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先的摇篮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
2、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
3、生字。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应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4.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教学难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教学准备来源:学&科&网Z&X&X&K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
4、兴趣。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摇篮吗?知道摇篮是做什么用的吗?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介绍摇篮的相关知识。摇篮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o ln,一般指可摇动的婴儿的卧具。由于婴儿睡在里面,母亲为了抚慰小儿入睡从而产生了摇篮曲。现在多用来形容人才成长的处所或重要事物的发源地。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指导预习,学会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1.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4)提出疑难问题。(5)根据需要搜集有关资料。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三、检查预习,教给方法。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祖先的摇篮。现在我
5、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2.小结预习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课件显示)齐读。预习课文的方法:a)读通课文。b)自学字词。c)理解内容。d)质疑问难。e)搜集资料。四、学习课文,交流感悟。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来源: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课件出示森林图)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讨论。(1)指名回答。问:
6、“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来源:4.交流。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5.小结。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五、再读课文,指导写字。1.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同桌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2.指导写9个生字。(1)引导学生观察“祖、摘、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要把“祖”的左边多加一点写成“衤”。根据学生书写实际,教师重点指导“摘”和“掏”。来源:学。科。网Z。X。X。K(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得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4)学生交流评价。六、课堂练习,巩固所学。1.词语连线。摘星星捉野果看夕阳数野菜挖蜻蜓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七、背诵课文,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2.仿照课文第二、三节,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下来。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