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课制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微课,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新型载体,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传播,供学生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受到很多师生的欢迎。然而,目前对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作技术、应用方法上,而对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如何对微课进行有效设计的研究较少。这会造成一些微课设计方面的盲区,影响微课质量的提高。本刊已于 2019 年第 2 期针对“微课制作技术”展开了对话,在此基础上,本期我们邀请了 K12 教育网的王珏老师与几位热衷于微课的一线教师围绕“微课媒体设计”展开对话,以期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制作出更为优秀的微课。王珏:各位老师好!制作优质的微课,除了要掌握微课制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进行合
2、理的微课设计,这里包括合理的教学设计及合理的媒体设计。今天,我们将以案例研讨的形式,对微课“媒体设计”的一些理论原则进行交流。在开始之前,我先简要谈一下微课媒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媒体设计就是对知识呈现方式的设计。由于大多数教师所制作的微课没有真人出镜,整个画面中都是知识内容,且是用 PPT 录制成的,因此,这就要与上课用的 PPT 课件区分开来。从学习者角度来看,优质的微课应具备三个要素:吸引力、易懂性、难忘。首先,“吸引力”是指当学习者开始观看微课时,它是否能够吸引学习者专心、持续地观看到最后。其次,微课的目标是教学,因此“易懂性”是衡量微课质量的核心要素。最后,微课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使学习者
3、产生长时记忆,使其感到“难忘”,这对微课的质量要求更高。上课所用的 PPT 只是配合教师的讲解,主角仍然是教师;而微课所用的 PPT 则是知识表达的主体,会对知识表达的效果起到主导作用。所以,总体来说,微课所用的 PPT 在可视化水平、动感、美感等方面要求更高。图 1 是我提出的微课媒体设计框架,可以供大家参考。刘蓉芳:感谢王珏老师提出的微课媒体设计理论知识,这与我们自发进行的优质微课制作实践是吻合的,而且也把教师们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下面是我带来的一个历史微课作品丝绸之路(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这个微课是我和另一位教师合作制作的,我负责教学设计,另一位教师负责 PPT 制作、视频制作。针对
4、这类历史类的微课制作设计您有什么建议呢?王珏:在微课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媒体设计,即“可视化”和“情境化”。大家都知道,“语言文字”在心理学中都称为“语义信息”,它代表着抽象概念。学生要想理解“语义”,就必须在脑中产生相应的“情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规语义理解是由学生的大脑自动完成的。但在一些学科知识中,很多知识都离学生很远,学生有可能完全不知道,或知道但不熟悉,所以当只利用语义表达时往往会使人感到晦涩、枯燥、认知负荷高。在丝绸之路微课中,您用“可视化”的方法为语义信息创设了相应的情境,学生学起来就更加轻松、易懂、愉快。刘蓉芳:是的,我发现学生在观看这类微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也特别
5、专心。王珏:这就是媒体对“情境营造”的卓越能力。在微课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媒体所带来的丰富表现力,把一个非常遥远、枯燥的史实,变成非常吸引人的感知、猜测、体验。这就是我常说的“语义情境化”原理:想要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道理等语义知识,就必须将知识放入学生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情境越丰富、精彩,语义知识就越容易理解、记忆,同时也就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刘蓉芳:另外,PPT 是我们一线教师都非常熟悉的教学软件。根据我的体会,能把 PPT 设计好,对于我们文科老师来说,应该足够用了。我们也从王老师您发表的“PPT 排版中的视觉化表达”栏目文章以及网络课程中学到很多。王珏:是的,教师们能把
6、PPT 理解透彻、用好是可以大幅提升知识表达效率的。在使用 PPT 时,无外乎三种表达方式图片、文字、图表。这三种表达方式的组合即为“排版”。在丝绸之路微课中,您对图、文、图表的处理都很好,值得借鉴。刘蓉芳:PPT 是知识的视觉化载体,做好 PPT,就是要用视觉的方法更加高效地表达知识、传递知识。所以,我们制作课件时,对图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文字排版也力求简洁、重点突出,需要表达元素之间关系的,我们也尽可能使用图表,正如您在课程中所讲的那样,最终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王珏:媒体设计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名词变为学习者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场景。在这方面,教师不仅要注意多用图片这种可视化手
7、段来表达,还要把这个原理融入到全部的教学当中,如在您的微课中提到了丝路上的三种人:官人、商人、僧人(如图 2)。这里的“官人”您提到了张骞,但商人、僧人您都没提到具体是哪些人。如果学生也不能马上想起具体人物,这里的知识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师要说商人、僧人呢?总之,教师要谨记:无论是在微课中还是课堂上,表达都需要符合“语义情境化”的原理,否则很可能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障碍。当然,除了“可视化”“情境化”外,在媒体设计框架中,还有动感、美感及语音的各个要素。虽然语音、话语、音乐都是一些细节,处理起来并不难,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一旦出现明显的短板,就会显得特别不协调,可
8、能会让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整个情境感也会大打折扣。唐建军:王老师好,根据您的讲解,我感觉到媒体设计真的很重要。我是数学学科的教师,不知道理科微课的媒体设计应该如何做。下面是我用“PPT+Geogebra+录屏”的方法制作的数学微课(扫描下面二维码看微课)。对于空间想象力不佳的学生来说,几何知识是很抽象的,像 Geogebra 这样的软件则可以很好地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我感觉对教学还是有效的。请问,这也属于您说的“可视化”吗?王珏:没错。其实,微课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个性化”,即自定步调开展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二是“可视化”,即让抽象的、看不到的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著,这样蕴藏
9、在其中的一些规律,就能够被学生的大脑所操作包括观察、猜测、发现和验证。这也是数学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如果不用这种手段呈现,恐怕呈现的难度要增加好多倍。微课中使用 Geogegra 使得变化过程可视化,这是最大的亮点。但是在前面“复习旧知”的部分(如图 3),一个页面中既有函数变化的动态图像,又有表征变化规律的文字,这会产生视觉干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让学生观察动态图像的规律,然后图像不动,再出总结性文字。当然,您是教师,对知识是非常熟悉的;同时您又是讲解者,自己讲到哪里是很清楚的。但学生不是专家,也并不清楚您讲到哪里了,会给学习人为制造难度。所以在微课设计制作中应尤为注意这个问题。这在“媒体设
10、计框架”中,叫“声画同步”原则。如果教师按照大段文字读,又没有明确指示,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声画“不同步”。此时,学生会因为声画不同步而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即使学生能听懂这个知识,也会因为“视听不同步”而导致无关的认知负荷加重,对理解不利。另外,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 PPT 中的所有文字一起显示出来,而不是用动画配合着讲解,一点一点地显示出来。這都会造成“视听不同步”而增加认知负荷。例如,上述微课中的“总结”部分(如上页图 4),也是同样的问题:很多字照着念,没有动画的配合,也没有激光笔或光标的指示,听起来一头雾水其实,在课堂教学中 PPT 不做动画的话还好,因为教师可以边指示边讲解。但在微课中,
11、问题就变得严重了,因为屏幕上完全没有指示,很容易导致学生听不懂,认知负荷大幅增加。具体的解决方法在“媒体设计框架”中,叫做“动感(一步一动)”。动感的作用,一方面是声画同步,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学生视线的意思。因为人类的视线会本能地关注“动”的东西,进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无法实现动画,那么至少也要用激光笔或者鼠标光标进行指示。这也能有效地帮学生做到“声画同步”,降低认知负荷。总之,在媒体设计中,既要做好“可视化”“情境化”这种大格局,又要处理好“动感”等细节效果。罗洪权:王老师您好,我是微课制作的初学者,我录制了“PPT+人像”式的微课定语从句(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视频),不知道是否符合媒体
12、设计框架。王珏:一般中学教师录制微课,教师的出镜表演还是很少的,但其实教师的出镜有着巨大的好处,因为它本身为媒体设计引入了新的元素人,即通过“人”来吸引“人”。在“媒体设计框架”中,叫做“教师风格”。然而,“真人出镜”是把双刃剑。教师表演得好,就是吸引学生学习,表演得不好,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而真人出镜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一定要看着镜头,而不是低头看稿本或 PPT。然而,在微课中永远出现人像也会存在问题。例如,当右边的 PPT 中出现新内容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右侧,但由于人脸相对知识内容来说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这就导致学生的视线转移不及时,进而错过重要知识内容。因此,在 PPT 中
13、出现重要内容时,要做到全屏显示 PPT 的内容,这样人像就不会干扰到重要内容的表达。另外,在定语从句微课中,讲解知识点和最后讲题时,音乐、动态背景都是没有必要的。在“媒体设计框架”中,“美感”所指的是“舒适不枯燥”,其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师可能会追求“花哨的美”,但如果在画面中增加很多干扰要素的话,就算是美的,也是不利于学习的。媒体设计有高大上的方法,也有平民化的方法。例如,在文字底下衬一个矩形框,然后在矩形框中填充一些淡雅的颜色或简单的渐变色,或者再让矩形框变成带阴影的立体感等。王金贵:大家好,通过前面的交流,我体会到了微课媒体设计对知识表达效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我作为初学微课设计的物理学科的教
14、师在微课设计方面还是有一些疑问的,比如说怎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对加速度、速度等基础概念的理解。加速度微课是我用 Focusky 制作的一个物理微课(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请王老师点评一下。王珏:您的微课在媒体设计方面真的是可圈可点!首先,您的课件采用Focusky 软件制作,这款软件在内容布局和切换效果方面非常新颖,相比 PPT来说,动感更强,更酷炫,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是“媒体设计框架”中的“动感”要素。另外,在微课中采用了“摩托车和飞机比赛”的视频进行知识的引入,也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这也就是“媒体设计框架”中的“情境化”作用。相比口头语言来说,媒体具有强大的
15、表现力、现场还原力、情境创设力,可以在学生没有经验时,快速为学生“创造”出经验,这样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才有基础,才能有效发生。虽然,微课中的媒体设计非常重要,它起到了吸引注意力、恰当知识呈现促进认知等作用,但合理的教学设计则是微课的灵魂。加速度微课教学设计的一些细节就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微课中您设计了用于检测的练习题(如图 5),让学生暂停播放视频,并思考。然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微课初步了解原理和公式,难以付诸实践应用。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应该是运用公式开展对概念的“辨析”,而不是简单告知对错。通过以上几个微课案例中媒体设计的解析,相信大家对“媒体设计”对微课所能起到的作用,
16、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站在这一视角,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微课中问题的根源:教师把辅助自己讲课的 PPT 拿来,直接录制成微课,就会造成微课的“媒体设计”极为不合理。典型的问题有:动画不合理(画面不动或无关的地方动)、美感不合理(太单调或太花哨)、声画同步不合理(大段文字照着念且无指示)、知识表征不合理(以大量文字为主,而且常有干扰要素)、情境化不合理(仍然依靠大量语言营造情境)等。在“认知负荷理论”中,知识组织方式不合理及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都会带来“外在认知负荷”。所谓“知识呈现方式”,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媒体设计”的范畴。不合理的知识呈现方式会使得学生首先要花费大量的脑力,从中解析出真正重要
17、、关键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建立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这显然会增加大脑的认知负担,人为制造了不必要的、额外的学习困难。我们常说好微课等于“好的教学设计+好的媒体设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作一个好微课和拍一部好电影一样,既要有好的脚本(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媒体设计框架”中的动感、美感、语音、语言、声画同步等这些细节都需要注意,精工细作才能制作出优质微课。而在媒体设计中,最最关键的就是两点“知识可视化”和“情境营造”,而且这两点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未受到重视的。但是在微课中,如果能做好这两点的话,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可视化”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人类具有卓越的视觉感
18、知、解析、记忆能力,并且这一能力是高度自动化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和低负荷的。因此,相比于语言来说,把知识表征成为视觉形式将极有利于学习。然而,在传统教学领域中主要的知识表征工具是语言和文字,极度缺乏对“知识可视化”这一原理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理应借助微课这一新兴的知识表达工具,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大限度地提升知识表达效果。“知识可视化”既可以用在微课中,也可以用在传统教学中。相比之下,“情境营造”则可以算是微课的“独门秘笈”。“情境”对于学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好的情境将会大大地促进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在学生脑海中营造出生动的情境的。而微课作为一种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将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素材汇聚到一起,共同营造出如小电影般的生动情境,因而对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