑山;刘禹锡初见西岳华山,以为奇异的山水已经看尽,后来见到九华山,才后悔前言有失。贤智之人尚且如此,这怎能责怪如蜂蚁蠕动扰攘的普通人呢?天地的精华,在未造就贤人之前,就先创造了山水。所以在它创造名山大川时,其匠心独运,不知经过了多少锤炼,可
51、是创造出的这些灵山异水,只是被野仙山鬼、蛟龙虎豹啸聚占领,或者因为占有不均而相互争夺,除此而外,不是樵夫牧人砍伐放牧,就是和尚道士谈禅诵经。而所谓的贤人,却正如小儿女一样守着狭小深闭的家,不敢多向外界迈一步,这样的蜂蚁之人,连鱼鸟都比不上,岂不是辜负天地生育的大德,而要在大好河山面前感到羞愧吗?将到病老之年,秉烛而游尚觉己晚。郗诜说,游了一趟山,把历年来积满肠胃的俗尘洗涤净尽。我希望普天下的贤者共同领略山河的无限,不要被尘俗完全封埋了眼,绊住了脚。所以写下这篇游唤。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青玉案无名氏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
52、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注】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17. 这首词主要借助_这一意象,表达了_之情。18. 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答案】17. (1). 针线 (2). (游子)思归或(思妇)怀人 18. 人与物的对照,借双飞的燕子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今与昔的对照。过去,社日时一起郊外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倍感孤寂。实与虚的对照。上阕写游子对闺中思妇的想象之词,是虚写;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或者上阕写闺中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
53、词,是虚写。【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和意象。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本词的主人公。本词的主人公可以是游子,上片虚写妻子思念“我”而“停针线”,下篇实写自己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念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相互照应。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妻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对妻子思念的感情。本词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妻子,上片实写“我”因思念游子而“停针线”,下篇虚写游子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念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相互照应。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游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怀人的感情。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
54、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综上,这首词主要借助“针线”这一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归或(思妇)怀人之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里只要求考生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解答本题可以从人与物、今昔、虚实对照的角度赏析。人与物的对照,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妻子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孤独寂寞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今与昔的对照,“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今日”数句,点明所处之境地,“已”字、“犹”字呼应,倍见沉痛,也让人回想过去情景,社日时一起郊外
55、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今昔的对照,让人倍感孤寂。实与虚的对照。上阕写游子对闺中思妇的想象之词,虚写游子想象中的情景:在祭祀土神的春社日,按照习俗,和其他妇女一样,妻子停止做针线活,有了观赏春日美景的闲心,却“不忍见”双飞之燕,此景虽美,却勾起了她思念丈夫的愁思,燕子比翼双飞,夫妻天各一方,巨大的反差使分离的凄苦更加强烈;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春衫是伊人所缝,不仅沾满泪痕而且破旧不堪,借此道出穿着春衫之人的相思之情。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或者上阕写闺中
56、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词,是虚写。(具体分析参照前文)这首词以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互相思念为题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恩爱之深。因其写法别致,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宋代流传甚广,被推崇为思乡怀人之佳作。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材料2: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材料3: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悉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材料4: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
57、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2019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9. 材料4体现了孔子_的思想。20.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答案】19. 和而不同 20. “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中庸之道以义为准则,寻求矛盾各方的协作与调和。中庸之道适行于各个领域,如交友、为政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中庸之道对当代建设和谐社会仍有要意义。【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同时也要熟悉孔
58、子的思想。从“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中可知体现的是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求大同存小异”的意思。这个思想是非常客观的和唯物的,它承认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文化与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但是我们要积极面对这种矛盾,要采取一种包容心态“求同存异”,不是动辄就要消灭其他种族,其他文化。【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评价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解答本题,考生需要读懂材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内涵进行解说;接着可以结合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与运用。材料一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
59、,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讲究的是一个义字。材料二的意思是“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
60、”的可取之处。材料三的意思是: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这是一个政治家执两用中的典型案例。孔子反对一个人太过执着;太过执着,非此即彼,孔子认为那样就有害了。他主张执两用中,兼听则明,要多方考察,听取各方意见,这是“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运用。材料四是“中庸之道”在现代中国处理与各国家、各民族关系中的具体运用,综上,“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由材料一可知中庸之道以义为准则,寻求矛盾各方的协作与调和。材料二偏重交友,材料三讲
61、为政之道,材料四讲国家间的合作、交流,中庸之道适行于各个领域,如交友、为政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由材料四可知中庸之道对当代建设和谐社会仍有要意义。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我们要积极面对这种矛盾,要采取一种包容心态“求同存异”,不是动辄就要消灭其他种族,其他文化。“十字军东征”“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都是因为没有采取“中庸之道”而造成的人类的悲剧。参考译文:材料1: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材料2:“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
62、,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材料3: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四)古诗文默写。(8分)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1)子曰:“不愤不启,_。_,则不复也。”(论语)(2)欲洁其身,_。君子之仕也,_。(论语)(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夕阳古道无人语,_。(长亭送别)(4)圣人不凝滞于物,_。世人皆浊,_?(渔父)(5)关山难越,_;_,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6)间关莺语花底滑,_。冰
63、泉冷涩弦凝绝,_。(琵琶行)【答案】 (1). (1)不惟不发 (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 (2)而乱大伦 (4). 行其义也 (5). (3)淡烟暮霭相遮蔽 (6). 禾黍秋风听马嘶 (7). (4)而能与世推移 (8).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9). (5)谁悲失路之人 (10). 萍水相逢 (11). (6)幽咽泉流冰下难 (12). 凝绝不通声暂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背诵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注意易错的字:“惟”“隅”“霭”“嘶”“淈”。四、作文(60分)22.阅读
64、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1:1300年前,唐玄奘跋山涉水,历经千辛,只身前往天竺求法,带回657部经书。2017年,中国108位僧众从中国西安出发,徒步护送大藏经至印度,让佛学重新在印度发扬。材料2:在2019亚洲电影展上,记录亚洲跨文化交流的电影尺八一声一世引发热议。尺八,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是源自中国的古老乐器,已近绝迹,但自南宋传入日本后广泛流传,成为日本宫廷代表乐器之一。当下,尺八重新走入流行文化视野,传回中国,走向世界。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见解。【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文化在交流中繁荣源自中国的
65、古老乐器尺八,已近绝迹,但自南宋传入日本后广泛流传,成为日本宫廷代表乐器之一。当下,尺八重新走入流行文化视野,传回中国,走向世界。2017年,中国108位僧众从中国西安出发,徒步护送大藏经至印度,让佛学重新在印度发扬。这再一次印证了只有保持充分交流才能让文化永远繁荣。交流才能繁荣是历史和现实共同验证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征战,也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唐朝盛世时期高度对外开放,与南亚、东亚、欧洲都有密切交往,文化交流频繁,异域风情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兼容并蓄,繁华空前;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复苏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中外交流,我们体会到文化霸权的国际环境,体会到文化软实
66、力的重要性,所以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努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见,历史和现实都验证了文化在交流中繁荣的正确结论,给我国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交流才能繁荣是国际文化大国发展足迹。美国能够在二百多年间崛起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重要的原因是其人口组成的多民族、多地域性。最初的印第安土著与英国殖民者和从非洲掠夺过去的奴隶构成了三大人口成分,混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二战中,各国人口为躲避战乱,流入美国,特别是一些高端知识分子,给美国的文化发展融入了新的优秀元素,美国的文化体现出兼容并蓄而开放的宏大特点。法国则一直注重以文化实力征服世界,有着最浪漫的名片、最开放的交流盛会,在各国驻法使馆也都有文化机构,
67、成为世界盛名的文化大国。国际文化大国的文化发展成功经验也证实了交流的重要性。我国应该利用地缘优势和特色优势充分扩大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我国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地缘优势,例如,福建在古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把我国的各种文化物品和精神输送到国外,当地也成为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交流地之一。另外,我国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像福建本地就有很多闽地特色的文化,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等,对内地和海外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这些地缘和特色的优势,更容易打开交流的突破口,推进文化的繁荣。交流是文化生命的源泉,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文化繁荣的关键。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成为未来竞
68、争的焦点之一。所以推进文化繁荣是我国目前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促进交流与融合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在活泼的交流中才能让文化走向永不覆灭的繁荣盛况。【解析】【详解】(一)审题: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本题由两则材料,而且属于同性质的,第一则是讲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回印度发扬光
69、大。第二则材料是讲乐器尺八由中国传入日本,现在又传回中国发扬光大。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文化在传入国发扬光大,在本国发展逐渐式微,后又传回本国。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播,可能这两种文化就会面临衰亡的危险。由此可以从文化传播的意义进行思考,如文化在交流中繁荣。这两则材料都是文化交流的主题,考生围绕文化交流的思考和立意(二)立意:1.文化交流,也是文明对话。2.世界是圆的。3.文化在交流中繁荣。4.看世界的方式从未如此有趣。5.增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6.中华信奉“和”文化。(三)素材:1.在习近平夫妇的招待中,有一项是跟特朗普夫妇一起体验文物修复的“托画心”,正所谓“三分画,七分裱”,细节决定成
70、败。远方的客人兴致勃勃,按照要求做完之后,惊讶地连看了好几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有无数无法割舍的利益结合点衔接,更要有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政治努力,也需有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特朗普的中国之行刚刚开始,不仅两位元首和中美两国人民,整个世界都在关注和期待这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2.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互鉴没有国界。文化的交流,就是用文明的力量去让中美两国拉近距离。当初中美破冰之时,尼克松坦言“我们对你们的了解比对月亮还少”,而今中美各领域交流已经大大加深,相互了解要必然深入到历史与人文。3.历览前朝,文化灿烂的时代都是交流频
71、繁、高度开放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汉唐两宋时期等;纵观中外,文化辉煌的地域都是重视交流、兼容并蓄的国度,如法国、美国等。没有交流的文化只能是一潭死水,终究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4.早在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第一个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博览会上,就有中国丝绸、茶叶在世博会上的首次亮相。1915年,茅台酒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被授予荣誉勋章金奖。在天地苍穹之间,人类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一个交融、互推的过程,而世博会是测试这种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方式。交流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增强了人类面对世界的信心和力量。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图展现出
72、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经常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时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当年郑和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之路下的西洋。丝绸之路再现了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开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中国元素”通过奥运已经征服世界,世界通过开幕式“中国元素”更加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温情地对待历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来。(四)写作思路:本文先引用材料作为论据,接着表明观点:只有保持充分交流才能让文化永远繁荣。接着从为什么的层面进行论述:交流才能繁荣是历史和现实共同验证的结果、交流才能繁荣是国际文化大国发展的足迹。接着又从怎么做的层面提出了建议:我国应该利用地缘优势和特色优势充分扩大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本文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语言洗练,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