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均田制的推行,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纺织业最为发达。3商业: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深度认识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重点精讲试从社会环境、政策扶植、技术推广等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
2、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政府的重视: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孝文帝修建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探究探究点1农业生产的发展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
3、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思考(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2)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答案(1)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探究点2繁盛的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
4、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思考(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时期洛阳商业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2)北魏贵族高官显宦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表现: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成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繁荣。(2)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二、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1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迁
5、都后,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北朝末年实现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生活在一起的众多民族,通过长期交往,相互影响,各自消失原来的特征,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易混易错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深化探究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
6、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
7、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三、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奠定南北统一基础(1)通过改革,北魏以“华夏之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之上。(2)使北魏政权全面地继承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形式上日趋一致。(3)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2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1)北魏所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特别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在北齐、北周和隋唐继续推行,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孝文帝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教材百家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
8、了共同的生活区域。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版)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人民版)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改革智慧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的策略上是非常成功的,他没有像后来王安石变法一样,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
9、行。而是设巧计和曲径通幽,在摆脱改革反对派的围堵上来了个迂回取直,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改革预定的目标前进。深化探究材料2010年3月底,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做客百家讲坛时讲道:“长城如父,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农耕,一个游牧。中国领土的每一次扩张都是游牧民族越过这条线,将游牧区与农业区统一在一起完成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成为辽阔的泱泱大国,应感谢那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使长城成为中国的内墙和风景,而汉族却只是把长城当作边界。”思考(1)概括一下李鸿宾教授讲座中对游牧民族的认识观点?(2)结合所学及材料试以鲜卑族为例印证李鸿宾教授的上述观点。答案(1)游
10、牧民族在中国疆域的扩大、民族融合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有巨大贡献。(2)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结束了北方战乱,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堂小结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A均田制 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答案A解析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后,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2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
1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恢复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答案C4读下图,从中能获取的信息有()汉人胡食画像砖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民族矛盾尖锐A B C D答案D解析一定时期的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12、。“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与民族矛盾无关。5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缓解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这就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6识读下图:图一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图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1)请观察二者的区别,并分析二者形成这一区别的原因是什么。(2)这反映了什么问题?(3)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什么
13、文化的重视?答案(1)云冈石窟体现出高大、雄健、可畏的气概,具有游牧文化的特点;龙门石窟温和可亲。(2)孝文帝改革使石窟艺术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形式,民族融合的发展。(3)重视佛教文化。解析要注意结合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二者之间佛像形象的区别进行分析。探究与思考1提示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结合改革的经济方面的措施具体回答。)2提示(1)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劳动者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2)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3)文化和风俗习惯
14、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4)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一、选择题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
15、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则是封建化的过程。2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答案A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耕、耙、耱等农具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工具,齐民要术将它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3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布局严整,气势宏伟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已成为全国的政治
16、中心A B C D答案A解析图中的景象只能通过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反映出它的繁华,无法体现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鲜卑人乐俑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要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思考,可知是B项。5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姻()A笼络汉族地主 B稳定鲜卑社会C巩固北魏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答案C解析孝文帝通过政治联姻,把汉族和鲜卑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
17、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很重要,本题的完成,有助于对这一知识的巩固、复习。同时本题的完成也是对做反向选择题能力的训练。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汉人胡食图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降,新机重启,扩大
18、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措施:推行均田制。作用: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信息:图一: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二: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阅读下列材料
19、: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
20、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