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508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考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两

2、汉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3.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

3、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

4、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5、减弱。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出现。(2)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4)废除:1950年土地改革

6、后,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的土地制度转为农民土地私有制。(5)特点:允许土地买卖;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6)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7)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加剧贫富分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

7、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四、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阶段表现东晋以前: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

8、、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隋唐五代:开始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南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9、慢发展3.影响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

10、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什么?史料一、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11、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的产生;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及应用;反映的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农耕技术无法突破。史料核心信息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2)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探究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

12、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通史史料汇编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史料阐述了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分析了该观念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说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影响: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利于

13、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素养3历史解释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1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经济上: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文学: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桃花源记天仙配等。民众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点,也有思想狭隘、行为保守、目光短浅等不足。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男轻

15、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恪守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素养4唯物史观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1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2过度的土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1(2018衡水中学二调)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水”。贾思勰也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C根据材料中“锄头底下

16、三分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故选C项。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B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反映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小国寡民与图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场景不符,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不代表小农家庭殷实富足,故C项错误;单从图中的纺织不能得出“棉纺织技术成熟”,且不符合汉代纺织业内容特点。3(2019昆明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位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土质

17、等级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A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使其成为国家征纳赋税、管控土地的一种依据,这有助于稳定民心、推动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在明代以前已经出现,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9武威六中测试)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B根据

18、材料信息“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等可知,传统北方面食在江南一带大规模出现得益于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A项;C项是表象,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耕作技术问题,排除D项。考点2 天工物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春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汉代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

19、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唐代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明中期后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清朝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2.概况时期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

20、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3.特点(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历史地位:素称

21、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二、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时期:两宋以后,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

22、的生产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主要生产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史料一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

23、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史料二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2)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由史料一信息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

24、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需要。(2)史料二信息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探究2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传承史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

25、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据史料回答,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史料信息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是有原因的:反映了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体现了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手工业产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素养3历史解释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

26、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田庄手工业(汉代)田庄内豪强地主统一管理主要满足田庄需求,基本自给自足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贸易兼具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性质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

27、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素养4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业在家

28、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B材料未体现官府垄断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传承,呈现世代传习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并未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2(2018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D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故选D项。3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

29、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4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

30、国瓷器的影响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D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1)新课标全国卷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对自耕农经济和汉代庄园经济的历史解释。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2018年有增加趋势,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考查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进步。(2)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如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

31、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经济发展与用工荒(雇工社会地位提高)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2015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2、,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2考查点:汉代的庄园经济(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3考查点:经济重心的南移(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

33、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4考查点:汉代土地兼并

34、与自耕农经济(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

35、响,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D项错误。5考查点:唐代土地私有的状况(2017全国卷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

36、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C、D两项错误。6考查点: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2016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B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7考查点: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

37、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8考查点:明末雇工地位的提高及成因(2016

38、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

39、现,故排除B、C、D三项。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精耕细作(2018雅安三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B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2考查点: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治格局(2019郑州一中摸底)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

40、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关中地区”和“洛阳”的方位,由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皇帝携宫廷到洛阳“就食”的行为推动了政治中心的东移,故C项正确,D项错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A项错误,排除;“就食”洛阳体现的是当时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不是土地兼并问题,B项错误,排除。3考查点:唐代民众户口性质、地位的变化(2018马鞍山三模)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

41、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A题干反映户籍由“客户”与“土著”的变化到“客户”到“主户”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集中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有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D项错误。4考查点: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进步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

42、实是当时()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金泽小志风俗“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B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事,故A项错误;三处记述均有纺纱,体现松江地区纺纱生产的专业化,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5考查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布局反映的问题(2018蚌埠三模)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D根据“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可知,劳工密集型手工业不利于机器生产的进行,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