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50.35KB ,
资源ID:105348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5348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职业教育跨境协同教学问题研究及对策.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职业教育跨境协同教学问题研究及对策.pdf

1、职业教育跨境协同教学问题研究及对策【摘要】职业院校跨境协同教学可以为国际市场培养具有国际通用标准的技术人才,我国的教育国际合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在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资金上存在不平衡,合作项目质量待监管,合作手段待丰富等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需要多措并举,如在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基础上,各地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设计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国际间合作上,要提高跨境协同教育质量,还要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让跨境协同教学发挥真正作用。【关键词】职业教育 跨境协同 国际合作【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2017 年

2、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课题“云环境下内蒙古职业教育跨境协同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7628。【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45-02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 年 8 月 3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半壁江山”。可见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规范化的发展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3、-2018 年)2(简称“行动计划”)中还明确指出,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一、國内外职业教育跨境协同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外关于跨境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新西兰、新加坡等跨境教育的做法比较成熟,形成了很多可借鉴的做法。例如新加坡3的跨境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建立国际分校,完全引进国外的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国别不同,文化差异巨大的中国来说引进这种合作方式难度巨大。更多的跨境教育协作模式是联合学位培养,由两所或者多所院校联合开展教学,学生一部分的时间在本国院校学习,剩下的课程在外

4、国合作院校完成,学分互相认可。国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技术人才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在前面的省市包括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等。开展的主要形式包括联合办学、师资培训、邀请外籍专家讲座、学生跨国交流实习和就业等。为了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跨境协同教育的质量,国内现在正在向着课程体系国际协同、教学实践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网络资源平台共享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虽然国际合作交流的项目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参与其中的院校并不广泛,全国范围发展不平衡4。现阶段,就项目数量来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就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来说,示范院校多,非示范院校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

5、监管信息网数据(截至2017 年 7 月 28 日)统计,教育部审批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项目)共 938 个,其中西部 12 省项目总和 90 个,比江苏一省项目数量少 10 个。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项目)共 810个,其中西部 12 省项目总和为 112 个,只是江苏省项目的一半。2.合作目的不明确,具有盲目跟风性。很多院校对于为什么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不甚了解。有的院校盲目跟风,别的学校有这样的项目,我们也要有。我国现阶段跨境协同教育还处在借鉴阶段,北方向南方借鉴,国内向国外借鉴,在追求合作数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忽略

6、了合作的本身意义。有的院校国际合作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历,国内近些年“专升本”相对困难,录取率不高,所以很多合作就转向了提升学生学历上来。出国一年到两年可以获得合作院校的本科学历认证,或者是双学历认证。这些种种都是对跨境协同教育没有一个准确深刻的认识。职业院校的国际合作的意义为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国际素养的技术人才,同时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流和理念交流。3.合作模式单一化。对于内陆地区的学校来说,跨境合作信息较少,不了解国外相关情况,主要通过熟人介绍或者中介机构介绍,缺少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这使得内陆地区的院校跨境教育合作项目数量少,引进项目的渠道狭窄,导致合作模式单一。三、对策1

7、.引进先进教学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建设跨境协同教学课程体系。按照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规划,分析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优化已有的课程体系,通过借鉴境外名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和手段,利用就业市场的导向,调整适应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建设相关领域的国际化发展特色教材,通过跨境校际交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文化教育、学科教育五大模块的内涵,解决课程的纵向深度问题。2.构建云环境下的跨境协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了避免教学资源重复引进、资源使用率不足、引进资源地域不平衡等情况发生,利用现有国家网络基础设施资源,使用相应软件技

8、术,结合云的相关理念,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同等的优秀跨境教学资源,解决了跨境教育合作地域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平衡的问题。云环境下的跨境协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也可以解决跨境合作形式单一,跨境交流不紧密的问题。中外教师通过平台可以畅通交流,中外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互补不足,实现中国与世界教育的无缝连接。3.完善人才跨境协同培养模式,努力发展成“一体双翼,多飞羽”的合作培养模式。一体是以合作办学为主体,与国际名校开展 2+2,1+3,3+1 等合作模式,与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开展合作;双翼是以教学科研和招生就业为两翼,加强跨境教学科研交流,利用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招生和

9、就业;以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为补充,助力跨境协同职业教育的高飞。4.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规范化的监管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跨境协作教育也要在法制体系下开展工作,既保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也维护合作参与各方的正当利益。在整个跨境协作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大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合作前擦亮双眼,甄别教学资源质量优劣,合作中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严格的管理和监管机制,合作后跟踪人才培养质量,监管工作贯穿在整个合作之中,提高我国跨境协作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国际技术人才,也为我国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5创造良

10、好条件。参考文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EB/OL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http:/s78/A07/zcs_ztzl/ztzl_zcs1518/EB/OL3谢盛良.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有效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85-87.4顾卫杰,左亚旻.江苏省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52-53.5崔岩.“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118-120.作者简介:李萍(1983-),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2010 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主要担任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