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我的四季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1)【背景知识】 张洁,生于1937年,现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2、。张洁曾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2005年,她以长篇小说无字再获茅盾奖,成为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该奖的作家。【阅读指导】 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
3、每个人的四季却又是迥异的,我的四季表达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与收获。 全文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点明生命犹如四季。 第二部分(第2至4段),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作者用“细瘦的胳膊”,“汗流浃背,四肢颤抖”,咬紧牙关,拼却全身力气在不毛之地上开垦、播种,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像期待着自己将要出世的婴儿那样,期待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作者向我们表明,在生命耕种的季节,自己没有权利逃避,在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作者深知,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你既然拥有了生命,那么你必须得为自己的生命地块负责。这一部分,作者写生命在“春天”的责任和希
4、望。 第三部分(第5至8段),写生命的夏季。这一部分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第5、6段)写生命的夏季里,在挫折面前正确的选择是重新开始。在夏日干旱的土地上,作者焦灼地盼望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但是期望落空了,风,“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她再历尽艰辛找到了水源,但又因疏忽未带容器而无法盛水。艰辛的汗水与遭受挫折后的痛苦在生命的夏季里格外残酷地考验着作者,从抱有幻想到艰难寻找自己的水源,再到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没有带着盛水的容器,这种生命的过失让作者“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但在痛心过后清楚地知道,只有重新开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才是惟一正确的人生选择。作者在生命夏季里的遭际似乎让我们明白,
5、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的失误,重要的是振作精神从挫折中重新走向生命的征程。 第二层(第7、8段),写作者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在最易遭受挫折的人生夏季里,最正确的选择是去勇敢地经历风雨,只有如此,真正的强者才会留下,弱者才能成为强者。 第四部分(第9、10段),写生命的秋天。秋天,作者虽然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但她却“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她不灰心,不丧气,因为这里有“又酸又苦的欢乐”,“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负责地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用作者的话说
6、就是,“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就不必用“别人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第五部分(第11至14段),写生命的冬季。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里,作者假想了多种的人生结论,最后铿锵有力地说:“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为什么呢?回顾上文,我们就会得到答案,作者真正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守的人生态度:真诚地付出,在生命的黄昏将不会有人生的哀叹和遗憾。 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和表现,她把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命名为“大雁系列”。这组“大雁系列”散文以一种轻松、自然、冷静的笔法出现在当时浸泡
7、着泪水、呻吟着苦楚的文学之中,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洁的这组散文描写的重点转向了纯粹的人生层面,从而给被僵硬的政治话语束缚太久的散文园地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风,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状写人生的浪潮;二是张洁的这组散文充溢着一股强烈的苦难意识。张洁可以说是当代散文领域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难、咀嚼苦难,并以苦难的本体形式感染着读者的作家。沿着第二条写作理念,张洁作了进一步的创作探索,随后出现的代表作品便是我的四季。以我的四季为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所表现的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是处于生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它和随后出现的过不去的夏天一道,代表着张
8、洁的散文创作主题已从情感和道德的范畴扩展到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 张洁的这篇文章与她早些时候主张“爱”与“美”的散文风格略有不同,在感情的表达上更富有张力,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等等。情感在这种富有张力的语言下表现得非常强烈。 本文的语言富有生活哲理,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诸多思考。如“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其大意就在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
9、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再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这句话形象地表述了这样的哲理: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他的一生也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的人生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能力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10、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谷粒“为何是”干瘪的“?这样说在文中有何含
11、义? 2文中“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3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感谢生命李丹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
12、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
13、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
14、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层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9)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1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
15、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的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4在这篇散文中, ( 1 )开头部分对漫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 答:( 1 ) 作用是
16、( 2 ) 原因是: 5第8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6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7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D引用圣经和唯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
17、义的。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
18、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
19、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韵一个。真正进人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
20、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8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1) “我”为什么“笑了起来”?(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1)答: (2)答: 9(1)第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2)第段和第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10在第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
21、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 (1)答: (2)答: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
22、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答:( )( )三、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遇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这样的经历当
23、然不只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课内阅读 1表明人生收获的不大。 2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收获什么。作者收获的人生,就是追求人生收获的过程。 3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二、拓展阅读(一) 4C(“这个问题”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而发现的“有两个金花王
24、”的推断。A、B两项都不是推断,D项是吕德斯发现“这个问题”的依据。) 5C(A项作者只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跨度;B项依据比丘尼传推断出来的金花王与“先志”所说的金花王,在时间上基本一致;D项比丘尼传与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证明有两个“金花王”。) 6B(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此项中的“王”是指苏伐叠。) 7B(A项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C项“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时代”的梵文残卷中的“金花”正好说明有两个金花王,依据作者推断,与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是同一个人;D项作者不是读比丘尼传才发现有两个金花王的。)(二) 8C(文中有“也是一个高峰”和“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的说法,故A、B不对;D项文中有“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一句,是将两者作比较,并非说两者都具备。) 9A(文中是说“八个世纪之前”,并非说“八世纪”。) 10B(文中说“对清明的概念还时有论争。) 11A(文章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明上河图)三、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