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439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让核心素养在化学分层教学中落地摘要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现状,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确定教学中侧重发展的核心素养维度,以情境性问题诱发探究动力,将知识问题通过驱动性活动有效呈现,将不同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并进行即时评价,以实现“教、学、评”活动一体化。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分层教学;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26-0061-0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宗旨是帮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就是将

2、学习目标任务与有效问题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分析评判代替知识为本的结果性评价3的教学模式。而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激发探究欲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差异”的教学理念,开展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教育教学活动。下面,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分层教学中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一、确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调控、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

3、发挥着激励指导作用;同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和参与者,将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载体。核心素养下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进行进阶性设计,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出进阶性活动案例,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特定问题,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落实。【案例 1】离子反应(化学必修 1)教学目标:(1)通过数个化学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认识离子反应的概念、实质和发生的条件。(2)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分析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初步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通过

4、典型事例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其表征,体验“宏、微、符”三重表征的化学认识论。(4)从初中的文字表达、反应方程式表达过渡到高中的离子方程式表达,认同科学美就是“简洁美”。设计意图:案例 1 引领学生透过实验现象认识反应的本质,再从微观本质到用离子符号表征,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去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体验了“宏、微、符”三重表征的化学认识论。本目标表述具体、可操作强、利于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应重视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立足教学目标,综合考量学生原有知识与未达成认知之间的差距,选择并创设

5、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的活动促进学习的发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真实、有趣的实验教学情境中,以学科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发展条件,完成教学任务。【案例 2】原电池(化学选修 4)情境教学:教师展示“音乐生日贺卡”,打开贺卡,发出动听的乐声,拆掉贺卡上的纽扣电池,乐声戛然而止。实验 1 将拆掉纽扣电池的贺卡与两根导线连接(导线两端分别连接 Zn 片和 Cu片),将 Zn 片和 Cu 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动听的歌声再次响起。学生 喜形于色,后排同学纷纷站了起来。实验 2 将拆掉纽

6、扣电池的贺卡与两根导线连接,导线两端分别连接 Zn 片和 Cu 片,将 Zn 片和 Cu 片平行插入盛有 100 mL 苹果汁的烧杯中,悠扬的乐声掺和着电流的咔嚓声又出现了。学生教室里响起了如雷贯耳的欢呼声和掌声。教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其中的奥妙?学生瞬间变得鸦雀无声,陷入深思。教师要究其原理,请大家随我共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意图:案例 2 将学科知识生活化、情境化,情境取材于生活,其中蕴含着化学学科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实验 1 探究得出形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收集证据,进行探究推理,将该原理应用到实验2 的水果电池中,体现并发

7、展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三、设置多维视角的有效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2是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以有效的“阶梯性问题”为航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自身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聚焦的核心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通過“阶梯性问题”去启迪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优秀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困生提高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 3】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 1)教学片段:问题 1:Fe2O3+3CO 2Fe+3CO

8、2 和 H2+CuO Cu+H2O 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设计意图: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得到氧原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氧原子的反应。该问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属于低级水平的问题,问题思路指向具体,但不够开放。问题 2: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何规律。2Mg+O2 点燃 2MgOMg+2HCl=MgCl2+H2設计意图: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氧化反应是指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是指化合价降低的反应。与问题 1 的判断方法对比,问题 2 升华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即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得失氧,得失氧并非氧

9、化还原反应的根本原因。问题 3: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画出反应元素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观察核外电子及电子层的变化有何规律。2Na+Cl2 点燃 2NaCl H2+Cl2=2HCl设计意图:在问题 2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元素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解释宏观变化,理解微粒的性质,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联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四、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1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价,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学习评价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应灵活运用活动表

10、现,如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基本途径和方法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倡导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使“教、学、评”活动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因此,“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具体任务的解决,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以此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 4】基于案例 1 中的“离子反应”的教学目标(1)(2),设置过程性评价任务。【任务 1】完成以下 4 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填写到学案上。实验 1:NaCl 溶液和 AgNO3 溶液反应。实验 2:盐酸和 Na2CO3 溶液反应。实验 3:HCl 溶液和 CaCO3 固体反应。实验

11、 4:Ba(OH)2 溶液和 HCl 溶液反应。设计意图:分组进行,历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宏观表象,分析现象,最终得出结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初学者而言关键在于化学方程式改写步骤中的“拆”。完成后,学生先进行互评查找遗漏,教师再点评升华,对学生“宏观表象符号表征”的关键能力进行培养。【任务 2】学会如何从微观角度解释以上 4 个实验产生的宏观现象的本质原因。(1)反应物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怎样产生的?(2)混合后哪些离子会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3)溶液中还有哪些离子?(4)反应前后各离子数目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5)实验 4 中哪些离子没有参加反应?如

12、何进行实验证明?设计意图:通过 5 个递进式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该任务的落实效果。教师先对前 3 个问题进行提问点评,再围绕前面一连串的问题追问第(4)个问题,得出反应的本质,体现“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第(5)个问题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综上所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学段重点,明确所面对的行为主体能做什么或会什么,创设有效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活力,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王中荣.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3):84-88.3孔凡哲.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究竟难在何处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1.(责任编辑 罗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