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学科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初探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立足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新课程实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我县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一、基本原则(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县教育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客观、科学地对待和处理课程改革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二)因地制宜的
2、原则。针对我县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全县同步进行改革的前提下,应区分不同学校,允许差异化的发展,各校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三)以校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充分发挥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基地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四)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切实加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调动和保护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二、目标任务(一)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地实施国家初中各科课程
3、标准(实验)。(二)全面提高我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三)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为新课程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实证性意见和客观依据。(四)提高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六
4、)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控体系,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我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我县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组织与领导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要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自主参与新课程实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作用,并组织好对新课
5、程实施工作的过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通过改革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四、实施重点(一)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1.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组织力量对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服务;以学科教育科研促课程改革,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课程实验中;加强对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2.建立新课程学科实验样本校制度,重点在制度建设、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我县课程学科改革提
6、供成功经验。(二)组织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1、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研训一体”的措施,组织好对学科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2、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并注意做好“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培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逐步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3、坚持“边改革、边培训
7、、边总结、边提高”,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培训要求新、求实,努力更新培训观念,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案例研究和课例观摩课在课改培训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课改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建设与管理1、县教育局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科、模块、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说明,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报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决定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
8、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2、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的要求实施课程,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课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各学校要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必修课程。3、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4、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新课程实验
9、教材在全省的使用。提高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积极引进、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10、,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3、各校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4、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利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
11、发课程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2、合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六)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1、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新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
12、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3、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发展、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以及学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价。使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五、选修课开设要求1、参与新课程的教师要全部参加新课程学科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能够承担新课程的教学工作;2、学校条件性资源能保证新课程开设的需要,并能够重视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生成;3、学校建立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活动能够正常开展;4、学校建立并全面实施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
13、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5、学校有整洁的环境、稳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校风与改革氛围。6、新课程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完备,素材性资源受到普遍重视和生成利用,学校拥有能不断更新和服务便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7、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成效显著,教师合作探究蔚然成风,反思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六、保障措施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新课程改革的学科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新课程改革和广大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师培训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资源开发以及培训评估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
14、力提高培训质量。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和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七、实施步骤1、启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举办全县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领导报告、通识培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操作层面的培训以及专家解说新课程标准等形式,使受培训者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2、向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措施及外省的改革动态。要积极向各级政府领导宣传新课程改革,深刻认识新课程的目标任务、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同时向学
15、校和社会广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程度。3、分学科举办担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及专职教研员的培训,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4、各学校要完成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行政班与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等。5、各学校按照新课程的精神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6、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7、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为主,分学科举办教师的培训。8、召开全我县新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安排部署下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