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28KB ,
资源ID:105394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539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平潭新世纪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 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故答案为D项。南京条约中广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排除B项;清政府并非是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实行这种政策,排除C项。点睛:闭关锁国政策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政府限定中外通商只能通过广州

2、进行,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2.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 领事裁判权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 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A【解析】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正常的外交行为,在今天是平等条款,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侵犯了天朝的尊严,故A项正确;其余各项虽然在当今看来是真正的

3、不平等条约,但对清王朝而言只不过外在的物质利益与皮毛的损失,因而并不在意。3.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A. 北京条约的签订B.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为西方列强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开始涉足长江流域,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进一步扩大了在长江流域的在华权益,A错误,C正确。B没有涉及在长江开埠通商的内容,排除;D和题意无关,

4、排除。故答案选C。4.1850年代末,少数中国商人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洋商不用缴纳关税B.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主权C. 近代商人地位低下D. 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华商“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体现出了华商开始依附于外国,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这一条款可知,外商进入中国的货物也需缴纳关税,排除A。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

5、普遍,说明华商的这一行为是为了减轻税务负担,并未体现出对国家主权的损害,排除B。题干强调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没有涉及近代商人地位低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5.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A.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B. 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C. 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D. 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并不能体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故A项错误;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故B项错

6、误;材料未体现“国际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总理衙门的成立与运作,是外交方面的转型,总理衙门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体现了自强求存的理念,故D项正确。6.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A. 中国工业化水平低B.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 清政府与列强交恶D.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受洋茶的影响,中国茶商减价销售,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排除;中国、印度都成了西方国家的茶叶产地、商品市场,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B项排除;“清政府与列强交恶”与史实不合,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7、,故C项排除;中国、印度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反映的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7.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A.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D.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政治诉求,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实业救国的思想应该是19世纪后期才出现,主要是甲午战争以后,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

8、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的名词非常多,说明大家都非常关注近代工业,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受到社会社会的广泛关注,D正确。点睛:19世纪中叶,中国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艰难转型。重商思想在这一特殊语境下孕育而出。当时人们尚未掌握一套近代经济概念、理论和术语表达,往往以传统“商”去分析、解释大量出现的近代经济事务,新名词由此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等等。这表明当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8.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

9、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D.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表明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有不同的救国主张,排除。B项错在“其思想与维新派

10、思想趋同”,张之洞和维新派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其思想不会趋同,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失败,故证明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出现主要是民族危机导致,所以不管哪一种思想出现主旨是挽救民族危机。9.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 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 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而非西方控制中国近代运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文通发展而非阻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轮船、铁路、公路等的出现说明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并非缓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材料“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是解题的关键。10.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

12、.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B. 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C.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日本海军指挥统一,力量集中,这种编制的差异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获胜的结局密切相关,而甲午战争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故B正确;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并不能说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故A错误;当时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学习西方科技,并非“完全不同”,故C错误;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并不先进,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图片的关键

13、信息,学生应该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的差异出发,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与影响,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A. 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B.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等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鼓吹改制。梁启超承认“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又往往自不免”,

14、说明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采取这样的措施只是一种宣传策略。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所述是梁启超认为如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不是对西方政治的评价,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说明D项观点错误,排除。点睛:康梁以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的理论外衣;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12.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A. 以主权换治权B.

15、主动赔款割地C. 甘心做傀儡D. 失去民心民意【答案】A【解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体现出了清政府为了能够继续保证自己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故 A 项正确;1901 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并未割地,故 B 项错误;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但清政府依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并未完全成为傀儡,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民心得失情况,故 D 项错误。13.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

16、者认为当时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D.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表明费正清认为共和政体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相符合,难以植根于中国社会实际。故答案为C项。材料认为“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相符,不是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也不是认为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改良的含义,作者没有提出自己的主张,排除D项。14.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不过略沾其余润,中国推销洋货的人,即世所称买办阶级者,在中国社

17、会,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作者主张A. 民族独立B. 工商救国C. 抵制洋货D. 发展工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中国推销洋货的人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说明作者主张发展工业才能真正求富。故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发展工业15.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

18、。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B. 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 辛亥革命加快了经济融合D. 部分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觉醒【答案】B【解析】从“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以看出它体现出时代精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过于局限;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16.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A. 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B. 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 体现了

19、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A项,材料并未提及五四运动的“唤醒”作用。故A项错误。B项,材料并未提及北洋军阀的镇压。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正是指新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新文化运动不再是一场纯粹的文化运动,而是转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轨迹。故C项正确。D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主与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17.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A.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20、C.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故D项排除。【点睛】“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关键信息。18.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

21、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 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C. 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D. 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共两党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可知在大革命时期,该做法有利于团结农民,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1927年之后,为中共独自领导,排除B。材料强调国共两党团结农民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斗争对象的是反帝反封,而不是抗日,排除C。材料强调国共两党团结农民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而不是调动了农民发展经

22、济的积极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国共两党”“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等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9.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辛亥革命D. 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23、,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应当是指维新变法运动体现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的形成受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鸦片战争对第一阶段产生影响,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属于第二阶段的内容,不符合题干所问“分界线”的要求,排除ACD项。20.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

24、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15.7%A. 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C.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D.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拥有10亩以下和1050亩以下的户数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拥有50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数量较少,无法反映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排除D项。21.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

2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A. 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 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 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 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等信息可知政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这是移风易俗的体现,D项正确。市民生活习惯涉及范围广泛,而题干则强调政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排除A。B项“深入人心”的说法不正确,且与题干强调政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不符,排除。政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不等同于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排除C。综上所述,本

26、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2.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B. 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C. 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D. 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故A错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两者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故B正

27、确;国民大革命以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并不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故C错误;国民大革命侧重于民主革命,并不是侧重民族革命,故D错误。故选B。23.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 )A. 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 官僚资本的壮大C. 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 民营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年”,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战的需要,重工业比例有所提升,故工业结构是因为战争而调整的,故本

28、题答案选C项;A项中的“工业布局”与表格信息无关;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D项错误,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名师点睛】数字表格类选择题试题题干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

29、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24.如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 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B. 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C. 的趋势表明我国没有完成所有制的转变D. 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不限于英国一个国家,而且对华资本输出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的主要经济侵略手段,故A错误;代表洋务派经济,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故B正确;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经济,这表明我国完成了所

30、有制的转变,故C错误;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抗战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 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 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

31、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

32、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答案】(1)态度:彻底批判传统礼仪文化评价: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捍卫了民主共和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全

33、盘否定,不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原因: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自信心的提升。影响: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但流于形式,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2)同:革命时期都否定传统礼仪;都呈现简约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后来都出现传统礼仪的回归。原因:受民主革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近代工业文明的推动;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礼仪文化演变过程的理性反思。【解析】由“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34、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可以分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彻底批判的。第二问影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方面主要是解放思想,捍卫共和;消极方面主要是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回答。第三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后文化、教育和综合国力的发展几个角度回答。第四问影响从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流于形式两个方面。由“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和“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

35、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可以分析出革命时期都否定传统礼仪、都呈现简约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由“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和“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可以分析出后来都出现传统礼仪的回归。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36、和思想平等化及后来的理性反思角度回答。26.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

37、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

38、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新华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的;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

39、度大大加深的。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3)理解:一方面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得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根据材料“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得出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根据材料“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

40、彻底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得出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日本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3)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运用辩证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指的是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指的是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

41、进程。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评价【名师点睛】如何评价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造成中国近代社会日益贫困落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列强在侵华的同时,把西方的近代先进科技带进中国,西方的思想

42、、文化、社会政治学说也随之传入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对该简图表述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近代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评析: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派把林、魏“师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民族危机

43、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的政令和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政府收同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观点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评析: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44、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解析】根据所给信息,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观点的提取可以围绕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关系来提取,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或者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然后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对观点进行论证即可论证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观点来论证,不要观点与论据脱节。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